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WG-66微型冲锋枪,为了和蝎式一争高下,被生产线耽误了
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东德部队,他们有AK突击步枪和马卡洛夫手枪,并且手握生产许可证,不过他们缺少合适的冲锋枪,在观看了蝎式微型冲锋枪之后东德就不淡定了,国防部在1966年决定研制一种和蝎式相似甚至超越它的冲锋枪。
不过东德并非关起门来自己搞,他们也对外发起了招标,蝎式冲锋枪和PM RAK冲锋枪前来竞标,东德本国则是GWB公司新研制WG-66冲锋枪参与其中。

1967年年初,设计师完成了初期的原理方面的技术讨论,并将其定性为“速射手枪”,后来又改为微型冲锋枪。考虑到东德军队有大量的7.62×25毫米手枪弹,以及这种弹药的弹道特性等指标,新研制的冲锋枪将其作为弹药选择,而不是很流行的9毫米弹药。
WG-66冲锋枪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生产线和技术,希望把它打造成一种类似于AK47突击步枪一样皮实耐用的武器。

冲锋枪整体结构和蝎式冲锋枪相似,都采用小尺寸结构,在扳机护圈前方设置弹匣插口,有10发和35发两种容量弹匣,最大射速大约860发每分钟,顶部的准星可调节为50、100、150、200米四个等级,枪口有一个笼式消焰器,后部一支折叠金属枪托。WG-66长665毫米,折叠枪托后410毫米,空重2.2千克,带35发弹匣重2.56千克。
1967年WG-66样枪进行测试工作,整体上问题不大,只是一些持握不舒适这方面的问题。也正是这个时候,东德国防部讨论了武器的更新问题,预计冲锋枪需求在50万支,后来加入警察部门的需要,整体需求更高,如此大的“蛋糕”自然引起3家竞标公司积极回应。

1968年的时候,东德对3款冲锋枪进行测试,三款冲锋枪整体表现都很好,两款外来的冲锋枪尺寸略微小巧,重量还要轻一点,但是WG-66在弹道特性和破坏力方面表现更优。
既然在性能上各有千秋、不分伯仲,接下来就要考虑价格问题了,遗憾的是这正是WG-66的软肋,并非是该枪造价降不下来,而是东德生产线的问题。
经过简单计算,以东德当时的生产资源,生产一支WG-66的单价约为410马克,而同时期购买一支蝎式冲锋枪只需要290~300马克左右。如果要把造价降下来,那么东德需要生产300万支WG-66才能取得价格优势。

这并非是夸大其词,因为东德的竞争对手已经是成熟的型号,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有口碑、有产量,单价自然就低了,而东德需要新建生产线,考虑到人工等一系列成本投入,确实不太划算。
更糟糕的是东德当时无力扩展生产线,工厂有能力在1975年完成生产线的准备去生产50万支自用,却无法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总产300万支的产能。就算能达到产量,当时东德认为在蝎式这些成熟型号面前也很难在市场上占据较大的份额,这笔买卖怎么算都是亏。
1970年,东德宣布停止WG-66的研发工作,其军警部门直接购买国外成熟产品,就这样东德第一次自研冲锋枪的行动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