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永不晚点”的山航,却在资本市场上“晚点”了23年?
如果你经常坐飞机,你一定对山东航空有所了解。这家地方航司以准时、不晚点而闻名,甚至有时候能提前到达目的地。它曾经是网友们口中的“硬核”“野路子”“猛”航司,也是国内民航业市场化发展的先行者之一。
然而,就在2023年7月10日,这家在2000年就登陆资本市场的老牌航司,却被深交所强制退市,成为首家被摘牌的上市航空公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山航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它又将何去何从?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从盈利到亏损,山航股份资不抵债

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航股份”)成立于1994年,是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航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2000年9月12日,山航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发行了1.4亿股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
作为一家地方航司,山航股份在国内民航业市场化发展之初,效益曾一度名列前茅。1997年至1999年,山航股份连续三年实现盈利,营收和净利润逐年增长。2004年,山航股份成为“国航系”一员,借助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国航”)的资源优势和协同效应,进一步扩大运力和市场布局。
2011年,山航股份达到了盈利能力的顶峰,当年净利润录得7.71亿元,毛利率高达24.86%。然而,在此之后,山航股份的业绩开始走下坡路。2012年至2019年间,山航股份仅有2015年和2016年实现盈利,其他年份均出现亏损。
2020年以来,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民航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全行业亏损超过4000亿元。作为中小型地方航司之一的山航股份也难以幸免。2020年和2021年,山航股份分别亏损了46.8亿元和43.5亿元。
2022年4月29日,山航股份披露了2022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度经审计期末净资产为-78.07亿元。由于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值,已触及深交所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7月10日,山航股份正式被摘牌,成为民航业被强制退市第一股。
从上市到退市,山航股份融资受阻

山航股份的糟糕经营状况,不是导致其退市的唯一原因。在其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融资渠道受阻。
作为一家重资产行业的企业,航空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引进飞机、扩大运力、提升服务水平。而这些资金,除了来自于自身的经营活动外,还需要依靠外部的融资渠道。而这也恰好是山航股份的薄弱之处。
山航股份所处的B股市场,早已失去了融资能力。B股是指在中国境内上市交易的以人民币计价、以外币认购和交易的股票。B股市场于1992年开通,当时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进入中国。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改革,B股市场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和活力。
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底,B股市场共有5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1.5万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A股市场共有421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106万亿元人民币。B股市场的交易量和流动性也远低于A股市场。
由于B股市场的低迷,山航股份长期无法通过发行新股或配股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融资。记者查询中国债券信息网发现,近23年里,山航股份仅发行过4笔债券,分别为12山航MTN1、20山航SCP001、20山航SCP002及20山航MTN001, 合计募资仅有25亿元。除此之外,只有上市之初募集的2.2亿港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有三大航司的融资渠道显然更顺畅。比如2021年,南方航空在前五个月累计发债28期,发行总额为345亿元,当年10月还计划在A股定增募资不超45亿元。
在缺乏外部融资的条件下,山航股份想要扩大机队规模,只能减少自购这种前期资金需求量巨大的引进方式,而更多选择经营租赁引进。雪上加霜的是,2021年,新租赁准则实施之后,所有租赁均需入表核算,旧租赁准则下经营租赁游离于表外的现象不复存在,这也直接导致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规模增加。
从独立到并入,山航集团寻求国航援手

面对持续亏损和高负债率的困境,山航集团和山航股份都急需外部力量支援。而作为其大股东之一的中国国航也曾对山航体系施以援手。
去年5月,中国国航宣布筹划取得山航集团控制权,并通过收购提供资金支持。
2022年12月,中国国航与山航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书》,通过收购山航集团的部分股权,将其持股比例由49.41%提升至51.7178%,成为山航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同时,中国国航和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高速”)分别向山航集团增资66亿元和34亿元,为其提供了100亿元的资金支持。
2023年3月,中国国航公告称,已取得山航集团控制权,直接持有山航股份22.8%的股份,并通过山航集团间接持有山东航空42%的股份,山航集团、山东航空及其并表范围内子公司成为中国国航合并报表范围内公司。
由此,山航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国航取得山航集团控制权后,由于其在山航股份直接和间接合计拥有权益的股份超过30%,从而触发全面要约收购义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虽然本次要约收购以终止山航股份的上市地位为目的,但山航股份在2022年期末净资产再度出现负值,也将面临强制退市风险。这也将导致山航股份股票存在本次要约收购完成后、摘牌前,剩余可交易时间较短甚至没有的风险。
也就是说,无论是因为要约收购,还是因为资不抵债引发的财务类强制退市条款,山航股份退市已是必然。
今年4月29日,山航股份披露了股票交易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的首个年度报告,此后,因净资产再次为负,深交所决定山航股份股票终止上市,公司股票自2023年6月15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后于7月10日被正式摘牌。
从退市到重生,山航未来何去何从?
虽然被摘牌,但这并不意味着山东航空将从民航市场退出。回归现实问题,山东航空能否在国航控股后恢复活力才是关键。
今年5月,中国国航董事长马崇贤在业绩说明会上表态,公司此次要约收购主要是为了纾困。解决山东航空负债率过高的方式,首先是通过改善山东航空经营,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其次是得到股东方的支持和其他投资人的配合。
其中,在资金支持方面,据山东航空5月24日披露公告,其已与山东航空集团陆续签订了《委托贷款协议》,接受山东航空集团以委托贷款方式提供的不超过100亿元资金,目的是基于其生产经营的需要,提供流动资金支持,积极纾困、脱困。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至2016年间,马崇贤曾担任山东航空集团董事长,而这期间的2011年,也是山东航空股份盈利能力最强的一年。
针对改善经营状况的预期,中国国航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山东航空股份的未来将在国航体系内充分发展,逐步通过协同效益显现出发展的活力。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民航业内人士林智杰认为,国航与山东航空合并使得国航的机队规模迅速扩大,国航成为国内第一大航空公司,且双方的基地布局比较互补,网络的覆盖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国航对子公司的首要要求是利润贡献,因此山东航空未来可能会进一步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速度放缓,国际业务收缩,而利润贡献可能会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林智杰表示。
同时,随着国航彻底拿下对山东航空的控制权,国航也能在山东航空事务上更加灵活地调配资源。
“原先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当山东航空想发展,但两边股东协商不一致的时候是很难发展的。在山东航空的例子中,航空公司拿到了更大的权限,航空公司的经营自主权相对来说会趋于稳定,不会再形成因为股东之间相互争拗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相当于权责明确。”民航业内人士李瀚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山东航空最大的难题可能在于“提升自身造血能力”。除去疫情这一导致航司持续亏损的决定性因素外,山东航空仍面临不少市场挑战。
其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便是,山东航空仍然面临与高铁争抢客源的现实问题。
回溯至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全线开通。山东航空总部位于济南,热点航线与京沪高铁重叠,由于高速铁路对短途、支线航空运输具有很强的代替作用,京沪高铁的运行也直接冲击了山东航空的航空运输收入。此后,伴随着融资短板暴露,山东航空业绩开始转头向下。
林智杰直言,在中型航空公司中,可以说山东航空遭受高铁的冲击是最大的。四川航空、深圳航空、厦门航空从主基地直飞北京、上海都是其重要的利润来源,但对山东航空来说,济南直飞京沪已经被京沪高铁覆盖,缺少了一大块稳定的利润贡献。
民航资源网的相关文章显示,高铁网络直接冲击民航800公里以下的市场,对800公里~100公里的市场也会产生“替代品竞争”效应,预计至少分流和替代民航旅客运输量1亿人次。
“旅客运送里程1000公里左右已成为航空和高铁竞争的关键。”京沪高铁原总经理徐海锋曾表示,高铁的速度使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使得1000公里的航班逐渐减少。
以济南-上海为例,7月14日,乘坐从济南西站到上海站的高铁二等座票价为453元,而同一天,由山东航空执飞的济南遥墙到上海虹桥的经济舱需要678元,还需要再付80元的机建燃油费用。而在时间上,乘坐高铁需要3-4小时,飞机需要一个半小时,考虑到安检时间及班次差异,飞机的时间优势并不明显。
据李瀚明介绍,山东航空以前靠做“过海”生意起家。由于山东半岛的地理特点,飞机可以直飞过去的线路如果通过铁路要绕一大圈,因此出现一些很赚钱的航线,例如烟台-大连、青岛-大连等。不过,高铁的修建使得山东航空原先的地理优势可能会被削弱。
航班管家数据显示,目前,山东航空执飞航班量较多的航线主要为上海-青岛、重庆-青岛、重庆-济南、济南-厦门、杭州-青岛等。不难发现,济南与青岛在山东航空的航线布局中占据关键节点位置。
“山东航空的造血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青岛和济南这两个地方。换言之,它的造血能力和本地经济密切相关。”李瀚明说。
而在青岛市场,山东航空也正面临另一家山东本土航司——青岛航空的竞争。
谈及山东航空与青岛航空的竞争,李瀚明认为,可以看出,山东航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不够畅通。“比如在青岛,有没有去正视当地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市场规律办事?”
但林智杰也强调,青岛航空的竞争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即使有青岛航空,山东航空在山东省面临的航空竞争相对还是比较弱的,主要只有东航和青岛航空两家。“像其他省市,比如重庆、杭州、成都等,基地航空都是六家以上,所以这个竞争程度其实不算强。”
如此一来,如何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成为山东航空接下来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从困境到突破,山东航空寻求新方向

面对市场挑战和经营困境,在国航控股后,山东航空也有了值得期待的新方向。
一方面,山东航空可以借助国航的资源和品牌优势,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比如,山东航空可以与国航实现代码共享、航材共享、航油采购等,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也可以利用国航的国际网络,开拓更多的国际航线,提高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山东航空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寻求差异化发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山东航空可以继续发挥其准点率高、服务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忠实客户;也可以针对山东省的地理特点和经济结构,开发更多的支线航线和旅游航线,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旅客需求。
此外,山东航空还可以借鉴其他成功的地方航司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比如,厦门航空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企业效率和效益;四川航空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深圳航空通过打造“智慧机场”和“智慧飞行”等项目,提升了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服务质量。
总之,在国航控股后,山东航空有望实现从困境到突破的转变。虽然退市是一个遗憾的结局,但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只要山东航空能够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不断创新进取,就有可能重获新生。
正如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副秘书长王建华所说:“退市不一定是坏事。退市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退市后可能会有更多的灵活性。退市后可能会有更多的合作。”
从山东航空到国航山东,民航格局将如何变化?
山东航空的退市,不仅是其自身的变化,也是民航行业格局的变化。作为国内第一大航空公司,国航的收购和整合对于整个民航市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国航的规模优势将进一步扩大。据民航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国航集团旅客运输量达到1.01亿人次,占全行业的20.4%,位居第一;而山东航空旅客运输量为1020万人次,占全行业的2.1%,位居第十。如果将两者合并计算,国航集团旅客运输量将达到1.12亿人次,占全行业的22.5%,远超过第二名南方航空集团的16.8%。
其次,国航的网络优势将进一步完善。据民航资源网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国航在国内拥有28个基地机场,覆盖了全国各个地区;而山东航空在国内拥有9个基地机场,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如果将两者合并计算,国航在国内将拥有37个基地机场,覆盖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重要城市。
此外,国航的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据中国国航公告显示,收购山东航空后,公司将通过加强与山东航空及其子公司之间的协同合作,在飞机采购、机票销售、飞机维修、飞机租赁、货运、地面服务等方面实现规模效应和成本节约;同时,在飞行安全、服务质量、品牌形象等方面实现标准统一和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在国航控股后,山东航空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也能够为国航带来更多的价值和贡献。这对于双方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国航和山东航空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民航事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