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动力——太阳(二)

接下来的两节将基于《恒星结构与演化》、《恒星大气》等课程内容,主要阐述基于太阳的恒星结构与演化的基本模型,并利用观测特征和模型结果来梳理太阳的基本结构和区域特征。

一般把可以达成自引力束缚、有内能量源提供辐射或者对流的天体称之为恒星。前者说明了结构基本上是球对称,后者暗示了其自身内部的核反应和引力势能的组成、恒星及其化学组成的演化。从观测上可以给出质量、光度
、半径
、有效温度
,分别可以通过双星系统(基本类型有:目视双星、分光双星和食双星,在两者演化后则有可能是密近双星或者远距双星)、光度距离公式(
和
,其中
是秒差距)、干涉或掩食法、光谱和大气模型(
)给出。

在本节中,将太阳当成整体,从核心()处延伸至表面(
)的分层结构,可以给出下列四个基本方程。
流体静力学平衡方程:
也就是:
从而,这也引出了动力学时标,即当只考虑引力作用,以一个太阳质量及其半径的寿命大概只有
。这也说明了恒星不单单只靠引力势场来维持其自身的寿命。
质量守恒方程:
能量守恒方程:
能量传输方程:能量传输的过程主要由热传递(粒子碰撞)、辐射(光子)和对流(物质交换)的过程。在恒星中,我们着重关注辐射(radiation)和对流(convention)。
辐射传能过程:
对流传能过程:
而如何区分辐射还是对流呢?此时考虑流体元胞在上浮膨胀的过程中,导出史瓦西判据:
。同时,有绝热温度梯度:
。基于此,在处对流理论的近似过程中,通常称之为混合程理论,这是一个与分子平均自由程
相类似的长度量,是假设在湍流中一个流体团在此特征长度内不与其他团相碰撞,因而保持自身属性不变,经过后则与当地环境完全融合,这个特征长度称之为“混合程”(mixing length)
,Bohm-Vitense将此理论应用于恒星。而结合
和v=0确定的边界之间的区域,称之为“对流超射区”(convective overshooting area)。
由此,得到的四个基本方程,包含7个未知参量,需要额外给出三个辅助方程
;
,对于纯理想气体来说,则只有前一项,也就是
。其中,
。
上式中
分别表示元素质量中H、He和重元素的含量占比。同时,基于理想气体,维里定理(Virial theorem)告诉我们(下标s表示表面surface,c表示核core):
。
从而,可以得到
,
即
。基于此,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可以得到:
,暗含金斯质量
和金斯半径
(Jeans criterions)。同时,维里定理也表征了一颗恒星最小的平均温度
。除此之外,也不难得到
,则基于此条件下的热力学时标
,这也远远不足以支持太阳的寿命和当前年龄。因此,最有利的内核能量提供来源是核反应,对于此有相关的能量转化率
,此时的核时标有:
。
。
代表的是不透明度(opacity),字面理解上就是说看不到内部的原因,而这主要受制于“吸收”,造成不透明度的原因主要由电子跃迁和散射造成的。电子跃迁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束缚低能态到束缚高能态、束缚态到自由态、自由低能态到自由高能态,前两种主要针对是温度比较低的状态,此时的α和β值经验上分别可以取1/2和4;而对于中间比较高的温度对应后两种电子跃迁的表现形式,两个值从经验上又可以取得1和-3.5。
。在此,主要有两种核反应循环过程,分别是pp-chain和CNO-chain,其经验上有着不同的经验指数,分别可以表示为:
;
。
所以当两者平衡时,得到
,则当
表明是pp-chain为主,反之则是CNO-chain为主。另外,对于同元模型(homologous stellar model),
。而基于多方过程模型(polytropic model)可以导出Lane-Emden方程:
,其中
。
特别的,当
时,即是爱丁顿标准模型(Eddington standard model),而对此,则同时可以给出爱丁顿光度:
和主序星的质量上限约180
。
ps: 关于以上的推导这里不做详述,如有需要,将会以照片的形式单独补充存放于后续的内容中。

以上是关于恒星内部结构的基本方程和重要概念,而关于恒星的演化,则是基于赫罗图的分类和发现发展。一颗恒星的初始质量决定了它一生的演化轨迹。对小质量恒星来说,它经历的是主序星(main-squence)-亚巨星(subgiant phase)-红巨星(red giant branch)-水平分支(horizontal branch)和红团簇星(red clump)-渐近巨星分支(AGB)-行星状星云(planetary nebula)/白矮星(white dwarf)-主序星循环往复。而对于大质量()恒星来说,经过红巨星到超新星(supernova)爆发后形成中子星(neutron star),更大质量(
)的就可能形成了黑洞(black hole)。而对于白矮星来说,钱德拉塞卡尔推算其质量上限是
(也可从热力学或者Lane-Emden方程得到)。中子星的质量范围则大约是
,黑洞则是
。需要补充的是,对于超新星分类,基于有/无氢线分为Type II型和I型。前者根据光变和光谱的特征又分为P/L/n/b/p等子类,后者根据强硅/强氦/无或弱硅、氦分为a/b/c三子类。
另外,对于红巨星核心、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来说,其都存在简并气体,而后三者又称为致密星,什么是简并气体?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在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随着密度的增大,这些相格可以被填满,当然这种简并既有相对论性简并(),也有非相对论性简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