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一
这是记录我想说的第一篇文章,这是我的自以为,希望对你有帮助,也希望你有你的自以为。
我并未看过阿德勒本人的著作,也未对其他相关心理学书籍有所了解,这只是我自己读了《被讨厌的勇气》之后的自以为。
引言
青年主张,人们会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出现新的、未有的认知,这样的认知,使人们身陷囹圄,不能自己挣脱现有状况。
哲人主张,是自身的姿态,决定了世界如何对待自己。所谓烦恼,出于自身有所求,或是被有所求。自身正视这个世界,允许自己的不足,摆脱现有境况等的主动权在于自身,即有没有“勇气”。
【在这里,常在想,被动带来的、不停改变的状况,是个人也能全盘接受的吗?留待后文再看再思索。】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因为对出身、学历甚至容貌等缺乏自信,自幼抱有极强自卑感的青年,过于在意别人的目光,并无法衷心祝福别人,从而常常自我嫌恶。
【这样的青年,他的自我嫌恶出自何处呢?好一点,会自强或是满足;坏一点,毁灭别人似乎是他更好的选择。这样的青年仍然有自我的“坚守”,是目前外部环境带来的,固守原地的坚守,但不可否认的是青年此时有自我的认知,或是称之为善恶、好坏的认知。】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办法改变一个人
哲人主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同青年之间存在“目的论”和“原因论”的争论。
在书中二人的对话,“原因论”阐释为“一切结果有其因”,即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
哲人通过经受过相同经历,却有不同结果的例子,驳倒“原因论”,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不可改变的理论,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是这样。进一步提出了“目的论”,指出个人所处境遇是自发或是隐晦的自发行为,沉浸在个人舒适圈内。两种理论的区别也正在此,依赖“原因论”,是我们止步不前的罪魁祸首。
【我们通常认为,个人的行为,与其本人经历高度相关,甚至于昨日因,今日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世间不会存在相同的经历和个体,用所谓大致类似的经历得不出一样的结果,驳斥“原因论”,我认为这是忽视了群体和个人的辩证关系。
我们常说的道理,现象等,更多的是一种群体行为表现,即人通常有一天三顿饭的习惯,但不能否认不吃,、一顿、或是数顿等个体行为。
所以“原因论”在我看来是针对个体的理论,用群体驳斥个体,无疑是同“1+1=2是错误的,因为二进制下1+1=10”一样的论述,忽略了别人说话的小前提,即十进制,也即“原因论”针对每个独特的个体。
对于“原因论”,我认为这只能是对个人所处境地的一个解释,即每个人的独特经历和个人性格不断影响个人决策,同时个人决策不断塑造其经历和性格,这是个“蛋鸡问题”,我很难决断哪个在前。
也对这句“依赖“原因论”,是我们止步不前的罪魁祸首”很是赞同,因为这只能解释过去,面对未来接受自己是另一方面的事。
针对某一理论括大范围式的反驳、施行,还是原本理论吗?反驳的是原本理论吗?
当然,我并未了解过原理论,这只是我看到此处的自以为。】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哲人在这里同样指出“原因论”是针对过去的解释,进而推出人们以此安慰自己“错不在自己”,是心理创伤学说,也是“原因论的”典型。
然而我们的经历决定不了我们自身,只有我们自己赋予其的意义能决定我们,也是我们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倘使受到虐待,其实我们只要赋予其自己决定的好的意义,也能与人正常相处,不至于自闭。
【进而推出的,我并不清楚算不算是一种原理论的滥用,也不确定原理论有无涉及,暂不置评。
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感觉到哲人似乎总在想象一种超脱的境界,我承认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才能决定我们自身。但是这个意义,是当时的我们赋予的,才能影响到过去自己,现在赋予的意义,影响现在的自己,未来亦然。
同时还有周边的社会影响着我们对赋予的具体是什么意义,我很难坚持一个人在被虐待,同时其他人没有被虐待,当时的他能对自己这段经历赋予一个让自己奋发向上的意义。
但考虑到哲人剥夺这种群体带给个人的感受及评价,包括后文里对“善恶”的阐释,剥夺了社会道德认知的“善恶”,那么此时赋予“奋发向上”的含义,其实是以暴制暴什么的,这也就能理解了。
毕竟,时代等赋予个人的经历,此时让普罗大众践行此项理论,我不认为这是针对个体,大众都能完成的理论,跳出了所谓道德善恶,指挥愈来愈恶。】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青年解释在咖啡店里被泼洒的愤怒是一种怒气支配的,无可抗力的行为,而平日待人温厚。
哲人用极端的刀反驳他,这是一种不可抗力吗?
【这里哲人仍是预设青年想以此不可抗力的说法,推卸责任,但其实,对我们而言,我们接受由于我们各种各样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此项争论实属无有必要。】
哲人言说你对服务员的愤怒,只是为了更好的让其屈服,达到目的。但其实不用如此,服务员也会道歉,为你擦拭。
青年与哲人仍在争论这是突发式的感情冲动,哲人再次使用母亲同客人和女儿之间的“换脸”告诉他情绪可控,所谓愤怒,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为了达成目的使用,即“目的论”。
【我赞同情绪可控,但我不赞同情绪何时何地都可控。
应用三段论的证明,这里我想考虑一个事情,人们对待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对自己情绪控制有不同的能力,我们很难对低于自己的人温柔,却可以对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卑躬屈膝,这不也是一种常态?
所以愤怒有时确实是一种目的向的驱动,那么无能为力的愤怒?和只想发泄的愤怒呢?
暂且不讨论服务员真的就这么服务到位,按哲人所言,不用愤怒这一手段,他也会道歉,那么愤怒的意义何在?浪费自己情绪?还是只想发泄呢?
反倒是言说不愤怒,不会有好的对待,这样的互不信任的情况,愤怒更有意义作用,然而反倒是青年攻击哲人的见解充满对人性的不信任......
我不得其解,这只是我的自以为。】
弗洛伊德说错了
哲人在感情和过去这两个方面上同青年争论,主张坚决否认“人无法抵抗感情的存在”和“现在的状态取决于自身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言说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否定了人类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
【我仍不理解非彼即此的意义何在,也不理解割裂现在和过去,过去的自我赋予的意义就不影响现在的自己了吗?
由于我并未了解弗洛伊德本人著作,暂不置评这里对其的评价。】
你想“变成别人”吗?
哲人同青年都认可,世间并无完全相同的个体,不爱自己的你也无法变成别人。
哲人希望青年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学着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的不幸,解释自己“选择”的
这里即是这人扩大了所长熟知的“善恶”的道德含义,善多了“利己,有好处”,恶多了“无好处”。
哲人认为我们的不幸是我们自身选择的“不幸”,因为我们认为“不幸”对我们是一种“善”。
【意指我们停留在原有位置的“舒适区”是我们没有勇气迈出新一步,我们觉得停留在原地对我们自己是一种“善”?
幸与不幸是对比出来的,常常制约我们行为的不止自身的能力,也同样包括道德的因素,抛弃善恶的道德含义,是对自己向下的改变选择解除限制。
似乎在哲人的眼里,我们只是身陷囹圄而不自救,自身给予自身的向下限制该作何解?
向下改变了,也确实并未陷身于原地了。
常常因能力和道德的期待矛盾也确实是我们。】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哲人告诉青年,是你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方式,自己下定不改变的决心,即便有所不满,还是认为现状更加安心。摒弃了个人性格、环境等各种因素。
【我仍不理解,这么割裂的非此即彼,意义何在?】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哲人总结阿德勒的目的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过度没有影响,
【驳斥和不解在上面已经阐述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仍然对这么割裂的理论感到不解。
确实并无相关,但也不能据此评判一个人是否停留在原地的行为,此时的我似乎也在扩大化“目的论”而批判了。
我坚持认为影响确实存在,但面对未来,是个人的事,过去影响导致我们面对未来有各自的调子,倒也不用“目的论”评判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