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東西文明的差異及其超越 1-4

2023-07-12 15:55 作者:muffinman211  | 我要投稿


(編輯自2013年台灣大學王世宗教授「東西文明的差异及其超越」课程内容,完整原文請見《東方的意義——中國文明的世界性精神》」。) 

東西文明-第一講 文明與文化

4. 歷史分期出自文明的觀念

  分期這個說法基本上是以歷史學的觀點而提出的,其他的學科沒有所謂的分期問題。如果你研究的是地質、地質演變,當然也有分期,可是歷史分期跟那種分期很大不同其實是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不是一個時代演進的問題。比如說,歷史分期其實是以「古典」為基準,classical古典、典範的,古典的意思就是典範的,也就是標準的,也就是說歷史分期是以古典作為基準而建立,如果人類歷史從來沒有進入到古典時期,那基本上是不會出現分期的觀念的。因為你必須有這個依據,所以追溯的結果會說古典之前叫做「上古」ancient,classical是在ancient之後,這個上古的時代呢,只是一個文明奠定基礎的時期,基本上也就是求生問題大致上要獲得解決,或社會次序、政治法律能夠被建立,社會次序能夠維護,這個階段是上古時代。

  可是如果只是處在上古時代,你不會意識到歷史需要分期;歷史需要分期,這必須進入到古典時期而覺得歷史有一種進化。比如說司馬遷說他要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那司馬遷的時代,現在又過了兩千年,你想想看,司馬遷要「通古今之變」,那個古今之變真的可通嗎?讀了史記會發現,司馬遷實在也沒跟你說什麼通古今之變的事,他只是用道德標準去批判這些歷史人物,以歷史進化而言,他不太能跟你說一個變化的重大趨勢或目標。可是他提出這個觀念表示他進入到古典時代、他知道文明有一種終極目標,所以回顧的結果,過去的歷史值得被記錄,然後以通貫的概念去解釋,這是司馬遷的時代、一種精神上的需求。也就是說,司馬遷的時代,是中國的古典時代,回顧的結果,中國有上古時代,他才感覺到歷史有一種進化、跟需要做解釋這件事情的存在,所以史記是一個通史,在這之前並沒有通史的概念。

  西方的古典時代出現之後,追溯古典之前是上古時代,古典往後就變成中古時代,中古呢,是古典的失落,也就是古典精神不能維持,以至於呢,變成一個退縮、落後的時代,那叫中古。中古是中間的時代,中間的時代就是不前不後、不上不下,所以叫中古嘛,the middle ages中間的時代。前面講過,分期這個概念喔,其他學科基本上不存在,那如果研究地質學,像這樣的東西,他們可能去分期,可是他們的分類,基本上是用時間早晚來做依據;但歷史是用價值標準去分期的,於是呢,「中古」的概念在中國不存在,因為中國文明並不覺得有一個不能夠維持古典、一個長期落後的時代,中國人也許就覺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關心的是政治的統一或分裂的問題,對於文明層次高低的變化沒有那麼多的留意,可以說這是因為中國文明持續地在進展,沒有像西方中古時代間斷、落後的這個局面,所以中國沒有中古史;但是在引用西方歷史觀念之後,也出現了中國的中古觀點,於是就勉強說秦漢之後,魏晉南北朝是中古,但是這個說法其實是不當的。

  前面說的這些例子是要表示,「分期」的觀念其實是「文明」的觀念,歷史這個詞彙其實經常可以用文明這個詞彙來代替,也許在中文上我們不是這樣慣用,但是在西方的語文裡,當你講Chinese Civilization的時候,你基本上是在講Chinese History,所以如果這個書名叫作文明,我們翻譯的時候就翻譯成文明史,好比說Western Civilization這個書被翻譯成「西方文明史」,那為什麼你不就忠於原著,它上面寫著「西方的文明」,你為什麼要翻譯成「文明史」?因為civilize是一個動詞嘛,那進化或教化是不斷進行的啊,civilization就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啊,那既然實質上它是一個過程,我們就翻譯成歷史、文明史,這也是很恰當的啊。沒有這個文明的觀念,歷史是不需要分期的,那如果一個文明它的進化程度是緩慢、持續、漸進而沒有太明顯的差別的話,那也不太會注重到分期的問題。所以中國史呢,講近代的時候就要說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的近代史跟現代史實在是不太需要分,在台灣呢,我們教中國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開始教,中國現代史從辛亥革命開始教,差多少啊?只不過幾十年,幹嘛一個近代、一個現代?這表示說,我們的分期觀念其實是受西方的影響才出現的,中國歷史可能不太需要分期,於是呢,中國歷史就用朝代來作區別就可以了,那朝代之間的變化不是那麼的顯著,就會使得分期的這個說法不流行。

  歷史一詞可以用文明一詞代替,因為歷史發展的精神目的就是文明,何況文明這個詞的本身就是指進化的歷程,civilize、civilization,由此可知呢,「文明歷史」這四個字,其實這兩個詞是同義複詞,也就是說文明跟歷史在意義上是一樣的事情。當然這是經過解釋的,一般如果不思考這個問題,不可能認為文明跟歷史含意是可以互通的,因為許多人不相信歷史是在進化,所以他們就不會認為文明等於歷史,可是你去注意西方書籍的名稱,它的History跟Civilization經常是代用的。歷史的涵義雖然遠較文明豐富,但值得注意的是說,歷史就是文明的表現,假使歷史不是文明的表現,歷史其實變成是不斷重複的過程,或是一些不重要的事件。這樣的話,歷史有什麼可讀性呢?歷史有什麼價值呢?一個很簡單的現象就是說,讀歷史的人,如果我們說「異」跟「同」,讀歷史是要重視「同」還是重視「異」?兩種說法都存在。可是教史學導論,或講歷史理論的人,經常會傾向強調歷史討論的「異」,強調差異性而不是同質性。這是因為,如果要談同質性,你發現歷史上許多相同的事情都是最不重要的事,好比吃三餐,全世界的基本社會、一般社會都是吃三餐,那你要去強調中國人吃三餐幹嘛?所以,相同的東西,發現是層次低的事物、不值得談,就造成了許多學者認為歷史是要談相異處。這事實上是表示,文明進化層次高低不一樣,如果你讀歷史,不是注意那個層次差別,歷史的價值會變得非常低。這個層次差別,一方面是指現在跟古代比,差別何在?另外是,自己的國家跟其他國家比,高下區別何在?如果不注意這個事,歷史不太需要讀,那些相同的部分都是最不重要的部分。但是,終極而言,其實讀歷史要一以貫之,發現差異是要知道同樣的性質或目的。所以注意相異處,是一個讀歷史的過程,讀歷史的終極目標是要知道一以貫之的道理,而這件事情因為不是歷史上的學者能夠完成的一個研究,也不是現代學者關注的事,就造成一般人談歷史的時候,就在強調差異性,而這個差異性的強調卻沒注意到強調差異性背後有一個同質性的結果,就變成多元主義的文化觀念,讀歷史就變成只是個人的興趣。

 


東西文明的差異及其超越 1-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