心思考教育观点:孩子的叛逆,源于独立的需要
叛逆,其实是独立
最近看一部电视剧,有这样一个很有趣的片段。
女孩第一天上初中,妈妈送到学校门口,对孩子说:
我估计你不想我陪你进去。
女孩欣慰地说:
这些年我没白教你。
心思考教育发现,很多家长也多家长也会有类似的经历,自家的孩子小时候,是粘人的宝贝,长大,就变了。
送上学吧,不让送进学校,也不让送到门口,甚至有的要求家长在学校附近就停车放自己下去;
出去玩吧,不再和妈妈手拉手,也不会手挽手,总是冷冰冰一个人走得远远的;
回到家里,也不再叽叽喳喳地说自己在学校的事情,回到房间,把门一关,恨不得挂上一个“非请勿入”的牌子。
看着孩子的冷淡,父母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
孩子为什么越大越不爱和大人说话,甚至越大越叛逆呢?
三个叛逆期
其实,所谓“叛逆期”,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标志之一。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共有三个叛逆期,每一次叛逆期的出现都标志孩子已经跨入了下一个阶段。
第一个叛逆期
两到三岁,宝宝叛逆期。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糟糕的两岁”,“terrible two”。
孩子从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到学会说话,学会走路了。
这个时候,他的口头禅变成了“不要不要”。
比如:
你要孩子吃饭,孩子看到不喜欢的蔬菜,就不要吃;
你要孩子睡前看会儿绘本,他偏不看,还要把书扔到一边;
你要孩子早点睡觉,就不睡,就要玩,不让他玩就要哭;
你凶孩子,孩子就哭,就闹;扔玩具,扔书,砸东西。
总而言之,用最简单粗暴的行动,向你宣战。
这个时候的叛逆,是在向大人宣告:“我已经不是个宝宝啦!
第二个叛逆期
六到八岁,儿童叛逆期。
这个时候的孩子,他的生活从我家庭中心慢慢变成了学校中心,孩子有自己的社交环境了。
所以,他不再想要自己是一个听话的乖宝宝的形象,还要去证明自己有自己的想法。
这个时期的孩子,暴躁、冲动、易怒,为了反抗你,甚至会有过激的举动。
由于认知发展还不成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意识到很多事情的后果,所以经常会做出危险的举动。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想告诉大人:“我有自己的想法,不想被管了!”
第三个叛逆期
12-18岁,叫青春叛逆期,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叛逆期
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出现叛逆行为,也证明孩子是在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了。
小时候,大人的标准就是孩子的标准,大人说什么是好的,孩子就觉得什么是好的,不会自己判断。
孩子进入青春期, 就开始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体系了,有了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就是有了独立的判断,有了独立的判断之后,会慢慢越来越清晰他们内心的想法,比如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我认同什么我不认同什么,原因是什么。
他不再是唯父母命是从了。
这个时候我们再希望孩子对我们的想法观点全盘接纳,孩子就会反对,甚至出现我们说的“叛逆”行为。
再加上这个时期,孩子正处于发育期,荷尔蒙的影响也会让孩子的情绪波动变大,会让我们感觉孩子非常情绪化。
实际上这三个叛逆期的出现,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是和孩子的发展有关。
当孩子的个人能力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的时候,他的叛逆期就出现了。
所以很多时候,其实孩子不是在叛逆,而是在证明自己的能力。
心思考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多次遇到过同样的情况,那么遇到孩子的叛逆期,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心思考教育建议:
切忌“以暴制暴”。
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只会让矛盾愈演愈烈。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你为什么这么叛逆?”
“你就不能懂懂事吗!”
一句句的指责,只会把孩子,推得离我们更远。
要让孩子不出现叛逆问题,就要做到接纳孩子,让孩子有自主的权利。
很多时候,孩子跟你对着干,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也是有分量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话语权。
孩子想要话语权,很多时候是过去他没有话语权。
孩子在家庭里面是没有地位的,我们疼爱他,我们宠他,但是实际上他什么都做不了主,所以还在就用很强烈的方式去反击,要争夺自己的权利。
所以我们:想要尊重孩子,从小的时候就可以给他选择的机会,比方小时候他会选择自己穿什么衣服,他可以安排自己的假期。
长大了,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隐私空间,信任孩子有管理好自己的能力
进入孩子的房间,先获得孩子的允许。这个小小的举动,就会让孩子感觉到,哦,爸爸妈妈是尊重我的。
龙应台在《一封给安德烈的信》说到:
安德烈,你不是惟一一个必须思考怎么去“应付”那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少年,你的英文老师对你所造成的难题,只是一个小小的训练吧。
譬如说,在你决定上课睡觉、不写作业之前,你是否思考过,用什么语言才能够和他沟通?又或者,什么形式的“反叛”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收获或者灾难?你想要达到什么?你的逻辑是什么?
遇上孩子的青春期,不要再粗暴地解决,而是一步步的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开孩子心里的结。心思考家庭教育与你同在,有问题也可以私信我们哦~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