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让恐惧支配你的生活-念力
莫要让恐惧支配你的生活-念力
“恐”在辞海中的解释之一为害怕和畏惧,“惧”在辞海中的解释之一是害怕和恐惧,因此“恐惧”一词的释义可以理解为“害怕”。“念力”一词是在曾仕强先生的“人际关系”课程中学到的,他对此词的解释是“把坏事转换成好事的能力”。
今天第一次写“恐惧”,它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如开心,焦虑和抑郁等心理一样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如影随形。我打算将“恐惧”写成一个系列,根据自己和身边遇到的各种恐惧情况与阅读这片文章的读者一起感受生命旅程中的每一个“害怕”,从怯懦的漩涡中将自我锻炼成勇敢和自信的人。
今天这篇“恐惧”的主题是围绕念力展开的,如何将生活中我们眼里和大脑里思考的“坏事”变成“好事”呢?
到目前为止让自己“恐惧”的事情很多,比如害怕父母亲人和挚爱的朋友离我远去,恐高和害怕不确定的未来等等。
我犹然记得在6岁左右的自己是个能够上房揭瓦和爬到很高的树上摘果子的无所畏惧的孩子,不知从何时起我再也不敢爬上老家的墙头和房顶,不敢爬树采枣子和梨,望着高高的房顶心中就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害怕自己摔下来成一个四肢不健全的人,我是如此珍惜四肢灵活的自己,那能让我自由自在攀登高山和在大海里自由的游来游去。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因为珍惜所以才有了“恐惧”,所谓的无知而无畏大概就是这个道理了。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其中第二个阶段在2-7岁之间叫前运算阶段,第三个阶段在7-11岁之间叫具体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学习并且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具体运算阶段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在2-11岁阶段,儿童经过学习逐渐形成对于世界的认知,比如我对于生命的认识,对于健康的认知,让现在的我因为珍惜而变得“恐惧”。尽管自己具有恐高,我不敢站在很高的楼层中和山顶山,但每次去爬山、做一些极限运动我却是最积极的一个。在大学的时候第一次去做“蹦极”,当我站在山顶,俯瞰山下的“波光粼粼”的大海,手心的汗可以滴出水来,但当我纵身一跳,感受耳边海风呼啸对我带来的心灵震撼,让我在那一刻忘却了一切烦恼,我像在那海边自由飞翔的海鸥,享受到了克服“恐惧”之后的喜悦。从那之后我还不同的时间段尝试了高空跳伞、山顶跳伞等极限活动,虽然在山顶和飞机上恐惧支配了我的思想和身体,我颤颤巍巍的站起来,但纵身一跃的勇气却让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勇敢的美好。虽然这种“勇气”至今没有让“恐高”的心理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但我不再因此错过登山山顶和高空的美好,如果任何事情无畏无惧,没有任何挫折,又怎能深刻的感受到“勇气”带给自己生命的美好。
进入而立之年,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了各种挫折,让我经常充满了“疲惫”感,感觉无措又无力,但每每想到过去自己种种的勇敢,我又让自己充满了骄傲。我无法控制别人对我的眼光,但自己又十分在意“自己在意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在职场上自己的领导对自己的看法,但现在经过种种挫折渐渐明白,即使在意也不要这些东西扰乱心智,保持冷静,进德修业才是能为之道。即使在职场中充满了疲惫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星期工作6天,但是想想为何在六十几年前在穷困的中国,大家又饿又累,为什么比现在的人生活的“幸福”呢。自己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到的答案之一是“生活失去了目标”(让自己真正害怕的事情是生活没有了目标感),总觉只是为碎银几两而碌碌无为。因此自己痛定思痛,在而立之年找到了自己可以终生喜爱的并且可以“进德修身”的方向,在生活中慢慢培养自己的“念力”。纵使自己在生活中有时会为了各种挫折而沮丧颓废(我允许自己颓废一段时间,给自己充分可以思考的时间),但是自己一旦找到了可以进行“持之以恒“的方向,我还是会从“葛优躺”中坐起来,认认真真的做事,定不负自己所爱。而职场中的疲惫和无力感让我更加珍惜“念力”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如果读者朋友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多多沟通交流,让我听听你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