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家玩一整天的合理性

暑假不期而至,很多人都在家“无所事事”,父母每每抱怨,都会有无数理由反驳,诸如“我累了一整个学期,休息休息怎么了,接着奏乐接着舞”等等,但是这些理由总是治标不治本,只能堵住一时,过几天还是会被压力。那么,玩一整天到底合不合理?接下来,我们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为什么不可以玩一整天?
甚至,很多人上了大学之后,也总是闲不下来,会自己催促自己去工作。这边我想引入一个量化的监督体系,假设一个人将一整天时间全部高效的利用在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上,那么这个人的一天可以使用监督体系衡量为1.0,相反,如果一个人将一整天的时间全部利用在与适应社会相反的方向上,那么这个人的一天可以使用监督体系衡量为0。这是两个极端,正常人很难做到1或者0,这是因为一整天的时间是不可能全部用在学习上的,你总得睡觉,虽然可以减少但是必定要有;同理,你就算每天疯狂玩,你也会积累玩耍的经验,多少可以作为社会的立足点。而这种监督体系的意义就在于,你身边大部分信息来源(尤其是父母)都向你展示,你的未来是由平时的每一天构成的,如果每天100%的利用,那就可以获得满分的未来,如果每天0%的利用,就会得到零分的未来。虽然这种观念很大程度存在疏漏,比如未来会受到时代、家庭、际遇等等影响,甚至比自我努力的影响更大,但是我们改变不了除我们以外的因素。大部分父母在我们小时候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灌输这种监督体系,当我们贪玩,他们会给我们惩罚,当我们好学,他们会给我们奖励。在无数次类似于条件反射的行为之后,我们的身体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反射弧,以至于哪怕后来没有人给予我们这样的反馈,我们的大脑也会自动反馈。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玩不了一整天的原因,当我们玩了一整天之后,我们的大脑会自动给我们反馈对未来的担忧(可能是严厉的父母、下降的成绩乃至糟糕的未来),这种负反馈会很快冲淡玩一整天的快乐,然后第二天回想时你会为了不产生焦虑而选择不玩一整天。
其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监督机制?如果没有这样的监督机制,我是不是就可以开开心心玩一整天了?
这和客观存在的物质社会有关。众所周知,社会是存在淘汰机制的,可以理解为社会高考,有一条录取线,低于录取线的会被淘汰。不同的社会环境有不一样的淘汰条件或者说是录取条件,假设是战争年代,那么录取线就是体力60、娱乐10;假设是和平年代,那么文艺娱乐相对得分就更加高一些。但无论是什么年代都会有录取线,而你的分数就是量化监督体系评出来的分综合上你的其他物质条件。所以,产生这样监督机制的原因就是防止你“社会高考”失败,被社会淘汰。从另一个角度,理论来说,如果你的其他物质条件评分巨高,比如家资巨亿、貌赛潘安、体能爆表等等,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被社会大学录取了,你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淘汰的及格线,理论上你可以卸载这种监督机制了,你自由玩耍一整天就是对其他艰难努力为自己加分的选手的仁慈。反之,如果你的情况和上述相反,那么也恭喜你,你成功玩到了现实版“饥荒”,选的角色还是韦斯,你需要每天满评分高强度完成生存任务,包括但不限于垃圾桶爆金币等等。
最后,那我可以没有顾虑的玩一整天吗?
建议参考上述量化监督机制和社会淘汰及格线,你可以对自己的努力和其他物质条件打分,如果你认为你你的其他物质条件已经足够高了,那么你可以适当选择减少自己的努力。但是这个理论模型是很简陋的,而社会通常是复杂的,比如有些人并不满足达到社会淘汰及格线(如富人教育有时比穷人教育严苛),我们需要考虑到内卷的因素,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每个人都存在风险意识,希望超出几十分保底时,对应的社会淘汰及格线就上升了,每个人的生存难度也相应提升。
对此,我的建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与自己和解。比如,你是社会中产,你的目标也只是想保持社会中产,那么你的及格线就是和其他普通中产保持相同的努力即可;如果你的目标是世界首富,那么你的及格线就是每天都要满分利用,还不一定能达到这个目标。所以我通常选择与自己和解,制定一个相对合理(努力但不需要疯狂努力)的目标,使用我认为的黄金比例“七三开”,七分学习努力,三分生活娱乐,活用自我监督机制,给自己努力的“错觉”,让机制给自己心里满足的奖励。
所以,你可以没有心理负担的玩一整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