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分配论--人类本能的博弈4.0(6)

2023-08-23 02:31 作者:爱因斯坦的Y酱  | 我要投稿

写在前文,第一,我所有的观点遵循事物的发展逻辑,不要用陷入后现代主义。第二,任何事情要讲客观事实,不能脱离实际,第三,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了解社会本质,才能找出问题,最后找到关于个体的答案。也就是宏观与微观上的一个平衡点。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强者与弱者之间的不断博弈。

一,关于生产端与人类发展矛盾框架的解释

如图1所示,一个社会面临的外部矛盾有三个点,地理位置和非同种族竞争,主要为客观因素为主。比如说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大河流域,根本性原因在于大河流域更加具备耕种条件,因此能养活更多的人。这里面涉及到两个主要概念。第一,并不是只有大河流域才能养活人,而是大河流域相比其他区域,他能养活更多的人。

第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在不断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的削弱这种地理影响的一个过程。比如说古代中国,广东海南这些地方早期属于南蛮之地,不是说南方这些地方没有活人,而是这些地方受地理因素加科学技术不够发达,他无法生产更多的粮食,最终导致这些地方养不活更多的人口。

而同种族竞争,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不同的部落对于更好的土地,会展开激烈的争夺,或者对于某些生活必需品也是会展开战争。

内部矛盾:1科学技术。回头有时间,我会尽量找到详细的资料给予佐证。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的。最关键的核心,农业的生产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不断的进步,随之而来的,农业的产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2人口丶粮食与需求。这里先着重说明粮食。任何一个人,温饱是最大的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天大地大,肚子最大。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当一个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人口必然会不断增加,那么需要的粮食就会随之增加。但是一个社会的可以生产的土地是有限的,土地的产量也是有限的,也就是粮食的总产量和总人口必然会有一个交汇点。一旦超过这个点,粮食的总产量是养不活总人口的,整个社会就会必然陷入到粮食危机当中,最终引发社会革命。

3内部分配规则。可以参考前文提出的分馒头理论。当一个社会的分配规则被大众所接受的时候,那么在这个分配规则下,少部分即便是拿不到馒头,实际上也是无法对社会稳定产生破坏的。后续我会详细说明。

二,人才形成的条件以及文明核心的补充说明

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人,人的发展离不开文字。我之前说文明的核心是文字,这里我会就文明和人的逻辑进一步补充。

首先,我们要清楚,人类之间并无贵贱,不管是黑人也好,白人也好,还是黄种人也好,大自然是公平的。任何人出生下来的智商,在我看来都是随机的。如果我们把他代入到游戏里面,各位可以理解为么,每个人的初始属性都是随机的,这对于自然界来说,是非常公平的。也就是说,无论你是权贵,还是有钱人,还是普通人,你们的后代的智商都是随机的。都有可能是180的天才,也有可能是80的蠢蛋。因此,生孩子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个抽卡游戏。

天赋我把他分为两种,一种是技能型天赋。这种主要是指比如说某些孩子出生下来对音乐特别敏感,或者某些人还是特别擅长某种特长。但是这种天赋我并不能确定是否跟孩子的父母的基因有关,还是同样的属于随机事件。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无论是哪种,技能型天赋需要的是父母或者贵人的发掘。

基础天赋大家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三观,为人处世的情商,以及学习的专注能力,逻辑思维等等。大家可以理解为游戏里面的通用天赋,这种通用天赋是所有职业,所有角色必须具备的基础天赋。这种天赋不同于上面两种,他是需要人为去培养去锻炼的一种天赋,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基础天赋的培养是最关键的因素。

学校教育指的是对于人才的技能型天赋的专业化教育,对应到古代就是名师出高徒。

社会教育指的是经历过前两者的学习之后,人才必须学以致用,因此必须要给人才提供学习犯错的实践成本,只有不断的从实践中去锻炼,一个人才能真正掌握这项技能。

了解了一个人是怎么成为人才之后,我相信大家应该能更加容易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之所以穷人喜欢生孩子,因为贫穷的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基础天赋的培养,也无法挖掘孩子技能型天赋,这两点都是需要成本的。培养孩子的基础天赋,意味着两点,1父母本身的水平不能很低,能够给孩子做好指引,2个别父母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一定程度上非常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相信的可以看看那些贫苦家庭却考上状元的。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但是大部分底层的父母,他们本身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因为他们也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受生活所累,所以很多是无法给孩子提供基础天赋的培养的。而挖掘技能型天赋,1需要更加专业的伯乐2需要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比如说一个孩子对音乐非常的敏感,但是贫苦的家庭不支持他去学习,甚至没有任何经济支持购买任何乐器,这种情况你根本无法指望孩子在这方面成才。所以结合以上两点,对于底层的家庭,自身条件限制,以及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情况下,生孩子抽卡才是最佳选择。当然这是针对当代来说。古代后续会补充说明。

对于有钱人或者权贵家庭来说,他们具备挖掘孩子技能型天赋的条件,以及拥有培养孩子基础天赋的资源。因此,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培养一个孩子或者少数才是最优解。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实际上从来不是理所应当的。纵观历史,知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下沉的。比如说纸张的制造和改良。即便到了今天,实际上,学校教育也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的,这点后续会纤细说明。更别说最后面的社会教育了。

那么为什么说文明要先说人才的形成呢?我先声明一点,人有好坏之分,但是人类无贵贱之分。文明有好坏之分,有发展高低之分,但是无贵贱之分。文明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和思想,科学技术和思想的核心是文字,而作为文字的载体的是人类。

一个社会当中,天才是随机分布的,但是能够拥有挖掘技能型天赋的,能够给孩子提供基础天赋资源的是这个社会的少数人,在古代,绝大多数都是权贵与富裕家庭。更别说,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能给孩子提供实践机会的。因此,要想一个社会取得进步,必须要让该社会的天才,他的技能型天赋得到挖掘,他的基础天赋得到培养,还有机会给予他实践。站社会角度来看,其本质就是一场概率游戏,也正是如此,所以一个社会,谁能提供的基数越大,谁的社会必然会产生更多的进步。对于古代来说,就是谁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他出现天才的概率就会更大,就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这也是为什么大河流域的文明发展要远高于其他地方的原因,这也是中华文明为什么发展比其他地方高的原因之一。

三,经济发展与需求关系

中国古代和中国现代有个最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粮食的生产力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后续我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明这点。

经济的本质对应的有两点,首先是劳动成果。字面上意思,其实很好理解,即一个人劳动的产物。影响劳动成果的有三个因素。举个例子,我们在种地的时候,有个步骤叫翻土。

1,假如有一百亩地,A用锄头进行翻土,每天八小时,每天只能翻土五亩地,那么A的效率是在使用锄头的情况下,每天五亩地,总共需要20天。B同样在一百亩地的情况下,使用现代机器进行操作,每天八小时可以翻土50亩地,那么B的效率就是在使用机器下,每天50亩地,总共需要两天。这里使AB效率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不是人的因素,而是机器,也就是科学技术。

2,AB两村都有一百亩地,同时AB两村都有20个劳动力。A村使用锄头,在个人每天五亩地的情况下,A村20人全部参与劳动,此时A村的劳动力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B村使用机器,在个人每天50亩地的情况下,B村20人只有两人参与劳动,此时B村的劳动力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十。之所以要提到劳动力利用率这个概念,是因为社会发展当中,对应到社会中的就业率问题,而且这个概率同样在经济发展当中至关重要。不仅仅影响经济本身,同时还影响社会稳定。

3,在日常生活当中,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是需要在当前技术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分工,科学的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比如说古代的男耕女织,就是一种科学的分工和管理。

经济本质是一定会跟劳动成果挂钩的,因此,社会的总财富其实是固定的。这个固定是指他始终与社会总劳动成果维持平衡,而不是说固定某个数。至于交易端,实际上其背后跟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与人性的本能博弈相关,他涉及到分配的最后一环,因此我打算后续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逐一去讲解。




分配论--人类本能的博弈4.0(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