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录4:《沙尘微粒皆是珍宝》
如何概括我的前二十多载,一定是寻找,探究,好奇,固执,喜欢,和接纳。
修行是一件很接地气的事儿,于我而说是这样。它让我获得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让我了解我与他人,他人对我,人事物之间的羁绊。让我一视同仁的对全部抱有尊重。
一路上的磕磕绊绊,就像是月有阴晴圆缺。缺也是美丽。
沙尘微粒皆是珍宝。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也解开我许久以来的一个心结。
一直不明白在重重机制之下的运转,这种大鱼吃小鱼,这种咬尾巴的轮回游戏,这种一花一世界的高度内涵和自洽。种种之下的地球,在这世界所呈现的一切我们,是为了什么呢?
真的是约束吗?是规章制度礼法吗?是道,那道真的想大多数人心里的那样,无情吗?
不知道大多数人怎么想,但看见因为情执迷困惑消耗精气神的人,我觉得道是无情的。
看见阴阳两隔,没有做错任何事但是依旧要消失离开的一个个生命体,我觉得道是无情的。
看见一次又一次哭求一个机会,一只脚踏进了真实的领域而在俗世的枷锁的挣扎不脱,我觉得道是无情的。
看见人欲和努力抵不过天命和运气,我亦然觉得道是无情的。
但是春天来了,冬天的寒冷就势必过去,沉睡了很久熬过严冬的种子钻出地面欣喜的接受一场场春雨。我又觉得,无处不生机。
但是,每当一个人失去一个机会但能拿到一个看清自己的机会时,我又觉得,天意弄人却也给人造时机的底蕴。
可能她话不抵众,但她会勤勤恳恳的坚定的选择自己。在她的眼睛里,复杂减少,善意萌生。我便觉得,道具有真性情。
沙尘微粒皆是珍宝,微笑是,眼泪也会是。顺途是,歧路也会是。
在我过去的十几年我一直无法喜欢我自己,也不明白喜欢是什么。如果别人问我喜欢吃什么?
我的回答应该是,我将最近一种经常吃的食物默认为我喜欢的食物。但要问我为什么喜欢,我不知道。
小时候大家经常问小孩的问题就是,你喜欢爸爸多一点还是妈妈多一点。
我的回答是,都喜欢。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喜欢,我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更像是剧本写好的设定,“我”不必怀疑。
后来我会一次又一次的回忆起他们的样子,一次一次期待与他们的每一个见面。享受着他们对我的好,也将最纯挚的爱献给他们。
但我依旧不知道我喜欢他们什么?
好像是一种感觉,依赖和陪伴,又是我们的设定注定我会喜欢他们。
就像学生时期,大家都有讨厌的老师喜欢的老师。而问起我时,我只觉得都还好。
过去对这个世界的触感很少,不知道花香鸟叫的迷人,不懂悲欢离合的深刻。就像戴着眼睛和这个世界相处,戴上眼睛并非自己真实的视角看它,脱下眼睛我看不清它。永远有一层滤镜。
不现实。
我将这种喜欢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滤镜会让人不明所以的热烈,也会让人不明所以的沉默寡言。鲜少有深刻的现实缘由。
所以,之前的自己对于种种边的定位皆是从书中来的,或者从过去世的经验来的,或是刻在今生踢不开的阻碍里的。但还好,就这样一路走来,其中的好坏悉知,才不至于失去方向。
这种感觉常常给人一种没有方向的感觉,但没有方向时也是一种方向。
这种信念感大概源于我的过去,这种非要定义一种状态的决心和不计较成本的付出。常常也会被我定义为,对任何时期自己的尊重。
我以前也喜欢花草树木,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他们。要是问起我,我只能说,因为安静因为舒适的这种感受。
现在问我,我会回答,基于某种过程和品质我喜欢它。这种喜欢其实更像是固执之人长久实验的一项结论。不是某些灵动的神来之笔的解密。
是我对自己长久以来活着的某一项结论。
但我依然觉得它是可贵的。打开一个世界,全身心的投入它,并给予它完全的信任,诚恳的接受它给予自己的奇幻经历。
我想这经历包含的所有的一切的喜怒哀乐,在我深知其境的情况下我的勇敢,是因为故事的开始是我在爱这个世界吧。
以此我看来,爱和道是包含关系,是上下从属关系,也是对立面。是关联的因果,也会是珍宝。
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对世界有更深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