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对连犯五错的关羽完全失控、失望:襄樊之战后,三足鼎立会不会变成四方争霸?

刘备关羽张飞乌牛白马祭天地,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不但感动哭了他们自己,也感动了后世上千年。但是我们细看桃园兄弟的情义,就会发现刘备犯了帝王大忌:太过注重兄弟情义,已经犯了帝王大忌,关羽张飞可能已经成了他一统三国的两块绊脚石。
我们细品二十四史,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无论关羽张飞是战斗在开明的唐朝、仁厚的宋朝,还是“治隆唐宋”的明朝,都很难善始善终,李世民、赵匡胤和朱元璋,都不会让这两个跋扈之将手握重兵,对皇权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以关羽张飞的性格和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曹操和孙权麾下绝对活不过三年,到了唐朝、宋朝、明朝,也就有可能被枭首灭族,也就在以仁厚自诩的刘备驾前,还能勉强自保首领——在三国正史中,不管是关羽被擒斩还是张飞被刺杀,刘备都没有掉一滴眼泪。
关羽张飞辞世后,刘备都哭得吐血、晕倒,那只是《三国演义》的说法,正史中的刘备在关羽被杀后大怒,得到张飞死讯后只表示了意料之中的惊讶。
演义中的刘备是个“眼泪包”,正史中的刘备也不是不会哭:庞统在雒城攻坚战时中流矢身亡,刘备“言则流涕”,法正在成都病逝,刘备“为之流涕者累日”,哭庞统法正而不哭不安与张飞,说明刘关张之间的感情已经出现了重大裂痕,如果关羽张飞不死,这个裂痕还会继续扩大,最后三人会不会分道扬镳,熟谙帝王之道和帝王心术的读者诸君,心中想必早就有了答案。

无论是站在谁的角度审视,关羽做的五件事,都是为历朝历代帝王所不能允许的,其中第一件,就是干预了主公刘备的家事——岳飞曾劝没有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赵构早立太子,这才给了秦桧构陷的机会。
岳飞劝赵构早立太子,关羽则是反对刘备收寇封为养子。与义子不同,养子要改姓,而且有继承权,所以关羽提出了反对意见,这当然是好心,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刘备“数失妻子”而且年事已高,他收寇封为养子并将其改姓刘,原本是想传位的:“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刘备收养子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继承人,关羽的反对会让刘备很不舒服:我已经四十多岁了,再不收个子嗣,就搞不成父死子继,莫非将来只能兄终弟及?

帝王(主公)家事,臣子(属下)是不可以过多参与的,这一点唐朝的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很清楚,长孙无忌很不清楚,两人的结局也大不相同。
除了干预刘备家事,关羽还曾拒绝接受刘备的印绶,这就是比较严重的政治事件了:“先主为汉中王,遣诗(费诗,子公举,时为益州前部司马)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在拒绝接受前将军印绶的时候,关羽是刘备任命的襄阳太守、荡寇将军、董督荆州事,也就是虽无荆州牧之名,却有荆州牧之权,他拒绝接受刘备的新任命,不管有什么理由,都有“不臣”之嫌——他不是谦虚婉拒辞谢,而是发怒硬怼,意思是自己的官应该比黄忠那样的四方将军还高。
刘备刚自封为汉中王、大司马,任命四方将军就已经是他最高的权限了,如果封关羽为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那就真是“肩膀头齐论弟兄”了。

关羽在费诗的劝说下勉强接受了前将军一职,然后就发动了襄樊之战。我们细看《三国志·卷卷四十一》,就会发现费诗的话也有问题:“且王(汉中王刘备)与君侯(汉寿亭侯关羽),譬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
亲兄弟尚且要明算账,三分基业中的一块,只能姓刘而不能姓关,打工者最大的认识误区就是与老板同甘共苦:你卖力气赚钱,老板不发薪水就跳槽,凭啥跟他共苦?老板投资出钱,亏了是他倾家荡产你另谋高就,他赚了钱凭啥与你同甘均分?
关羽在发动襄樊之战前,还犯了一个一个严重错误,那就辱骂了孙权的求婚使者。
孙权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显然是包藏祸心,因为他是主公级别,关羽是一方守将,地位并不对等。关羽不管有没有识破孙权的离间计,都应该先向刘备请示汇报再做出答复,而不应该直接表态——内政外交大权,都应该掌握在刘备手中,是否联姻,应由刘备一言而定,关羽自作主张答应或拒绝,都是僭越。

参与家事,拒接印绶,擅自外交,这三个错误在唐朝宋朝明朝犯了一个,都是身死族灭的罪名,刘备隐忍不言,足见其宽仁大度,但是关羽接下来做的两件事,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容忍的:获胜不献俘,任命官员不请示。
关羽确实有假节钺之权,但是假节钺者什么都自作主张,那就是太阿倒持了——紧急事情可以当机立断,但事后一定要汇报备案,不紧急的事情则一定要请示汇报。
关羽水淹七军,不但抓住了于禁,还俘虏了三万曹军,不管于禁投不投降。关羽都应该按规矩报捷、献俘,但是关羽却把于禁关进大牢,又把三万俘虏送到了江陵而没有押往成都。
荆襄战火燃起的时候,刘备还是名义上的大汉诸侯王,于禁是曹操以大汉天子刘协名义任命的假节钺、左将军,于情于理,都应该交由刘备处置。
一个于禁还无关大局,三万降卒在当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刘备后来发动伐吴之战,也才只有四万人马。
刘备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资本,这么大一笔资本,关羽没有交给刘备,刘备会不会急得把稀疏的胡子都薅掉,那就只有诸葛亮清楚了。

关羽扣下于禁和三万降卒不交给刘备,极有可能是想整编后收为己用,如果此项工作完成,关羽的实力就能翻一番,虽然不及曹操,但却可与刘备孙权分庭抗礼。
关羽的扩张之心,曹操、刘备、孙权都有目共睹:“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关羽假节钺董督荆州事,也不能对高级官员擅自任免,而梁县、郏县和陆浑已经超出了荆州的管辖范围(梁县和陆浑属于司隶校尉部,郏县属豫州颍川郡),那些人得到的是关羽而非刘备的印绶和官号,这又犯了大忌。
襄樊之战刘备隔岸观火,可能早已起了好聚好散的心思:襄樊之战关羽获胜,三足鼎立变成四脚板凳,我也阻止不了,还不如顺其自然保留一线香火之情。

在所有的三国史料中,我们都找不到关羽献俘西川和刘备支援荆襄的片言只字,这说明刘备和关羽的主从关系已经名存实亡俨然成了两个对等的军事集团。
关羽这种行为,在唐朝叫藩镇割据,在宋朝叫枝强于干,在明朝就是关宁脱管,把刘备换成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杯酒释兵权是最好的结果,搞不好就会闹出胡蓝大狱,关羽也可能变成侯君集、张亮、薛万彻。
关羽败亡,对刘备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关羽尾大不掉会对刘备集团造成怎样的影响不可预知,所以包括诸葛亮在内,所有的人都在观望,而张飞的遇刺,则是刘备和诸葛亮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张飞的离去,对蜀汉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也在两可之间。
关羽太不听话,张飞不太听话:“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飞犹不悛。”
怙恶不悛这个成语,读者诸君都知道什么意思,张飞不听刘备的“劝告”,实际也是一种“恃旧不虔”。

张飞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刘备的儿子刘禅,那是妥妥的外戚,刘备在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西乡侯的册文中,也流露出了托孤之意:“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
周朝有前后两个周公和召公(前为周文公姬旦、召康公姬奭,后为周定公和召穆公),刘备把张飞比作辅佐周宣王的召穆公姬虎,即使期望,也是警醒:“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可不勉欤!”
综合上述史料来看,刘备对连犯五错的关羽已经完全失控和失望,对张飞寄予厚望却又不太放心,这就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悬念:如果关羽打赢了襄樊之战并把曹操从许都赶跑,三国历史将会怎样改写?如果刘备听从赵云的建议不去伐吴,张飞会坐视不理吗?
这里咱们在正史之外要插几句《三国演义》中张飞的话,如果这番话有历史依据的话,那就很可怕了:“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报?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躯,与二兄报 仇。若不能报时,臣宁死不见陛下也!”
读者诸君请试想一下,张飞这番话,是小弟和臣子该说的吗?如果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听了类似的话,又会作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