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儒内法的来源思考
这个思想的发端来源于一次关于外儒内法的思考。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常常认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是儒学。这是在让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的权利来自于官位,来自于律法,来自于惯例,因此在去在资源分配这个问题上,更多的采用的是法家的思想。
儒学提倡的周礼社会秩序是什么呢?他们的权利应当来自于上一个大诸侯对下一个等级诸侯的分封。新分封出去的诸侯诸侯内部权利是完全的,自主的独立的。对他的上一级大诸侯,他只需要尽一些义务就可以了。大诸侯其实是很难有办法干涉小诸侯内部的事物了,也并不能像撤换官僚一样方便的撤换小诸侯的人选。不过同时大诸侯也没有必要对小诸侯尽到什么义务。
这样一个学说吧,他确立的时候,就是汉武帝将他列为王朝的主料思想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是封建诸侯刚刚落幕,诸侯子民却依旧认为他们是诸侯国的国人。因此确立这样一个学说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它说明了王朝的中心依旧愿意维持各国不同的共识。楚人依旧是楚人,秦人依旧是秦人。中原人依旧是中原人,不会因为说有了一个统一的政府后,国人就消亡了。
然而实际上,政府并不愿意承认自己一部分的子民不同于其他的子民,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子民是同质的。理想情况下,政府希望自己统治的人民都认可政府对他们的统治,不过异族人总归是难以接受的,因此为了最大化和最小化统治的收益和成本。有必要对统治下的人民进行同化。
因此我们能看到帝国的上层,它倾向于使用官僚,而不愿意使用诸侯来管理一方地域。可是异族人并不这样想,他们只看到了另一个异族人成了他们的官员,他们希望自己能独立出去,自己处理自己内部的事故。尤其是秦国这样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由此遭到了异族人强烈的反抗。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样一句口号动员起了被秦国征服了的七国的土地的人民。然后汉王朝早期更是面临诸侯之乱这样一种惨烈的景象。
因此不能划分诸国,成为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政治共识。但是却又不得不认同各国人民对于自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人民这样一种认识。因此,汉武帝采用了儒学这样一种思想,他宣誓我们推崇周礼。宣誓我们将建成上古尧舜一样的国度。于是汉朝依旧有着楚王,有着秦王,有着齐王。但是各种各样的王却再也不能管理自己的民众,他们成为了一种虚职,成为了一种头衔,成为了一种象征。中央派去的官僚,事无巨细的管辖着诸侯国内部的事物,并对中央报以忠心。
如果你想要问皇帝,那既然如此,你为何还要推崇周礼呢?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不能实现的目标,为何又要信誓旦旦的宣布我们就是要实现他呢?他大概只会有点问生气的告诉你,现在还不能划分诸侯国,因为还没有实现圣贤的教化。人们心中没有对礼的敬畏,手足相残父子相争。这又怎么能怪他呢?
为了教化人民对于礼的遵从,因此中央需要派出官员一遍又一遍的复述圣贤的道理,如若不然其上的人民就会陷入混乱和纷争之中,重演悲惨的乱世。然而什么时候人们才会理解礼的重要?然而什么时候人们才会理解自己的手足同胞应当和谐相处?他会说这正是我们一如既往追求的目标,这就是王朝存在的意义,彰显圣贤的道理,而尊崇天的旨意。
如此只能拜服,果然没有什么事情,是存在而毫无道理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