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A、B、C类的设备如何分类和具体管理?
实验室的设备如何分成A类、B类、C类
1
测量设备的分类原则
建议实验室对测量设备进行分类管理, 按照其使用情况、技术特性(如稳定 性)和对检测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的重要程度, 进行分类, 并建立不同的管理要求。 本文件将测量设备分为 A、B 、C 三类,作为分类管理的示范。 2
A 类测量设备
测量设备根据相关法规,属于强制检定管理的计量器具和设备, 属于A类测 量设备。 2
B 类测量设备
满足以下条件的测量设备,属于B类测量设备: a)直接用于测量被测量的设备; b)用于修正测量值的设备; c)用于从多个测量值计算获得测量结果的设备; d)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和不确定度有显著贡献的设备。 3
C 类测量设备
A、B类之外的测量设备,通常都属于C类测量设备,公众号【实验室ISO17025】提醒, C类测量设备一般具有以 下特点: a)使用一般工作计量器具(如钢直尺、卡尺、工作用玻璃液体温度计等) 即可校准或核查其计量性能的仪器; b)虽然具有明确的技术要求,但不是测量仪器的设备,如样品前处理用的 振荡、粉碎、过滤、切割等功能, 以及振荡器、烘箱(对温度和精度无要求的辅 助性设备)、氮吹仪、旋转蒸发仪等; c)对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贡献很小的设备; d)对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几乎没有影响的设备; e)无量值要求的辅助测量设备。
实验室A、B、C类的设备如何具体管理?
1
A类测量设备的管理要求
A类测量设备中,属于强制检定管理的计量器具的测量设备,按相关法规规定执行。 2
B类测量设备的管理要求
1 校准方案的基本要求
实验室制定的校准方案要覆盖所有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的设备,实验室可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和稳定性、可靠性等因素自行确定校准周期,但应确保校准周期内的可靠性。校准的结果应进行确认。校准计划、校准证书以及校准证书的确认等记录统一归档。
2 校准方案的制定
实验室应根据现有的设备制定相应的校准方案。校准方案包括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溯源方式、校准参量、测量范围、最大允差、校准周期等内容,以满足CNAS-CL01及相关应用说明和标准的要求。
3 校准服务方的选择
校准服务方应满足规定的溯源途径,需索取和评价服务方的资质和能力范围,应保留相关资质证明材料和评价记录。
4 校准的实施
实验室应根据检测标准的要求将设备需校准的参量、测量范围、最大允差、特定的使用要求等技术信息提供给校准服务方,以利于校准服务方按照实验室的要求进行校准。 当实验室实施内部校准时,应满足内部校准的要求。
5 校准证书的确认
确认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是否按照实验室提供的技术信息予以校准,满足实验室检测要求; b)是否提供了测量不确定度信息; c)适用时,是否提供修正值/修正因子或示值误差、校准曲线等; d)确认校准证书是否能满足相关检测标准要求,并能作出相应判断结果; e)如果测量仪器因没有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等原因,以非校准证书的形式作为溯源证明时,实验室应确认其技术有效性(技术上是否能够等效为校准证书),以及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f)对于不满足方法要求的测量设备,公众号【实验室ISO17025】提醒,必要时需对已出具的检测结果进行追溯并对该测量设备作出妥善处置。 3
C类测量设备的管理要求
C类测量设备通常可以不定期校准,可按以下方式管理: a)投入使用时,做首次校准或验收核查,使用中无明显异常,不需再次校准; b)定期功能性核查,制定作业指导书,由专门的人员按计划实施,留有记录并判定设备是否正常; c)每次使用前检查,一般由设备使用人员实施。
数字化时代需要借助智能系统LIMS来帮忙进行仪器设备管理,金现代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按照CNAS规范对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建立设备台账并对设备的维修保养、检定校准、期间核查进行合规化的闭环管理,保证设备状态可用、读数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