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淵源:

2023-07-30 10:40 作者:孔維澈川野吉田ROW典憲  | 我要投稿

俄羅斯人、烏克蘭人都是斯拉夫人,也都玩東正教,而且還都定居在東歐,這些是它倆最大的共同點,如果在這些共同點的基礎上聯繫少量的沙俄和蘇聯歷史,就認為烏克蘭和俄羅斯原本是一家,它倆應該好好過、聯手對抗北約和歐盟並建立斯拉夫人共榮圈,那就像高老師一樣犯了歷史虛無主義錯誤,屬於文藝工作者對現實世界的隨意改編,烏克蘭和俄羅斯從來都不是那樣的關係,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自己也從不會那樣幻想。 基輔羅斯的歸屬說不清

斯拉夫人在公元7世紀大規模向東歐遷徙,那年代人們沿河而居,斯達夫人找到了兩條河:第涅伯河跟伏爾加河,第涅伯河主要位於現在的烏克蘭境內,伏爾加河主要位於現在的俄羅斯境內。 第涅伯河的上游連著北歐,當年歐洲人乘船而下到河岸城市基輔做生意,那裡物價上漲房價飆升越來越繁榮。 公元882年前後,基輔羅斯公國建立,雖然主要人口是斯拉夫人,但國家的建立者卻是維京人。 基輔羅斯走上正軌的時候,現在的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論規模只是能叫“莫斯科鎮”,由於基輔羅斯出名最早,有些人認為基輔羅斯是斯拉夫文化的起源,這種說法並不嚴謹。 在基輔羅斯建立的那個年代,斯拉夫文化在東歐地區普遍分佈,只是基輔羅斯建國早而且比周邊繁榮,因此數它名氣大最有代表性,斯拉夫文化並非從基輔羅斯誕生後向周圍擴散。 如果不出意外,讓基輔羅斯有驚無險地多運營幾百年,它後來也可能像傳統西歐列強那樣,在大航海時代跑到全世界爭奪殖民地。 然而意外發生了,蒙古人向北擴張的時候遭遇了西伯利亞寒流,於是在前方路口左轉向西直行,西邊是東歐平原,馬兒可以敞開了跑,蒙古人一直跨過了第聶伯河,在1240年把基輔羅斯燒成了斷壁殘垣。 成吉思汗祖孫3代都在對外擴張,滅掉基輔羅斯的人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我們現在看斯拉夫人高大威猛,那是和蒙古人混血的結果,而對當時以農耕、放牧、漁獵為主業的東斯拉夫人而言,蒙古騎兵是聳人聽聞的虎狼之師,出征時好像帶著龍媽似的所到之處一片火海,仗打完了男人變屍體變奴隸,女人像牛馬一樣拉到市場上叫賣。 斯拉夫人的第一個國家被蒙古人摧毀,拔都把整個東歐圈起來建立了金帳汗國。

基輔羅斯被滅後,基輔大主教幾經輾轉逃往莫斯科,失去中心的斯拉夫人逐漸把目光凝聚到了莫斯科那兒。 基輔羅斯被蒙古人滅掉後,人們逃離基輔羅斯將斯拉夫文化帶到了莫斯科公國,所以俄羅斯繼承了斯拉夫文明的正統,這是俄羅斯史學家的觀點;而烏克蘭史學家則認為烏克蘭才保留了最純正的斯拉夫文化,俄羅斯文化的是莫斯科當地的斯拉夫文化和蒙古游牧文化結合的產物,比烏克蘭的要暴力。 經歷過俄羅斯帝國和蘇聯時期的反復強化宣傳,基輔羅斯是俄羅斯祖先的理念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這個缺乏史實依據,烏克蘭學者也不認可;有些學者乾脆和稀泥地認為,烏克蘭和俄羅斯共同繼承了基輔羅斯的文化。 那個時候地球上還沒有俄羅斯也沒有烏克蘭,莫斯科公國和基輔羅斯誰也不屬於誰,是斯拉夫人建立的兩個主宰不了自己命運的基層國家,斯拉夫人腦子裡甚至還沒有“斯拉夫民族”的概念。 一直到了15世紀,“俄羅斯”和“烏克蘭”才在能歷史中比較明顯地區分開來,那時候莫斯科公國已經強大,而“烏克蘭”還是立陶宛和波蘭大公國控制下的東歐地區,不是個國家。 沙皇時代的合併是強佔

莫斯科公國1283年誕生,打怪升級成為沙皇俄國,歷代大公用了264年時間,以伊凡四世1547年加冕沙皇為標誌;沙皇俄國打怪升級變成俄羅斯帝國,歷代沙皇花了174年,以彼得一世加冕“全俄羅斯皇帝”為標誌。 在這個漫長創業路的最開始,莫斯科公國歸前文提到的金帳汗國統治,如果把莫斯科公國看成金帳汗國收購的東歐產業,那麼莫斯科大公就是金帳汗國的大區經理,替老闆蒙古人經營、管理和收費。 莫斯科公國升級變形的過程中,大公們不斷兼併收購周圍的其它小國,逐漸成為東歐地區最強大的公國;與此同時龐大的金帳汗國因為經營不善,逐漸走起了下坡路,並在15世紀像蘇聯一樣解體,變成了七八個“汗國”,最大的那個叫大帳汗國。 在雙方實力此消彼長的過程中,莫斯科大公的心態變了、膽也肥了,偶爾會鼓起勇氣跟蒙古人頂嘴,早期的嘗試性忤逆後來變成了冷兵器時代慘不忍睹的戰爭,1480年伊凡三世終於擊敗了大帳汗國,徹底擺脫了蒙古人取得獨立。 金帳汗國解體後的七八個“汗國”裡,瀕臨黑海的克里米亞半島連同岸上的周邊地區構成了“克里米亞汗國”,島內島外住的主要是韃靼人,韃靼人差不多就是蒙古人,他們玩伊斯蘭教和快馬彎刀,戰鬥力超強,每年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季節就深入烏克蘭地區或莫斯科公國打獵,活捉斯拉夫人賣給奧斯曼帝國換酒錢。 當莫斯科公國擺脫蒙古人升級為沙皇俄國後,克里米亞汗國看形勢不對抱了奧斯曼帝國的大腿,獲得靠山後繼續到莫斯科打獵搜捕斯拉夫人換錢。 在歷代沙皇中,成就最大的那個是彼得一世,為了在北邊波羅的海獲得出海口,他把首都從莫斯科遷出,在靠近波羅的海的地方重建了新都聖彼得堡,並在那裡訓練北方艦隊,花了整整21年戰勝了瑞典王國,拿到了大量波羅的海沿岸的土地。 因為這場胜利,彼得一世被俄羅斯元老院封為“全俄羅斯皇帝”,沙皇俄國就此升級為俄羅斯帝國,何為帝國呢? 就是由皇帝統治的超級大國。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做個總結,現代俄羅斯發家於莫斯科公國,它不是直接從基輔羅斯分出來的國家;當克里米亞汗國縱橫黑海的時候,烏克蘭那里分佈著一些規模不大的小公國,理論上這些公國歸蒙古人管,但是蒙古人不擅管理並且權力內鬥很激烈,造成烏克蘭地區長期的權力真空。 所以此時看“俄羅斯、烏克蘭、克里米亞”就發現,三者之間有先後關係,但是沒有股權關係,師從關係也弱得聯繫不起來。 那時候烏克蘭地區被一些小而弱的貴族統治,北方的立陶宛人看到機會後一路南下,先佔領白俄羅斯,再進入烏克蘭,1362年佔領了基輔,一路上數次擊敗蒙古人,勢力範圍一直到達黑海,把大量烏克蘭地區弄到了手。 立陶宛擴張的秘訣除了軍事能力,更大的原因是下手沒有蒙古人那麼黑,而且承認當地貴族現成的利益和權力,不會大刀闊斧地改變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因此烏克蘭人夾道歡迎立陶宛人進城解放他們。 在立陶宛人向南收購烏克蘭的同時,波蘭人也在向東收購烏克蘭,毫不意外地跟立陶宛人在戰場上相遇,為了那片充滿苦難的黑土地,它倆數次交手,難解難分。 1385年波蘭女王和立陶宛大公結了婚,立陶宛人手裡的烏克蘭土地就當做彩禮給了波蘭。 可是烏克蘭人討厭波蘭的治理,因為波蘭人老逼著斯拉夫人改姓天主教,逼得急了有些人不得不從,有些人乾脆找俄羅斯公國幫忙,想裡應外合擺脫波蘭人只為信仰自由。

當俄羅斯帝國誕生後,沙皇終於有精力向東向南反向收購烏克蘭地區,恰好遇上了想反抗波蘭的那些烏克蘭人求助,進展比較順利。 領土的丟失加上自身的衰弱,讓立陶宛人面對俄國人時壓力山大,迫不得已和波蘭王國合併成了一個國家:波蘭—立陶宛共和國。 這場合併成功抵禦了沙皇的入侵,烏克蘭的絕大部分地區得到了保全。 波蘭—立陶宛共和國有兩個毛病是烏克蘭人不能忍的,一個是它們的農奴制讓人過得極其悲慘,另一個毛病是波蘭人老逼著烏克蘭人改信天主教,如若不從則沒有退休金、養老金也不讓做公務員,江湖人稱“二等公民”,這個不反不行。 在波蘭—立陶宛共和國南部、克里米亞汗國北部以及沙皇俄國以西有一片“三不管”的荒原地區,類似於東南亞的“金三角”,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比如逃亡的農奴、教廷的罪犯、宗教難民、落寞的貴族,這個群體被人稱作“哥薩克”。 哥薩克人在那個年代居然意外變成了自由民,他們組織起來跟北上狩獵的韃靼人對打,反抗波蘭—立陶宛皇帝的收編,捍衛東正教信仰,在實踐中積累了強大的戰鬥力,現代烏克蘭人給他們冠以“民族獨立先驅者”的稱號。 1650年前後,哥薩克人和波蘭王國數次交手試圖取得獨立,由於力量不足於實現這一目的,哥薩克人最著名的首領赫梅利尼茨基求助沙皇,雙方簽了《佩列亞斯拉夫協議》,根據協議沙皇幫助哥薩克進攻波蘭,成功後沙皇統治烏克蘭,哥薩克人自治。 沙皇從波蘭手裡爭奪烏克蘭的戰爭打了17年,波蘭實在受不了就和沙俄簽了和平協議,協議規定以第聶伯河為界,西烏克蘭歸波蘭、東烏克蘭歸沙皇,哥薩克人在當地自治。 然而身處東烏克蘭的哥薩克人日子並不好過,因為老闆彼得大帝開始打瑞典國王搶波羅的海,烏克蘭民眾不堪重負,大量哥薩克人被徵調去北方當炮灰,而且在軍中他們遭到俄羅斯軍官的打壓,當時哥薩克的首領馬澤帕還聽說自己的位置終將被俄羅斯軍官取代。 在一次瑞典軍隊一邊圍攻莫斯科一邊暗度陳倉進攻烏克蘭的時候,馬澤帕乾脆跟瑞典人結盟,彼得大帝聽說後怒不可遏,在他最終戰勝了瑞典國王后,就回去把烏克蘭徹底給辦了。 哥薩克的自治地位取消,哥薩克軍隊調往北方參與聖彼得堡的建設,當地的教區被取締,出版業嚴格監管,穀物出口由沙皇控制,當地公務員由沙皇安排,大量俄羅斯貴族進入烏克蘭地區圈地當地主,並引進農奴制把烏克蘭人綁死在莫斯科貴族的土地上。 政策到了葉卡捷琳娜女皇的時代進一步收緊,她的意思是把烏克蘭徹底俄羅斯化,誰要是反對就打到他不反對為止。

奪取黑海的海權是彼得大帝未竟的事業,為這個俄土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240年,在葉卡捷琳娜女皇時代俄國人終於戰勝奧斯曼帝國,克里米亞汗國就到了俄國人手上,辦完過戶手續是1783年,克里米亞從此向俄羅斯人開放,韃靼人不再是那裡唯一的居民。 女皇派了自己的情人兼大臣波將金到克里米亞半島,修了塞瓦斯托波爾這個軍事要塞,在那裡組建了黑海艦隊,克里米亞從那時候開始就屬於俄國人,一直到蘇聯解體。 聊到這兒我們可以順便談談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 1783年以前克里米亞是個獨立國家,而烏克蘭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才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所以克里米亞那時候顯然不屬於烏克蘭;1783年之後克里米亞就被俄國人據為己有了,之後一直持有到蘇聯解體,前後是208年時間。 在烏克蘭長大的赫魯曉夫為了發展半島經濟,於1954年把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管理,這樣方便省事。 即使從1954年算起至今也才68年,烏克蘭人在持有時長上沒法跟俄國人相比,普京曾說“克里米亞處於俄羅斯的疆界之外,是令人憤慨的歷史不公”,這話說的沒毛病,更何況最後克里米亞還是以公投的方式加入的俄羅斯,這個方法符合西方國家的民主流程,也是找不到多少槽點。 再往後沙皇盯上了曾經分到波蘭—立陶宛共和國的西烏克蘭,到了18世紀,波蘭—立陶宛共和國實力衰退,西烏克蘭處於隨時失手的狀態,各種反抗貴族壓榨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 女皇葉卡捷琳娜以保護西烏克蘭東正教教徒的名義,隔三差五過去干涉,後來找機會聯合奧地利和普魯士分三次瓜分了波蘭王國,經過1795年最後一次分贓,沙皇俄國得到了現代烏克蘭差不多88%的地盤。 烏克蘭從被歐洲人統治,逐漸轉變成被沙皇俄國統治,這個轉變過程不是在會議室的大班桌上完成的,而是通過殘酷血腥的戰爭完成的,當烏克蘭完全落到俄國人手裡若干年後,他們通過比對後逐漸意識到,曾經波蘭和立陶宛的統治要人性化很多,沙皇俄國的統治說白了是殖民統治,一邊是對烏克蘭東部自然資源的壓榨掠奪,一邊是對烏克蘭文化的打壓消滅。 於是烏克蘭人開始懷念被歐洲人統治的日子,尤其是晚了130年才併入俄國的西烏克蘭。 大家也不止一次聽說過烏克蘭是個割裂的國家,東部親俄西部親歐,歷史原因就是1667年波蘭和沙俄把烏克蘭地區一分為二長達130年;有些同學在俄烏衝突中譴責烏克蘭人親歐所以活該,可是這種親歐不是澤連斯基上台才出現的,200多年前就出現了,而且親歐的另一個原因是沙俄和蘇聯後來的統治太殘酷,以至於烏克蘭人想擺脫俄國人,作俄羅斯和歐洲的緩衝國不是烏克蘭人的義務,這個從情理上是說得通的。 我們前面說過沙皇當時佔了現代烏克蘭88%的領土,剩下的12%在奧地利手裡,奧地利的老闆是哈布斯堡王朝,這個家族的統治比波蘭更自由開放,當沙皇手裡的烏克蘭人說著俄語做著農奴,一不小心就會被關進去拷打的時候,奧地利那邊的烏克蘭人有烏克蘭學校,出版烏克蘭書籍,還參加當地的競選做公務員,這12%一直到斯大林打完二戰後才併入現代烏克蘭,也是整個西烏克蘭裡最親歐最反俄的那部分。

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歷史淵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