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是戏剧创新还是篡改经典原著? ——评《重逢牡丹亭》

2022-10-10 16:23 作者:闺门旦研究者  | 我要投稿

闺门旦研究者

 

上海大剧院版昆剧《重逢牡丹亭》于2022年8月上演,其演出和介绍剧目的视频在网上引起高度关注。这部戏得到一些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大声一些媒体也鼓噪而起,声称这部戏是大力创新的样板,对其编导的赞扬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据报道,该版编剧对汤显祖的原作进行了裁剪和重组,其根据是他发现了汤显祖原作中的密码钥匙,于是将剧情和结构进行彻底地重新编排柳梦梅为第一主角他从第二出《言怀》开始做梦此梦跨越了七出戏,直至在第十出《惊梦》里与杜丽娘之梦合二为一。”

在一片叫好声中容本人说几句相反的话给这部戏泼些冷水吧。

仔细研究汤显祖原作就会发现该剧所谓的双梦论是毫无根据的。这个支撑该剧的重要结构根本不存在该剧也就失去了如此改编的理由剩下的就是导演所承认的,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甚至巧取豪夺。所谓找到汤显祖故意留下的钥匙发现密码,其实都是扑风捉影,故弄玄虚以此为噱头来吸引观众。

按新编戏编剧的说法,《牡丹亭》其实是个梦中之梦的戏,就是说,《言怀》之后的《训女》《腐叹》《延师》《怅眺》《闺塾》《劝农》《肃苑》都是柳梦梅的梦,连惊梦这个杜丽在梦中与柳生相逢这段最重要的情节也成为柳梦梅梦中的一部分。

新剧编剧为这种改编寻求根据,其关键点在于两个“梦”,一是杜丽娘之梦,见原著《惊梦》;二是柳梦梅之梦,见原著《言怀》。

对于不了解《牡丹亭》原著的观众来说,这看起来似乎有理,然而稍作剖析,就可发现其漏洞甚大。第二出《言怀》开头是柳梦梅以第人称的自叙,自叙的重点是说,自己不久前曾做了一个好梦,梦到梅树下有一个美女对他说:“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因此,柳生改名为柳梦梅,他之后的叙事仍按之前的方式采用第人称请参看徐朔方先生校注的《牡丹亭》第4页。这表明他的梦已经结束,何来这个梦连绵不绝,竟贯穿以后七出戏之说?

更何况,原作第一出标目已经将故事梗概和发展脉络交代得明明白白。在蝶恋花之后,首先突出的是杜家之女这条主线,另一条主线是柳梦梅,剧情按两条主线并行发展,参看徐朔方先生校注的《牡丹亭》第1页这是极为清楚的,何来梦中梦的结构?

前面已指出所谓双梦论”“梦中梦结构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是建立在编剧毫无节制的臆想基础之上的。

                        

不仅如此,编剧还把这种别出心裁的改编思路归于汤显祖本人,说汤显祖在此展示了令人惊讶的戏剧结构”,因此触发了自己对时间线的剪断重组与封闭循环这两个极具现代性的叙述方式。” 编剧以这种说辞来证明自己改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这种说法不是无知便是无耻。因为这无异于把这种胡编乱造的脏水泼给汤显祖本人。

稍微了解汤显祖生平的人都知道,他生前就极其厌恶别人修改他的作品。尤其是像《牡丹亭》这部凝聚了他平生心血的杰作,哪怕是唱词道白的微小改动都不为他所容,更不用说改变其剧情结构的举动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沈汤之争中的沈璟曾以吕家父子的名义将他的《牡丹亭》进行修改,还易名为同梦记,并让各地戏班按改后的剧本上演。汤祖得知后十分恼怒,他写信给熟悉的演员,吩咐:“《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作的意趣大不相同了。当年沈璟的修改本还远没有达到现在新剧梦中梦结构的地步,便遭到他严厉的痛斥。此外,汤还借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批评一些人对经典作品的修改建议是“割蕉加梅”丧失原作的意趣。可见,他对修改他人作品行径的态度是何等鲜明。

《重逢牡丹亭》这部从根本上触动原作根基,颠覆人们以往对这部流传400余年的经典剧作之认知的新剧可称为一部神剧,不想某位剧作家竟如此赞扬编剧,说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汤显祖一定会认可的新版本《牡丹亭》。”稍稍了解汤显祖秉性和经历的人,绝不会发表这种见识极浅且毫无根据毫无原则的吹捧。如果汤显祖泉下有知,他一定会爬出坟墓,痛斥这部神剧的编导:“尔等无知小辈有何权力篡改老夫平生最爱之牡丹?

 

 

《牡丹亭》问世400余年,海内外无数文人学者对它进行研究,发表过众多论文著述。也许本人孤陋寡闻,从来没有听说,有学者肯定地提出这部剧的结构是梦中梦之论。十余年前由白先勇先生领军创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风靡海内外,创造了一部昆剧连续热演十余年,演出达到近400场的记录。青春版的成功有众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忠于原著。尽管它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删改,但是并没有触动总体结构,也没有改变场次的次序。

除了白先生团队团队内三名女将都是对汤祖戏剧有深入研究的台湾著名学者编剧,国内外还有不少研究《牡》剧等明清戏剧和汤学的大大小小的机构团体,其中不少人一辈子都在研究《牡丹亭》的主旨关目艺术手法,细致到对每一句唱词道白都有解释的地步。

本人想对该剧的编导说几句话。你们只看到自己获奖无数的光辉,便飘飘然,无所顾忌,忘记了这些先生的存在。至今戏剧界这些学问高深的学者对你们的这部作品没有回应,很可能继续保持沉默,那是对你们的作品不屑一顾,或者说懒得搭理,那么就由我这个江湖人士代言,替他们说几句话。

你们那些发现密码”“拾取汤显祖故意掉落的那些钥匙”的才华,以现代意识编导戏剧的本领,应该充分运用到新编戏剧中,无论怎样发挥这些技巧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千万不要把这些本事运用到《牡丹亭》这种流传400余年,已在观众心中深深扎根的经典著作当中,打出原著作者汤显祖的姓名,否则,新剧的结构等关目被指与原著严重对立,就会被认为是对原著的篡改歪曲,是对原著作者的严重侮辱。

你们打着现代”“创新”“先锋的旗帜,以发现密码”“拾取钥匙”为由来吸引观众,可能会取得一时的热闹场面。然而,文本基础不牢,启用的演员名气再大,舞美等功夫下得再足,也难以获得持续的演出效果,热闹一阵后必然归于沉寂。

此剧为当今戏剧改编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因为以种种扑朔迷离的理由严重地肢解原著,然后再按自己的臆想把肢解的各部分拼凑起来。如果都按这种思路改编经典戏剧,那么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另外三部以及明清众多经典原著,是否都可以这样随意改编?如此这般,今后戏剧舞台上就找不到原汁原味的牡丹亭》《桃花扇等戏剧了,充斥舞台的尽是一些利用明星演员以及精美的服饰舞美,借助声光电来吸引观众的一部部神剧,那么我们的戏剧是不是呈现出虚假繁荣的景象?

说来说去,当代主创人员变革和创新昆剧的热情和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传统剧目的剧本上。编剧们总是在剧本上折腾花费心血不假然而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了——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瞎折腾。原因在于经典终归是经典已经受了几百年的考验。要动它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并且修改后的版本与原著不能有明显且众多矛盾的地方尤其不能出现戏剧构思方面的对立。


是戏剧创新还是篡改经典原著? ——评《重逢牡丹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