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不惑的自考生三战二笔的经验教训|2022年CATTI备考经验

—— vstj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与其说是经验分享,不如说更像是励志分享。
作者已经年逾四十,是日语专业的自考生。他的启蒙老师是邻居。老师原本是工人,因为自学了日语,由工人变为了翻译,也算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命运。
作者的启蒙老师改变了命运,作者自己也改变了命运。他们能改变命运,是与日语结缘,但在本质上,其实并不只是因为“学了日语”,而是因为选择了“读书”(我这里指的广义上的“读书”)。
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是改变自己命运成功率最高的途径。当然,这种“改变命运”也会有各种程度,这是我们每个人控制不了的。我们能控制的,只是“但行好事”。
说回来,作者已经年逾不惑。我马上也快到了“不惑之年”。可能读这篇帖子的同学很多人都会感觉四十岁和自己非常遥远,但其实真的很快……对于“不惑”的解释,一般都是说到了四十岁就可以明辨事理,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困惑了。
今年年初,我对“不惑之年”又有了一种新的理解,所谓“不惑”,就是说自己到了四十岁这个年纪,已经能摸清楚自己大概的上限和下限了(不考虑一些偶然因素)。
当然我这里说的意思,不是说到了四十岁就会给自己设限。而是感觉,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对于自己的今后人生的上限和下限,其实还是会比较模糊的。但到了四十岁左右,这辈子大概的成就有多少,大概能走到什么位置,差的话,能差到什么位置,已经可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了。祝愿这位老姐今后还能窜一窜,也祝愿自己在四十岁之前,还能有更多的成绩。
同时,更希望各位读者,能在自己二三十岁的时候,更多地、更大幅度地抬高自己的“底线”(这样到四十岁的时候,自己的大概上限也就会更高)。
唯斯
正文
40岁+三战二笔终于上岸,大概我是瑞译年纪最大的学员吧。
先说一下个人情况,我是非日语专业自考生毕业,2002年在家待业遇到我的日语启蒙老师,他是我爸小时候邻居,自学日语从工人变身为翻译,正好他退休在家,我跟着老师学完了4本标日,考过能力2级后到了一个小城市的小厂(这段虽短,但在细节上非常励志。唯斯)。
那时候口译笔译都不行,我主要负责技术资料的笔译,工作一年半之后,回到家乡进入一家合资企业做专职日语翻译,一干就是十几年。进公司当年考过能力1级。那时候也没听说有什么翻译培训课程,我的办法就是抄写和整理。
一是平时用过的专业单词分类整理,二是抄写日网、人民网的文章学习有用的表达,或者日本总部公函的一些套话。

时间到了2020年,我感觉这种学习方法很难再有成长,正好又听说了CATTI,就直接报了二笔。
虽然我的工作年限很长,其实翻译是什么,我并没有清晰的认识。除了能力考,刷了很多题目,自己零散买了一些书看,并没有接受系统的学习。
第一年备考CATTI,我把精力放在政府报告、人民中国中日对译、一带一路等内容上面,乱七八糟看了很多东西,但是没有扎实的学好一份资料,结果实务和综合57分。考试结束了,我也没搞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2021年,我加入了瑞译训练营,第一篇中译日《后疫情时代》,就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翻译不规范,随意的减译增译,这是因为工作中遇到不会的东西,自己习惯了换成别的表达。经过2个月的痛苦训练,我对翻译慢慢加深了认识,而且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学员和老师,可以说打开了翻译新世界的大门。
21年二笔实务60分,综合59分。遗憾是肯定有的,同时实务及格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因为学习的方向没有错!9月份,我又报了精修班,瑞译的青争老师推荐了《汉日翻译教程》(苏琦)等翻译书籍,尽管书还只看了一半,我对句子结构划分等又有了新的感悟。22年第三次参加CATTI,为了做到万无一失,首先认真复盘21年课程的所有内容。



22年我报了语法班和训练营。第二次参加训练营感觉没有那么难了,翻译也有了一些思路。首先日译中,一定要找到中心语,指代不明确的时候,要看前后文,甚至根据前后段的文章判断。其次是中译日,虽然自己感觉没有日译中的进步明显,但是看到句子后会老老实实的划分结构,翻译时先搭好框架再往里面填充。今年老师的评语也给了自己很大的信心,感觉自己真的进步了。
说实话,40多岁连续三年参加考试并不容易。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再次走入考场,没想到中途身体不适、全身冒冷汗,导致我内心崩溃,强忍着不哭才坚持完成考试。考试之后心情特别差,感觉自己又考砸了,那种挫败感持续了近一个月,忍不住把唯斯老师当成树洞。也许是老天不负有心人,也许又是今年多了一些幸运。今年终于终于通过了二笔。
再次感谢瑞译,再次感谢每一位老师,你们专业又认真的样子就是我继续学习下去的动力。这次备考我还有一点小遗憾,就是复盘还不够彻底。向大家强烈推荐橙海同学的复盘方法。接下来我也不能放松,继续复盘,知识掌握才能更深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