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为萤,星聚为火:西安城墙根工益小组【萤火】行动计划前瞻/阶段性活动总结
大家好,又和大家见面了,我们是西安城墙根工益小组。首先,请允许我谨代表西安城墙根工益小组新媒体运营组,活动统筹组,感谢各位小组成员在过去三个月以来对活动的付出。
当然,这样的感谢似乎毫无份量,那说一个数字吧:300,这是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们所有人在西安留下的印记。因为我们的努力,至少有300人次的劳动者在周日吃上了一份免费午餐,饮下了一份夏日冷饮,至少有100位劳动者因为我们的努力免去了周日的一份午餐支出,并且至少有20位劳动者记住了我们。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份成就虽小,但却是我们送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礼物,它标志着一种迎向世界的努力,在我们的行动中破土抽枝,在古城的墙砖中扎根深处,氤氲一种新的可能。
回首这三个月,我们曾踏风饮露,也曾星夜兼程,我们在烈日的炙烤中穿行,也在拥堵的共享厨房里忙碌不停。不知道219路会不会记住我们的名字,也不知道好像总是那么挤的地铁三号线会不会给我们留下一个空位,不知道采购小哥的电车有没有找到地方充电,不知道那些社恐的组员们,现在在学校是不是也能变得独当一面;但总而言之,当我们选择好这一切,我们已经做好的面对一切困难的准备,无病呻吟的人不会见证我们的成长,而那些理解我们的人,在我们身上——也在许多和我们一样在各地行动的人身上,看见未来的一种切面。
同时,也感谢各位朋友的关注,不知道执着于点赞的黄槲树小组最近还在坚定围观吗?南昌桃酥小组真的会做桃酥吗?大家还都很想尝尝武汉的热干面和长沙的臭豆腐,浙江金华的小组名字至少有好几个人不会念,湘潭小组的绿豆汤真的豆子比汤多吗?还有漯河小组,广州的几个小组......等等等等,我们记下了你们的名字,但是写的太长的话就像是在水字数了,所以暂且按表不发了。
在三个月后,我们决定交出一份未来答卷,这即是我们接下来的行动计划,也是对过去的经验总结,里面凝聚着每个人的斟酌和巧思。之前答应过大家要分享一些我们的活动经验,这次就一并送出啦。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做出这些改变的原因,先说我们目前遇到的困难好了。稍微对西安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西安是一座很复杂的城市,新旧之间的直接碰撞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不仅仅是城墙和钢筋水泥之间的天地大冲撞,在各种新旧开发园区之间交叠的城中村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中不但有着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从周边赶来打工的日结工人。
这些日结工人通常在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有时他们聚集在劳务市场和比较老旧的廉价商品市场周围,有时他们也在立交桥下,坐在阴凉处等着活干。他们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周边农村来的农民,通过出卖自己的体力和疏通下水道,补房顶等简单手艺来讨饭吃。这一点事实上从我们几次活动拍摄的视频中就可以很清晰的表现出来,他们正是这个城市在多数情况下被遗忘的那一部分。
在夏天他们除了藿香正气水和找个阴凉处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避暑手段,而且生活简朴,午餐通常是馒头和自家调的小凉菜,而这种摄入对一个需要出卖体力的劳动者而言,是一种额外的负担。这正是我们最初将活动目标着眼于日结工人的原因,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尽可能的帮助他们改善一些生活上遇到的困难。
这一行动是有所成效的,但却同时给小组的发展造成了困难,除去这些日结工人之间的一个基本社交关系,学生占多数的小组难以干涉以外,另一方面,客观的来说,要求这些上年纪的劳动者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是困难的。这种困难和知识储备或者某种理解无关,对于所谓的“工益组织”,工人们有一种将信将疑的情感;我们不能要求一群被生活背叛的劳动者轻易的相信一群学生——即使这在事实上对我们的活动造成了阻碍,我们仍旧乐于看到劳动者的高警惕性。
另一方面,从小组内部来看,相信一直关注我们的人已经注意到,小组有一项通勤费用支出,并且通常居高不下。这是因为在早期活动中,出于一个临时中介的原因,无论是参与者还是发餐点,同制作点在位置上并不切近——这带来的困难是,有时为了及时送餐,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出租车或者成员的汽车,这一成本是较高的,并且如果坚持以现有活动方式进行活动,那么通勤的问题会愈发突出和明显。
除此之外,还有在发餐上的浪费,这种浪费不是指我们的制作的午餐都被倒掉了,而是指对统一集中物料进行采购的模式产生的一些疑问。我们最初认为,集中采买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整体的采购成本,事实上也确实这样,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的是,这种集中采买制下带来的人员流通成本,以及无法按需统筹的物料带来的浪费,在等额的计算中,其带来的非必要支出追平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从物料采购中节省下的那部分,并且这对我们的运输能力是一种考验——小组内部的劳动者都并不拥有车辆,并且即使拥有车辆,650元一个月的车位,和一个月用四次的汽车,在支出上是并不合算的一笔账。
如果说成本上的问题还可以用“平摊”来解决,那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即究竟什么是“工益小组的实践”的问题。在事实上,两个发餐点所选定的目标群体是一致的,是在经验上对前者的参考和模仿,这样的选择在小组成型的早期是明智的——因为比起“广泛的参与”,维持小组的存有和基本活跃度是更重要的;但在小组的今天,我们需要对这种复制的方式提出一种质疑。
工益的首要目的绝非搞大排场,而是关注于这种活动在多大尺度上成为劳动者和学生,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为这种交流提供一个支点和向量;而一切的活动都应该围绕在提供这一沟通的“抓手”上,即为这种沟通提供一个“了解”和“参与”的可能。我们注意到各地小组的经验,参考天津海河铁桥小组向劳动者提供拖车绳的经验,以及重庆黄槲树小组有关外卖员的经验,虽然我们不能在形式上参考他们的行为,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不纠结于“送餐”这一点上,而是采取多种方式去完成工益活动原有的基本目的:搭建桥梁
另一方面,我们有所质疑的是:真的只有日结工/外卖员/环卫工人拥有这种最基本的切近性,或者最基本的在地性吗?我们选择日结工完全是一种意外——但我们却在复制这种意外,那么,在我们和这种意外遭遇的瞬间,我们是否已经短暂的跨越了某种断裂的框架呢?或者更近一步的来说,既然我们现在在事实上已经有能力维持一个基本活动,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尝试同更多的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沟通?
我们在尝试跨越一种固定的集中,这正是【萤火】计划最初的构想出来的可能。一个基本的事实是,集中这一形式在最初所呈现出的效果,正是对工益小组活动基本原则的恪守,我们必须保证我们的小组成员不会因为非法的活动,或者一时的口角,线下的冲突对小组以及自身带来威胁。我们完全无意让学生为小组的活动去冒险,因此正像是你们所见到的,西安城墙根小组的活动往往是较为克制的,我们既没有在送餐之外做过多的任何事情,也没有在解决一些法律问题之前尝试展开任何经济活动。我组的劳动者很少,但我组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基本共识是,坚决不允许任何学生去因为小组的活动去做出冒险,这是我们一贯的坚持,也是我们这些劳动者的基本伦理底线。
但现在,这种集中变成了我们的负担——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相信我们的组员在三个月的相处之间,已经能够恪守我们的基本原则。当然,这并不意味【萤火】计划展开后我们会彻底放弃监督,但我们更愿意号召小组成员行动起来互相监督,我们相信,我组的成员具备这种基本的责任感。
【萤火】计划,简单来说,是对一种我们之前的方法论的超越与总结,我们决定给予小组成员更大的自决权,并且不再强制要求小组成员在某个固定点位上做固定的事情;更简单的来说,我们从形式回到了一些基本的小组活动目的上,我们放弃了对“送餐”,“向日结工”以及“在某地”的集中要求,而是按照属地原则,根据地理位置,当地状况等基本的调查数据,由最靠近该点位的小组成员自发星聚起来进行工益活动。这一行为的灵感来自我组的内部活动尝试,即在大学城门口向外卖员发水的尝试,即使这些活动是失败的,但我们认为,恰恰是因为这种活动失败了,于是这种可能性才展露出来,因为我们不是在复制成功,而是在积极主动的穿越对成功的幻想。
这一计划除过应对之前发现的所有问题之外,还有一点目的,即我们之前提过的西安城市区划问题。我们不能要求西咸新区的成员定期前来雁塔区或者未央区,并且就事实上而言,即使我们早先号召过在西咸当地进行活动,但至今为止我们暂时没有看到咸阳地区的潜在小组的回应。因此我们设想,通过这种形式——当然,并不局限于就西咸新区这一问题的解决上,来参与各城区的一个基本活动中去,解决类似于西咸新区,灞桥区的尴尬地理位置问题。我们仍愿意积极号召西安其他潜在小组的公开活动,但在此之前,我们应当首先为此做一定的努力。
当然,就像你们在题目中看见的,这是一个“前瞻”,更详细的计划我们仍在起草过程中,但本着一个基本公开的原则——也是对一些质疑的回应,以及作为一些迟迟没有兑现的承诺的兑付。我们在此公开我们的未来的基本计划,这意味着,西安城墙根小组的活动会进入一个短暂的调整期,所以请大家不用担心(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两个月没活动了这种是怎么出现的,虽然最近视频剪辑的确实摸了点)
在经验上,西安城墙根工益小组能提供给大家的只有这样一段话:工益不是一种实践的幻想,甚至不是为了某种成败而行动,正是因为我们要穿越对成功和失败的幻想,穿越对行动的幻想,穿越对实践的幻想,以及穿越纸面上的文字和形而上学的幻想,甚至穿越穿越幻想本身,因此我们凝聚在这里。
暑假到了——当然,有人会离开,有人会留下,有人会被铭记,而有人会被忘记,但无论如何,谢谢你们每个人在三个月的活动中所做出的努力。《出师表》说,“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大概正是这样一个场景,因为情感的蜂拥而至,反而不善言辞,沉默寡言。对于西安城墙根小组而言,这是一种新的活动方式,而对于我们每个组员而言,这是生活的开始。谁不向往海德格尔式的诗性,不向往莎士比亚式的文学,或者不向往那种老庄离群索居的飘逸呢?但我们使命如此,愿景如此,行动如此,我们炽烈的拥抱生活,不是为了在生活之中安逸的栖居,而是要用我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去驱散一些寒意,取缔一些悲剧,这正是【萤火】的可能,因为正是我们要扎根于此,要将一切不可能变为可能。
用更大的勇气去面对你的生活——哪怕那是一场悲剧。
西安城墙根工益小组
全体组员
202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