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八卦
《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一组符号,以称之为“爻”的“一”、“--”组成,“一”代表阳,用“--”代表阴,
分别是坤(☷),艮(☶),坎(☵),震(☳),巽(☴),离(☲),兑(☱),乾(☰)。
在一直以来流传的说法中,乾表示天,坤表示地,震表示雷,巽表示风、坎表示水、离表示火、艮表示山、兑表示泽。
对八卦各字追根溯源,坤、艮、坎来源于大地江海之象,离,兑,乾来源于太空星海之象,震与巽则来源于天地云气之象。
水维持着人的生存,火促进了人的文明。
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水源,取木生火,依山傍水地安全居住,是文明初期中人们最需要传承与运用的知识。
登高望远,可以更好地观来龙去脉,察本末源流,沿山川迁徙,围河湖而居。
观察气象,了解自然变迁,可以尽可能避免灾祸,从而更好地、更安全地生活。
总而言之,在这个过程中,古人逐渐构建了如何运用自然规律使人们可以趋利避害地生活的学问。
而八卦,就是有关这些学问的八个意象符号。
艮,契文字形以上“目”下“人”组成,像是人立足于高处,观看山川的形象。
艮字与表示四川的“蜀”的契文字形非常相似。
艮字与川字,则组成契文中的“顺”字。“顺”的契文字形,像是人观察着山川之流向。
人会沿着山川同一方向观察,因此顺的本意就是“同一”,“跟从”。
古人观察山川,进行思虑,由此取法于自然,得山水之意蕴。
《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直己而足物,不为人赣,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宁而能久。”
地高处谓山,山之意,静止、稳定,高大,厚重。
人“艮”于山,因此艮亦表示“山”之意。
坎,契文字形是凵,通“凹”,字形本意是土坑,地之低陷处。
沧海桑田,大地进行运动,地块互相挤压,形成了上下高低。
山是大地凸出之处,坎是大地凹入之处。
古人沿着山川一路行走,发现水从高山起始,流过山谷,最终汇入大海。
山谷是坎,河道是坎,海所在处也是坎。水汇聚于大坎,就称为海,因此坎亦代表“海”之意。
《道德经》:“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浴王。”
连绵之山丘,既为区隔,亦为障碍。
无有可坠落之处,则无可承载之处。
有边界,则有门户,有空间,方得以包容。
兑,异体字为兌,“兌”是“兑”的契文字形,也是悦的本字。
兑的字形,像是水流汇聚形成湖泽,河湖相连融通,四通八达的样子。
湖泽交流而生机盎然,人们互相协作,来往交易而繁荣昌盛,因此和睦喜悦。
因此,古人以兑表示“泽”之意。
震,字形由上“雨”下“辰”组成。
震,上“雨”下“辰”,天空落雨,电闪雷鸣之像。雷霆霹雳,地动山摇都震撼人心,所以地动山摇就称为地震。
辰,契文字形似早上七点至九点时太阳升起放射光明之象,也泛指有光之星,“日月星辰”,因此辰亦代表光明。
震代表“动”,与“振”字意义相似。
“振”的契文字形,左边是“辵”、右边是“䢅”。䢅亦通“辰”。
雷击、火山爆发与高温干燥天气都可能引发自然的大火,引起人与鸟兽逃离。
离字来源于“禽”字。
禽字的契文字形,像是一个捕猎工具,上部是网,下部是柄。本意是“捕获”。
飞鸟走兽皆可“擒”之,因此“禽”原先是鸟兽的统称。
而离的契文字形,看起来则像是由上部是鸟,下部是网具组成的图案。
可以这么理解这个文字:捕获到鸟,鸟从鸟群分开,因此为“离”。
或者,鸟从捕网中逃脱,也是一种“离”。
在流传的说法中,离代表“火”。
《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
火光可以照明,因此火有分化、区分、显明之意。
在商周时期,乌鸦作为一种神鸟,在代表太阳时,称为“金乌”。
乌鸦是群居性动物,通体颜色玄黑,会火浴,有在烟火中打滚的习性。
一只乌鸦从乌群中分开,立于房屋的屋顶,也是一种“离”。
抽象地看,“离”的契文字形,也有些像是一只乌鸦独立于屋顶之上。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流传的说法中,巽代表“风”。
巽,是“撰”的本字。巽的古文字形像是“幺幺”,像是风吹草动的景象,又像二人一前一后,朝同一方向跪坐着。
幺的字形与巽几乎无关,但幺所表达的意义却与风本身有些关系。
幺的古字形像是“8”,也是“糸”、“𢆶”、“丝”字的组成部分,都具有细小的意思,可以延申出柔弱的意思。
对于古人来说,风雨与雷电星辰一样,风的方向、强弱与自然四季变化有关,对人们的劳动生活有着指导作用。
特别是对于沿海地区的居民来说,风的变化可能决定着生死,比如台风对于从事航海、渔业等海洋事务的人,有着重大影响。
古人观察天空,发现北斗七星可以用于指引方向,并且恰好可以指示四季。
从此就以北斗七星与日月,去构建天文星图与历法。
北斗七星斗柄所指之星,就作为“北极星”,古谓之“北辰”、“太一”、“天一”、“太乙”。
斗柄指向的方位,就称为“建”。
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随着季节转换指向不同,谓之建位不同。
斗柄每月移指一个方位,周而复始。
乾卦,有古卦名为“建”。
坤卦,有古卦名为“川”。
《大一生水》:“大一藏于水,行于时”。
因此,汉帛版《周易·象传》写道:“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地蛰川,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字有异体字乹,与倝、韩、幹、榦同出于“𡴐”字。
“𡴐”的金文字形上“屮”、中“厂”下、“早”组成。
“屮”,表示草木初出的样子。《说文解字》:“屮,草木初生也。”与“生”字有关,
“厂”,在这里表示位于高处的边界,既表示山崖,亦表示天空。
“早”与“昜”的古文字形相似,形意都与太阳有关。
𡴐的字形像是“太阳于山下升起”,因此有“旭日初升”的意思。
左“𡴐”右“人”则组成“倝”(gàn)字,“倝”字与“乙”字则组成“乾”字,乾字有qián,gān两种读音。
乙,表示天干第二位,有流水蜿蜒与幼苗出芽之形意。
坤的字形以左“土”右“申”组成,战国时期的字形是左“立”右“申”。
汉朝时,曾有借“川”字为坤的用法。
立的契文与金文字形皆为上“大”下“一”,有“人站于地”的意思,字形通“太”,都与“大”字相关。
申,本意是雷电,又是“神”的本字。
虽然申与甲两字的契文、金文字形不同,但从小篆开始,字形非常相似。
甲表示表示天干第一位。
甲的契文与金文字形为“十”、“田”,从金文开始有“甲”的写法。
“十”,表示北斗众星,于春、夏、秋、冬斗柄所指之线相交之形。
与现今不同,七的契文字形,原为“十”,是北斗七星于春、夏、秋、冬所指之线相交之形。
现今“十”的契文字形,是“一”旋转90度的垂直版“|”,从春秋战国开始,“|”的字形演变为“十”。
乾可以代表“天”,表示“天明”。
坤可以代表“地”,表示“地神”。
因此,乾坤代表“天地神明”,八卦一同表示着神明之侌昜。
乾坤两字都藏着“人”字。
申之所往,人之所立,地。
人之所向,明之所在,天。
因此可以说乾坤两字有“人是天地之神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