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怎样演沪剧》——第一章 沪剧的发展和期望(一)

2021-07-03 20:22 作者:周浦大宝贝  | 我要投稿

一 沪剧的沿革

沪剧是个年青的剧种,从开始到现在不过一百余年。因此可以说它的历史是比较短的,它在旧会的发展过程中,是走着迂回曲折的道路的;但是,如果仔细研完的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它始在群众中生长,即使在旧会也是和劳动人民相接近,的形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是群众容易接受和喜爱的。

沪剧最初的形式是唱山歌与唱“阳档”。所谓“阳档”就是一个角色在那里演唱,而这个角色并不是演员,却是一般农民,他们在农闲时随便说说唱唱,借以消遣的。由于这种简朴的形式受到听众的欢迎,说唱的机会越来越多,说唱者就把当时农村中出现的新事物随口成唱词来作即兴演唱,农民们把这种演唱叫作“唱新闻”,这是沪剧的前身“说唱”——“滩簧”阶段的开始。在这阶段里,说唱者由一个角色发展到两个角色,通常是一男一女,并且有一些简短的情节,人们把这种演唱叫做“对子戏”。当时对子发的剧目有《卖桃子》、《游码头》等。对子戏是一男一女两个人演唱的,从对子戏发展到“小同场”,那就由两个角色扩大到三、五个角色,“小同场”的剧目如《打花包》、《酒楼行令》等都是。“小同场”后又有“大同场”,演员的入数就更多了,象《陆雅臣》、《男落庵》等都属于“大同场”。

“大同场”之后,进入了“申曲”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沪剧开始受到了其他剧种的影响,吸收了一些其他剧种的剧目和表演形式;如《玉蜻蜓》、《火烧红莲寺》等是受了弹词和京剧的影响。其中也有从话剧移植过来的时装剧目,很受当时观众的欢迎,因此蓬勃发展,并开始有了剧本和导演制。但解放以前的沪剧,特别是在敌伪时期和抗战胜利后反动派统治时期,由于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沪剧都是表演一些缠绵、悲惨或不健康的故事,以迎合当时小市民的胃口,因此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

解放以后,戏剧艺术在党的亲切关怀和颌导下,开始有了新的生命。沪剧也不例外。在解放初期,沪剧从新歌剧里吸收了不少新的养料,其中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都给予沪剧以莫大的影响。解放十年来,沪剧的发展是巨大的,它和其他剧种一样,遵循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负起了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责任。由于它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营养,井在发扬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目前沪剧的观众更广泛了,园地更扩大了,可以说,只有在今天,沪剧才正走上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道路。

《怎样演沪剧》前言—:CV11919647

《怎样演沪剧》——第一章 沪剧的发展和期望(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