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后感】追寻意义,走出孤独——我读《百年孤独》

2022-05-15 20:26 作者:易散花间酒  | 我要投稿

太长不看版:与其将《百年孤独》中的“孤独”解释为外部的冲击、自我的封闭、爱意的缺失,我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意义的消解与绝对的虚无。然而绝对的虚无其实在逻辑上并不自洽,更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本意:加西亚·马尔克斯是追求意义的。他诚实地表现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会遭遇的虚无,同时又在孤独深处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摆脱它的出路,即铭记那些可能会在遗忘中被消解的意义,以及觉察你我在当下这一刻独一无二的存在。

 


        如何理解《百年孤独》中“孤独”一词的含义?

 

        有人说,正是吉普赛人和香蕉公司的到来使马孔多由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变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混乱世界,想必孤独即是外部的冲击。还有人说,阿玛兰妲先后拒绝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和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的求婚只是因其内心的猜忌与胆怯,可见孤独即是自我的封闭。更有人说,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个无力去爱的人,于是他便深陷孤独,因此孤独即是爱意的缺失。

 

        应该说,以上这些对孤独的理解都非常正确。然而这些观点仅仅触及到了孤独的成因或外延,却没有真正看到孤独的内涵。那么,《百年孤独》中“孤独”一词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先来回顾一下书中的一些细节。

 

        原文在提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梦境时,有这样一段描述:“他梦见自己从床上起来,打开房门,走进另一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里面有同样铸铁床头的床、同样的藤椅和后墙上同样的救难圣母像。从这一间又进入另一间一模一样的,如此循环,无穷无尽。”

 

        在这样一个无穷房间的梦境中,不断地走下去并非在前进,而是在重复;继续走下去没有意义,有的只是虚无。事实上,这段文字也暗示了《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的整体趋势:循环。且不说整个家族一代代人名字的反复以及拥有同样名字的人所具有的相同性格便足以使人察觉到这一点,便是亲眼目睹整个家族变迁的乌尔苏拉最后也发现“每一个人每天都在无意中重复同样的路线,做同样的路线,做同样的事,甚至在同一时刻说同样的话”,“时间并没有像她刚承认的那样过去,而是在原地转圈”。这种循环与重复毫无意义,而孤独便在这循环与重复中产生了,便在这无意义中产生了。

 

        孤独,即是意义的消解,即是绝对的虚无。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曾用磁铁石寻找金子,最后在河床底部发现一副盔甲,盔甲里面有一具已经钙化的骷髅,骷髅的颈子上挂着一个圣物盒,盒里有一缕女人的头发。就我个人而言,我并没有读出这段叙述有什么意义,我更倾向于它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让我们感到一种荒诞、一种虚无。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三十二场起义,领导自由派对抗保守派,可战争过后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唯一区别不过是自由派五点钟去望弥撒,而保守派是八点去;到最后这三十余场内战全部被人遗忘,甚至后人已经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这个人:站在后来人的角度上,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其实上校自己在战争过程中早就失去过方向,不知自己为何而战——因为一切意义都已在循环中被消解,本就毫无意义可言。布恩迪亚家族数代人历经百年时间终于在灭亡前成功破译写有寓言的羊皮卷,然而破译的结果却是整个家族的历史,以及此时此刻正在现实中发生的毁灭这一事实。如此以来,此前不懈的努力更显得虚无。纵使奥雷里亚诺最终读懂羊皮卷,看似得以跳出循环,也终是无法逃脱宿命的支配,仍然深陷虚无。

 

        在这样的反复与必然中,对抗孤独和虚无的方式别无他法,唯有继续循环下去,唯有把必然的事继续进行下去。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晚年时用金币铸成小金鱼,然后卖掉小金鱼以换取金币,再把金币铸成小金鱼,再卖掉小金鱼以换取金币;如此循环往复。与之相似的,阿玛兰妲白天不停地编织寿衣,晚上将它拆掉,第二天又重新开始编织,同样在做着循环的事情。正如原文所说,她“不是为了借此击败孤独,恰恰相反,为的是持守孤独”。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在根本上反抗孤独。毕竟,我们怎么能通过在循环中加强循环来打败循环,通过在孤独中加深孤独来打败孤独呢?

 

        可以说,《百年孤独》为我们展现了一种隐藏在循环与宿命后的虚无的孤独。更令人感到惶恐的是,这种孤独不仅是一种主观情绪,更是一种绝对的、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我们身边的一切人或物都是虚无的,我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没有意义。我们只能在虚无中挣扎,至多在临死前“预言”自己的灭亡,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然而,若是本篇读后感到此为止,便很有可能丢失了书中一些很关键的东西,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从逻辑上讲,绝对的虚无是不自洽的,是荒谬的。因为所谓“无意义”必然是与“有意义”相比较而得出的判断。然而若是世间的一切真的没有任何意义,真的都是绝对虚无的,那么事物的意义也就无从相互比较,自然也就没有所谓意义的有无,甚至“意义”这个词也会变得没有意义。因此,绝对的虚无是不可能存在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承认意义是有可能消失的。而《百年孤独》中的一个情节恰恰与“失去意义”直接有关。当失忆症肆虐马孔多时,居民们逐渐遗忘了身边物品的名字,于是给每一样东西贴上标签。后来人们为了防止看到每样事物的名字但不知它们的作用而对标签进行了扩充,例如奶牛颈后挂的牌子上写着:“这是奶牛,每天早晨都应挤奶,可得牛奶。牛奶应煮沸后和咖啡混合,可得牛奶咖啡。”书中紧接着写到:“只是一旦标签文字的意义也被遗忘,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复返。”

 

        我想,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下这一情节的用意不仅在于告诉我们意义是如何被遗忘所消解进而转向虚无的,更是为了提醒我们这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条对抗孤独的出路:铭记意义。正是一个个的意义维持着我们所处的现实,而当意义被遗忘,整个现实将一去不复返。因此,不应像那些“没有高度的警醒和坚强的毅力”的人一样,寄情于自我幻想,向遗忘屈服。相反,我们应活在现实中,把那些曾经的意义凭借记录、凭借传承保留下来,因为唯有如此现实才能得以维系,唯有如此我们才有走出孤独的基础。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什么才是值得我们的铭记?或者换句话来说,在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事物中,哪些才是有意义的?所谓“意义”到底在哪里?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百年孤独》中的一个情节同样给予我们以启发。

 

        作为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人,奥雷里亚诺迷失在血脉的迷宫里,苦苦寻找关于自己身世的蛛丝马迹。一直观察着他的神甫满怀同情与怜悯地开导他:“孩子,对我来说,只要能确定你我在这一刻的存在就够了。”而这句话,也正是“孤独”这一困境的终极出路:积极而热忱地关注每一个正在进行的瞬间,体悟每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感受每一个正在产生的心绪。也许我们真的被困在循环中,被宿命所支配着。但这又如何呢?我们早已确定你我这一刻独一无二的存在,拥有对于当下这一刻来说无可复制的意义。在这一刻,我们已经走出了虚无,我们已经走出了孤独。

 

        我不禁想起有关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的一个情节。在他的表白遭到阿玛兰妲的拒绝后,他望着荒凉的街道、巴旦杏树上凝结的水珠,感觉自己在孤独中迷失了,随即发电报给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奥雷里亚诺,马孔多在下雨。”在一阵长久的沉默后,后者冷漠地回复道:“别犯傻了,赫里内勒多,八月下雨很正常。”

 

        想必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那段长久的沉默中也曾困惑过,也曾彷徨过,或许也曾挣扎过,可他最终还是向孤独屈服了,冷漠地结束了这未曾开始的交谈,也使他自己愈发陷入孤独当中。试问,如果当时上校认真地体会“马孔多在下雨”这句话背后的那些孤独、寂寞与哀伤,是否他本人能在极大程度上走出孤独,整个家族的结局也会完全不一样?如果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的这句话能被真诚地回应,是否他也能得到些许的宽慰,是否他也能缓解自己的孤独?可惜,在《百年孤独》中,一个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且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的家族,没有所谓的“如果”。

 

        但是,当我们从文学世界回归现实生活,我们确实拥有“如果”的机会。如果我们从现在起,铭记那些曾经的历史与意义,觉察自己每一刻的充实与存在,就可以走出虚无,走出孤独。纵使在马孔多八月份下雨很正常,但此时此刻正在下的这场雨也是有意义的;哪怕这世界真的充满了孤独与虚无,但此时此刻我们的所作所为也同样是有意义的。不要忽视身边的每一场雨,更不要忽视生活中那些宏大的意义;不要遗忘雨水的存在,更不要遗忘生活中那些微小意义的存在。因为这正是孤独的出路。

 

        在今后下雨的日子里,去听一听雨声吧。



【读后感】追寻意义,走出孤独——我读《百年孤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