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传承|夏衍:钱塘之子,以笔为戈的革命艺术家
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的第一个进步刊物《浙江新潮》。1920年,公费保送至日本留学深造,开始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
1927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及革命文化翻译工作。1929年参加筹建左翼作家联盟并于次年当选为“左联”执行委员。
1933年中共上海文委电影组成立,夏衍任组长,期间创作《狂流》等一系列电影剧本。
1935年,夏衍为躲避国民党搜捕,在公寓躲藏三个月,并创作出多幕剧《赛金花》。1935—1937年是他的创作顶峰期,完成了两个独幕剧——历史剧《秋瑾》和著名报告文学《包身工》。1937年他完成了其代表剧作之一《上海屋檐下》。抗日战争爆发后,夏衍辗转各地开展救亡运动,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并完成另一代表剧作《法西斯细菌》,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
1939年到1941年的桂林,时为广西省城,在大后方被称为“抗战文化城”。当时桂系军阀同蒋介石统治集团存在矛盾,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对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夏衍便跟随大部队,从已沦陷的广州撤离,辗转来到桂林,开启了其抗战文艺创作的桂林时期。1940年5月,偏安一隅的桂林充满生机,甲天下的山水景色虽然艳丽,然而夏衍却仍心系着被日军围困的旧居上海。为了表达“对于在上海苦斗着的朋友们的感慕与忧戚”,花了两周时间,创作出四幕剧《心防》,以表自己渴望突破安稳的生活,与身处孤岛的同胞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剧本描写了以刘浩如为首的进步新闻和戏剧工作者,为了保卫孤岛500万人心灵与精神上的防线而进行的艰苦斗争,成功塑造了“刘浩如”这一既是先进知识分子,又是文化宣传战线上的革命斗士的形象。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出的不屈斗争精神打破了观众心理上的层层壁垒,让人们备受触动、倍感鼓舞。这一时期,夏衍的另外一部剧作《愁城记》也为人们带去了力量:面对充满苦难与悲痛的现实,主人公深受触动,最终跳出了舒适的小环境,愤然走出愁城,投身于大时代的漩涡之中。夏衍在桂林创作的抗战剧《心防》《愁城记》都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心防》是第一个表现抗战时期文化工作者顽强斗争的剧作,而《愁城记》则是第一个正面提出‘小圈子’主义、并予以明确批判的剧作”。这些作品将知识分子对祖国局势的焦虑、对民族遭受苦难的悲情、对敌人残酷暴行的愤懑、对未来光明的期待,统统透过剧作表达出来,相较于在广州时期抗战剧的创作,情感抒发更加充分饱满,思想力量更加深入人心,实现了文化精神的突围与共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外交部亚洲司第一任司长、上海市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全国文联常委、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1954年11月,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分管电影与外事工作。此后,他创作剧本《考验》,将《祝福》《林家铺子》等小说改为电影剧本。
1962年4月,影片《革命家庭》获大众电影首届“百花奖”最佳电影编剧奖。期间,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电影剧本《烈火中永生》。文化大革命中,夏衍被打倒遭受迫害,投入监狱八年。
1977年后复出,1979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1982年进入中央顾问委员会。
1994年10月被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1995年于北京病逝,骨灰撒入钱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