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拉片】《廊桥遗梦》段落:如何将情感力量倾注于一处

2020-01-17 01:39 作者:Dear_Cosmos  | 我要投稿

在今年年初的院线放映片单中,登陆于艺术院线的影片《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可谓来头不小,这是来自已经耄耋之年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最新作品。影片聚焦美国亚特兰大爆炸案,矛头直指FBI与媒体,完成了一次真相与良知向冤情的有力回击,陈述了永恒正义的永恒在场。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Richard Jewell)(2019)

克里特·伊斯特伍德(以下称“东木”)堪称美国电影史的活化石,自1955年首登大银幕以来,东木已经参与制作了超过140部影片,彪炳影史的“镖客三部曲”(《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即是由他主演,他英俊硬朗的面庞、洒脱豪迈的身姿、豁达不羁的气质使他成为“赏金猎人”的代名词,成为西部片的重要图征(icon)。进入70年代,东木开始自己导演影片,在将近半个世纪中他创作了逾40部长片,类型主要涉及西部、战争、悬疑、政治等正剧题材,而他本人的形象依旧是剽悍与柔情并存的硬汉形象,被称作“城市牛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

东木的影像风格沉实深重、坚劲稳健,镜头语言质朴洗练而力度十足,依靠极为基础的技巧十分有效地完成叙事和情感表达,成为美国学院派导演的代表人物,这也与他的西部片演艺生涯有很大关系。但演艺生涯对他创作方式的塑造并不意味着他只专精于某一类型的呈现,技法与理念可以投射到任何题材上去,1995年的《廊桥遗梦》可以说让人见识到了何谓“铁汉柔情”。

《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廊桥遗梦》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畅销小说,讲述主妇弗兰西斯卡(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在丈夫和孩子外出的四天里,与寻访至此的摄影师罗伯特(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坠入爱河,最终却因无法背弃世俗伦常而放弃追寻自己幸福的故事。这部颇具现代女性意识的影片在东木手里得到了完成度极高的呈现,甚至在上映之后一度掀起离婚潮,同时也让人看到东木处理细腻情感的能力(当然梅姨的表演功不可没)。这次我们要来看的是影片的高潮段落,情感力量全数下压却引而不发,紧紧地牵动着观众的心。

段落时间:111:00-117:34

平均镜头长度:4.45s,中偏短的一个数值,但是东木的处理十分张弛有度。

段落大意:弗兰西斯卡在前一天晚上送别了罗伯特准备回归自己原来的生活,却没想到在瓢泼大雨之下再一次见到了等待着她的罗伯特,她坐在丈夫的车里,紧紧握着车把手,内心忍受着巨大的挣扎之苦。

开场定机位远景,随着车子驶来停稳横摇推至全景,交代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景与天气,为之后的戏剧冲突做好准备(十字路口、红绿灯、暴雨等都有戏剧作用)。镜头仿佛在等待事件发生,节奏也比较柔缓。

两人下车后分别去买东西准备晚餐,注意到商铺的内景依旧是定机位,等待着弗兰西斯卡从右侧入画,这种预置场景等待事件发生的方式是抚平叙事起伏的手段,而水波不惊的同时也意味着戏剧的酝酿。

弗兰西斯卡先于丈夫出来,坐进车内等候。定机位横摇依靠演员走位从全景变为近景,上述三个镜头都表明东木的机位设置是多么准确,毫无废镜。近景停留在弗兰西斯卡与两道车门之间的三分构图中,居于中央的她显得有些局促,但也没有什么异议,这实在是她主妇生活的写照。这个构图也预示了下一个戏剧场景的到来。

转到直角另一侧的机位,在挡风玻璃的雨帘上我们看不太清弗兰西斯卡的表情,同样的弗兰西斯卡也看不清外面,她正无聊地四处打望,车外机位暗示了视线尽头与外景相连。镜头转到内景,雨幕和雨雾使得能见度非常低,而在镜头不起眼的地方,是在滂沱大雨下站在车前的罗伯特。注意到内景镜头是手持摄影,轻微的晃动模仿人的主观视点,让人感受弗兰西斯卡的心理。而之前镜头一直强调的“等待”,实际上是罗伯特在等待着弗兰西斯卡发现他。

深情的BGM也在此时响起了几个音符,镜头反打回来景别缩进至中近景,随着弗兰西斯卡的俯身观瞧变为近景,途中穿插着她的视线所及,外部的沉稳和内部的摇撼就更加突出。这是罗伯特也向观众走近,站在马路中央面对着她,镜头向她持续推近,一瞬间难以置信的恍惚充斥着她,让她无所适从。再反打回罗伯特,和上一个镜头一样也是近景持续推近,两人的眼眸已然交汇。

之后的镜头停留在两人的近景正反打里,让观众在两人的眼神中体会复杂交织的情感。近景将细微的表情放大给观众,让人在视觉上承认两人之间心意相通(弗兰西斯卡嘴角微微上扬,罗伯特也露出笑意),但追究起来,这么远的距离、这么低的能见度,二人如何看得见彼此的表情?这只能理解为两人都有着相同的心境,不论风雨都能互相知晓,正反打将两个静态独立的心理联系成了两个互动相系的交流,从而让观众十分容易地接受了,而雨作为阻隔只是增加情感流淌速率的背景罢了。

在罗伯特转身走向汽车的瞬间,弗兰西斯卡无奈地微微摇头,与自己的挚爱就此别过,镜头随她低头下沉。此时突然插入丈夫开车门的镜头,他作为内反打的对象生硬地截住了原本正反打的视线,镜头随弗兰西斯卡猛地起身:她不该再耽溺于幻想中了。此处丈夫回车内的镜头剪辑节奏明显加快,与之前深挚缠绵的眼神戏产生了鲜明对比,意在突出弗兰西斯卡的猝不及防和不知所措。丈夫也象征着生活的压力,“砰”的一声将她关在了车里。音乐声渐渐止息,惟听得雷声隆隆。

汽车发动后,音乐声和独白也缓缓升起,这与弗兰西斯卡内心的波澜是同步的,随着汽车的转向,她的视线也在不断地调整,只求能够多看罗伯特一眼。汽车驶向了相反的方向,仿佛就此别过,但实际上这依旧只是为下一次戏剧建构做准备的延宕。

汽车转向,镜头重在表现弗兰西斯卡的主观视点,内景中的镜头都是手持,甚至车外的镜头也有晃动,整辆车已经被包裹在弗兰西斯卡的情绪中。远景意在告诉两辆车的空间关系以及红灯,为下文张本。

停稳之后,镜头进入平行正反打,聚集在挡风玻璃内的弗兰西斯卡和车后窗里罗伯特的影子。雨水、玻璃和雨刷器,让观众的视线模糊,但弗兰西斯卡的视线(反打镜头)却始终清晰,她的眼神坚定不移,罗伯特的一举一动都在唤醒她回忆中那刻骨铭心的点滴。

罗伯特将弗兰西斯卡送给他的项链取下,挂在了后视镜上,挂在了弗兰西斯卡视线的中轴线与汇聚之处,正反打镜头不断地推近至面部特写,反打里的画面从整个后窗到装着罗伯特的一半再到项链吊坠,镜头层层推近,有一个将情感集中的过程,它将先前剧情中的情感力量积聚起来融注于一处。这个过程在接下来的镜头中更加明显。

丈夫的一席话将弗兰西斯卡拉回现实,这使得单纯的思恋凝视变成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弗兰西斯卡开始了自己的挣扎。这里显然又是一次延宕,但透露出的戏剧信息很重要:丈夫知道罗伯特其人,甚至整个小镇(county)都知道,弗兰西斯卡面临着的不只是丈夫的怀疑,还有整个小镇人的指指点点;红灯变成了绿灯,留给弗兰西斯卡的时间不多了。生活的尘网重新铺张开来,与挚爱私奔的理想同世俗伦常激烈冲突,而这些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抉择。

丈夫一句“他在等什么”一语双关触发戏剧高潮,弗兰西斯卡鼓足勇气用手紧紧地攥住了车把手,镜头收至面部特写,BGM也在这一刻陡增气势,我们能够感受到情感力量全部下放到了这一点上,而期间隐埋着极其深刻的思想斗争。

镜头持续缩紧,我们甚至已经听到了车锁打开的咔哒声,但丈夫的喇叭声再一次动摇了弗兰西斯卡的心绪,她犹豫地向前探望,汽车的左转弯灯已经亮起,如果错过着一次机会两人将就此分道扬镳。

一个脱离心理斗争内景现场的外反打镜头告诉我们:弗兰西斯卡放弃了,她下垂的眼帘表示她就此认命。注意到罗伯特驶离时镜头由尾灯特写变为中景,摄影机重新回到了定机位,暗示这次分别的不可挽回。

汽车走远,弗兰西斯卡和先前一样用眼神目送着罗伯特离开,直到丈夫摇起车窗,直到驶过路口彻底消失不见,弗兰西斯卡伤心欲绝地躺倒在座位上,这才将手中的把手松开。

之后影片又花了一分钟时间来叙述弗兰西斯卡如何平复自己的心情,也让观众得以与她一同走出这令人窒息的别离。在独白中,弗兰西斯卡抹去了自己的泪水,用简单的话语搪塞过丈夫的询问,在座位上呆呆地看着前方。

整个段落可分为三个部分,相遇—挂项链—转把手,每个部分内部还有延宕与高潮,可谓是跌宕起伏、曲折回永。而整个段落的重心,无疑是那个车把手,它代表着整部影片最重要的一次抉择,是弗兰西斯卡矛盾内心的外化,也是整部电影主题的缩影。其实这个车把手,与西部片中牛仔对决的手枪扳机几乎无异:都是在积累建构之后一触即发,只是这一次触而未发,牢牢地把持住了观众们的心。

由此我们能够看到东木老爷子在情感建构方面的诸多策略,真不愧为是学院派的标杆。今年将满90岁的他依然奋斗在片场中,让我们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吧。

今天的拉片就到这里啦,我们下次再会咯(ノ´▽`)ノ♪


【拉片】《廊桥遗梦》段落:如何将情感力量倾注于一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