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每天一个文学考研知识点

2023-03-09 13:37 作者:文学考研带你背  | 我要投稿

③关于孟子的“民本思想”流变史


民本思想是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发展历程。自国家产生之后, 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性质也从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表现为后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等。 民本思想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及变更之中一直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的发展历程。


殷商迷信氛围特别强烈,事无巨细,每事必卜,甲骨文即是为记录占卜而产生。人们祭天地、鬼神,祭星辰、日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太阳神,以致夏桀暴虐无道,却以太阳自比,日“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到了西周,周人把天奉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至上神,周王亦称“天子”,是受了“天命”取代商来统治天下的。另一方面,周人又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縻常”,看到人民武装倒戈,才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这是“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既而提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敬德”才可以“保民”。这开启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原来神圣不可动摇的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身份,天下大乱,礼乐崩坏。现实已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另一方面,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突出人的地位。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观点,强调人在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天” 的地位已开始动摇。与此后时,从君主到一些大臣对“民”的认识都有了新的提高,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田氏代齐的重要手段就是收买人心,搞大斗出货,小斗收进,结果“得齐民心”。“民众归之流水”。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发展到孟于“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仁政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肢,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

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越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辉,就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④庄子及庄学后人的《庄子》


《庄于》一般认为是集合了庄子及庄学后人的篇章,整理而成,分为内篇、外篇与杂篇。


道教中奉《庄子》为经典,也称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据司马迁《史记》所载,《庄子》有10余万言,由汉至晋之间,都为52篇。今本所见《庄子》则为33篇,7万余言,应是郭象作注时所编定。


历代《庄子》注本,以郭象注、成玄英疏最为重要。严灵峰所编《无求备斋庄子集成》正、续二编已经多达数百部注本。今人王叔岷所著《庄子校诠》最为精详。魏晋玄学称《老子》、《庄子》 、《易经》为“三玄”,为清谈的主要典籍。唐代时,《庄子》 与《老子》、《文子》、《列子》 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庄子》标志先秦散文已经由语录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也标志着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本归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 义理及 〈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逍遥游》为庄子哲学总纲,展现庄子思想的境界与理想。篇中点出“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与儒家、 墨家乃至老子的理想生命型态做出分判,同时展现“庄学”的修养境界,以无己”、无功”、“无名”的工夫,消解形躯与世俗的羁绊,达到超越的逍遥境界。而所谓“逍遥”的境界,即是“无待”,庄于透过“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待之” 加以豁显,而托寓“”藐姑射之山之神人”呈现这样的高远形象。


⑤荀子和《荀子》


《荀子》,战国时赵人荀况撰,二十卷,今存三十二篇。全书共三十篇,今存《劝学篇》、《修身篇》及《成相篇》、《赋篇》等三十二篇。有唐杨惊注、清王先谦集解,此书本着儒家崇礼、正名之说而主性恶,为先秦重要的哲学思想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成相篇》是以民歌形式写成,共有五十六段,每段采三、三、七、十一的句式,有说有唱,文字通俗易懂,刘师培在《论文偶记》中说:“观荀卿作《成相篇》,已近赋体,而其考列往迹,阐明事理,已开后世之联珠。”


《赋篇》包括五篇短赋,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常在中国文学史中被提及,被学者认为是中国辞赋文体的来源之一。《荀子》 内容总结和发展了先秦哲学思想。其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篇》:阐述认识论的,有〈解蔽篇〉:阐述逻辑思想的,有《正名篇》:阐述伦理思想的,有《性恶篇》、《礼论篇》等: 《非十二子》是对先秦各学派一个批判性的总结:《成相篇》以民间文学形式宣传为君、治国之道。这些对于了解荀子思想内容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荀子》长于说理,文章多长篇大论, 发挥尽致,讲究道样和结构的形式类,多用排比,而且声调性讲。内容“重质尚用”,紧密结合文学和政治;词藻丰富,化喻层出不穷。


每天一个文学考研知识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