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人物微论-晴雯

2018-12-09 20:33 作者:sepstar  | 我要投稿

晴雯这个角色受很多读者喜爱,就是我也不例外。当我第一次看到晴雯死的时候也是伤心了好久。说起来,激起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的,或许就是因为晴雯。



阅读了几遍红楼梦后,对晴雯的感触更深了,发现晴雯这个被很多人点赞的,褒奖的人物也是有着自己的人的弱点、缺陷的。所以也就尝试着写写自己重新从文本中认识的晴雯。

晴雯这个角色从被塑造出来,就受到了“万般宠爱”,虽然和袭人都是宝玉所最亲近的丫鬟,但是受到的读者的待遇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袭人,是贬低的多于褒奖的,对于晴雯,大部分都是褒奖,都是赞美,特别是近代以来,喜欢晴雯的远远是多于喜欢袭人的。有人说她是“直血性人”,有人说她“生为贞女,殁做花神”,有人说她“胸襟高忱,实在万夫之上”,有人说她“不是爆碳,竟是冰雪”。当然,最多的还是赞美晴雯“最有反抗性的一个”,“没有奴性”。

晴雯被这么看重,这么欣赏,我想或许有这么几个因素:

第一,晴雯的悲剧在前80回中就体现了,她最后的惨死,夺得了读者的怜悯、同情。

第二,晴雯个性突出,爽朗,时不时有些娇气,符合一些读者的怜香惜玉的心理。

第三,宝玉待晴雯很好,所以读者连带着也喜欢晴雯。

第四,近代以来,那种追求个性张扬,反抗封建礼教约束的社会风潮,使得晴雯被当作一个先行者,当作是“革命”的殉道人,从而被后人所敬仰。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晴雯,那么我觉得就是“可怜”。晴雯可怜,其实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在这四位大丫鬟中,我们知道,鸳鸯算得上是奴二代,其父母也是在贾府中当差的。平儿的家事没有言及,她是凤姐带过来的。袭人虽然是被父母所卖,但是还有个家在贾府之外,有父母有哥哥,有妹妹,有完整的家庭;而晴雯呢?晴雯不是她的真名,她不知道自己的根系,不知道自己的生生父母。打小她就在这园子里做下人伺候着。晴雯是孤儿,被贾府的下人买来,算是认了一门亲戚。而被撵出去后,其遭遇更是甚为凄惨可怜。

晴雯身上是有很多的优点,很多其他丫鬟所不具备的优点,但是后世之人的一些观点,或许是有所拔高的,或许晴雯是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中,被动地被推上了神台的“神”。



第一,晴雯是不是追求平等?

赞美晴雯追求平等的,一般都会拿出37回的那个例子。秋纹得到了老太太的赏钱和太太的赏赐的衣服十分得意,晴雯则说“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是比谁高贵些?……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就因为这句话,晴雯倍受后人推崇。但是,晴雯是真的这样的硬气,还是话里有话呢?晴雯说这段话,背景不仅仅是因为秋纹说自己得到了赏赐,而是在于袭人在前面被当作是准姨娘的待遇,每月多了二两的钱,还得到了一些衣服。所以晴雯才说“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她是有所指的,而且很明显是冲着袭人去的。后面秋纹说“那怕给这屋里的狗剩下的,我只领太太的恩典,也不犯管别的事”而惹得众人笑,实际上就是众人在一起打趣袭人。袭人自己都知道:“你们这起烂了嘴的!得了空就拿我取笑打牙儿。”所以晴雯说这“谁比谁高贵些”的话,不是真的认为要追求平等,而是在嫉妒袭人,有些酸酸的感觉。何况,当后面需要一个人去取碟子的时候,晴雯说“我偏取一遭儿去。是巧宗儿你们都得了,难道不许我得一遭儿?”,又说“虽然碰不见衣裳,或者太太看见我勤谨,一个月也把太太的公费里分出二两银子来给我,也定不得。”很明显,晴雯根本就不在意什么平等不平等的,她就是因为袭人得到了准姨娘的待遇而有些不平衡,有意讥讽袭人。

另外在晴雯心目中,等级观其实是很浓厚的。所以,对于小红有些瞧不起;她对一些园子里的老妈妈们也是不客气的,很有些颐指气使的。她是怡红院里最有架子的。她时常和府里的下人吵架,虽说很多时候可以说她是嫉恶如仇的,是眼里揉不进沙子,但是为何平儿和袭人等就人缘好,她不行呢?是不是很多时候她太摆架子了呢?是不是有些时候,她比起主子来更有主子的派头呢?而她和宝玉相处比较真切,少有礼数,其实并不是晴雯思想进步,主要还是宝玉待这些人没有架子,宝玉身边的这几个——袭人、晴雯、麝月、秋纹等,哪一个在宝玉面前显得畏畏缩缩的?哪一个是和宝玉不那么亲近的?

第二,晴雯是不是少有的没有奴性的丫鬟?

很多人说晴雯身上没有太多的奴性,因为作为袭人的相反,袭人是有太多的奴性的。但是实际文本中的晴雯是如何的?有后世的论者已经谈到了,他说晴雯“实际上她认为自己比那些做粗活的下丫头们就是要“高贵些”。她所反对的,正是她所奉行的;想摘掉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却给别人套上了同样的枷锁。”后人总是说晴雯嫉恶如仇,所以对偷了东西的坠儿打了。对于晴雯打人,他们是抱着一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但是对于凤姐打丫鬟,对于王夫人打金钏,他们又是另外的一种既然不同的态度。固然,坠儿是因为自己做了错事而受到了晴雯的惩罚。但是那个被凤姐打的丫鬟难道不是因为她说谎了吗?而金钏被打,难道不是因为金钏触及到了王夫人的核心利益吗?为何我们要单单对晴雯网开一面呢?况且,晴雯就可以因为坠儿偷东西了就可以打她,就可以叫人把她撵出去?晴雯有这个权力吗?晴雯很清楚,她是没有的,所以她推说是宝玉的旨意。这算不算是另外的一种狐假虎威呢?晴雯性子急,脾气暴,是众所周知的。似乎这个焦大有些相似。焦大因为为这个家族的衰败而着急,他敢于和主子对着干。晴雯呢?她除了和宝玉有过冲突外,她又和那个主子对抗过?如果焦大这种和主子对抗的都是奴性极大的,那么晴雯这样不敢对抗的,能够说是没有奴性?或者说是奴性小?什么是奴性?有人说:“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和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就是奴性。那么对照晴雯。晴雯对于自己的奴隶生活如何看待呢?她虽然不一定很是享受,但是她没有去反抗,没有诅咒,而是有些恋恋不舍的。那次她冲撞了宝玉,宝玉急了要撵走她,她就是不走。这不是留恋吗?她知道,在府中虽然她是丫鬟,但是她可以做“副小姐”,吃穿不愁,衣食无忧。比起一般的小户人家竟还显得优厚。她出去后能过怎么样的生活呢?她最后安身的那个破旧的小屋就是现实。所以她是不愿出去的。晴雯又是如何对待和善的主人呢?显然,她对宝玉虽然有过冲突,但是内心是维护宝玉的,是感激宝玉的。这么说来,晴雯不是有奴性会是什么呢?况且,就袭人等被骂做奴性极深之人她们的这种对主子的感激,从书中看来,多是出于她们的主子待她们是极好的,而贾府也确实不那样不把这些丫头当人看,她们的感激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的朴实的情感。主人对下人好,下人也对主人有感情。宝玉待情人也是极好的,娇惯宠爱,唯她最盛。而晴雯也对宝玉有真挚的情感,那么照这样的逻辑,晴雯也是奴性深重的,而绝不是没有奴性的。

第三,晴雯率真吗?

很多人说晴雯率真,快人快语,直来直去的。不像袭人那样委婉,那样圆滑变通。例如,她直言袭人和宝玉关系暧昧;例如她听闻坠儿不好就要惩处;例如她面对宝玉的调情,她拒绝了。但是就这些能说晴雯率真纯情吗?看看晴雯是如何面对王夫人的。当王夫人叫她过去,晴雯如何反应的?“素日这些丫鬟皆知王夫人最嫌趫妆艳饰语薄言轻者,故晴雯不敢出头。今因连日不自在,并没十分妆饰,自为无碍。”当夫人问晴雯话,晴雯又是如何回答的?晴雯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这是事实吗?曹公都说了:“他本是个聪敏过顶的人,见问宝玉可好些,他便不肯以实话对”。另外前面也说到,当她要撵走坠儿的时候,她是将这个责任推到宝玉身上的。这些能说晴雯是率真而没有心计的人吗?这只能说晴雯是个伶俐之人。如果晴雯是那样“笨笨的”,宝玉还能那般宠爱她?不会的。

晴雯身世十分凄惨,但是不能因为这而忽视或者是掩盖她的缺点。晴雯固然是因为被人陷害而撵出了大观园,撵出了贾府,最后因病而亡故。但是她的被撵出是不是全部是外部的原因?是不是她有些自己的弱点才导致了她最后的结局呢?晴雯的悲剧在整部小说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书中的悲剧没有一个不是内外因交错而生的。晴雯也不能例外。

晴雯被撵出,是因为王夫人不喜欢。王夫人为何不喜欢?仅仅是因为晴雯长得好看?不是的。是因为晴雯给王夫人的印象不好。王夫人说:“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明显,王夫人是看不惯晴雯的“狂样子”而不是因为她好看。王善保家的如何说晴雯的?她说:“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她虽然说晴雯像西施那般美丽,但是要点是说晴雯“掐尖要强”和“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非常不巧的是,王善保家的确实没有恶意中伤和诬陷。晴雯确实是“掐尖要强”和“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例如,她看到小红在宝玉面前套近乎,她如何奚落小红的?她和宝玉闹别扭,又是如何扯上袭人的?坠儿的母亲过来为坠儿求情,她是如何争辩的?芳官和她干妈闹矛盾,她是如何说芳官和她干妈的?那次黛玉来找宝玉,她因为宝钗还在房里而影响到了她休息,她是如何打发黛玉的?晴雯是爆碳,不就是因为她脾气暴,话不投机就性急吗?所以王善保家说的,倒确是晴雯自身,至少有个七八分。在抄捡大观园的时候,晴雯直接掀翻自己的箱子,固然是十分畅意,特别是读者感到大快人心,但是以当事人的角度,这样的行为不正是招人记恨的缘故吗?这样的行为除了逞一时的快感,逞一时的义气外,还能有什么实质的益处?斗争也要讲究一个方式方法。晴雯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地位,她不是探春那样的小姐,最多是个副小姐。她这样做固然是如同打了王善保家的脸,但是也是着实打了王夫人的脸。王夫人本就对她有成见,这样岂不是更加让王夫人成见更深了?所以,因此来说,晴雯最后的悲剧,她自己是需要负责其中相当的部分的。



说了这么多,不是要否定晴雯可爱的一面,不是要将晴雯列为“罪人”而鞭挞。只是想说,晴雯或是被宠坏了,娇惯坏了。不仅仅是宝玉宠她,后世的读者也是宠她。从而使得我们现代人倒有些看不清楚晴雯的真实面貌了。而就晴雯自己来说,她作为老太太的人,作为被老太太支会去照料宝玉的丫头,她很可能因为这样而更使得自己的心气高了不少,对待其他丫鬟丫头老妈子刻薄了些,有些忘乎所以了。所谓“心比天高”或许有这方面的缘故。

台大的欧丽娟教授在论述晴雯的时候,就十分着力地在提醒读者要看清楚文本,要重新审视我们往日对于晴雯的赞誉是不是拔高或者说是太主观了。我的一些观点,很多都是源于欧丽娟教授的引导,有些就是欧丽娟所阐明的。我对于她的很多观点是赞同的,但是有一点关于晴雯的观点,我不是很认同她。就是她说晴雯“病补雀金裘”的“勇”是匹夫之勇,有种莽撞的意思。当然她不是在说晴雯这件事情做得莽撞,而是在论述她的性格上有些莽撞。我觉得,曹公这里说晴雯“勇”,就是在赞扬晴雯此时虽然是病身,但是敢于担当,敢于站出来为宝玉解忧。虽然,假如此时有其他人会用孔雀金线,会补这个,晴雯是不会主动揽下这个事情的。但是此时晴雯要是不去理会,又根本不会有人责怪她。但是她主动站出来了。这不是一种可敬的勇气吗?所以说,曹公说“勇晴雯”确实是在褒奖晴雯。而晴雯也确实担当得起这个褒奖。

宝玉挨打后,让晴雯穿手帕给黛玉,而没有找袭人,很多人就认为这是因为晴雯被当作是宝玉的知己。其实,我认为反倒是因为晴雯不是袭人那样心细的丫头,她不会想太多,所以她才合适去做这件事情。况且,当时的情况是在挨打之前,已经有了宝玉向黛玉传达痴情而误将袭人当作黛玉之事,所以更不能让袭人去了。要说红娘在张生和崔莺莺之间搭桥是因为她是小姐的知己,那么晴雯此次搭桥,好就好在她有些懵懵懂懂的,不是那般多疑,她不会去揣测其中的内涵。至于说她提醒黛玉,这是旧的手帕,其实只是她心直口快的个性,并不是她能明白新和旧的差异。

晴雯死了,据说一夜都在挣扎呼喊。宝玉问,喊的什么,两个小丫头,一个说是娘,一个说是在挂念二爷。宝玉相信是后者,因为他和晴雯之间是有感情的。晴雯对宝玉也是很有情的,这种情是男女之情还是别的呢?应该是友人之情。有没有儿女私情呢?应该还是有些的。不然,她在临死前也不会将自己的贴身红袄送于宝玉,然后要了宝玉的袄子自己穿着。但是,这种私情更多的是宝玉和宝钗、黛玉、湘云等之间的那种姐妹情相似。宝玉来看过了她,和他交换了袄子,她也就满足了。而她内心中所遗憾的是没有能见到娘亲,没有一个家的温暖。所以,晴雯一夜中所呼唤的必然是娘,而不是宝玉。

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第一篇判词就是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也说明曹工对于晴雯也有种特别的感情,也是刮目相看的。正如同全书中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也没有臻于至善的完人,晴雯也是不能例外的。如果晴雯身上没有了缺点,那么晴雯还是晴雯吗?还是众多人所喜爱的那个晴雯吗?晴雯变成了圣人,晴雯就不可怜可爱了。

诗赞:

芙蓉仙子下凡来,百草园中独傲开。渡尽劫波飞复去,人间无色尽徘徊


红楼梦人物微论-晴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