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接上文-4
接下来第三首歌是 白い雲にのって。这首歌没有拍摄mv,只有录音室版本的歌词分配可供参考。
来看看如何站位和安排镜头以及歌词。

在第一句歌词前的前奏部分是几个局部的成员镜头,因为要从上一首歌过渡到这一首的站位,所以用了这些镜头,这些镜头和这首歌本身没有任何特殊意义上的关联。

这首歌原本的录音室版本的第一句歌词是生驹唱的,这是很运营的做法,很容易理解。唱的好听不好听并不重要,这是人设,并非是单纯的音乐。
乃木坂的“声优”当然是井上,这没有什么好疑问的,整首歌的合唱部分几乎都是以她的音色为主体或者特色,尤其是在句末的元音音色上能特别容易的听出来是井上。说是声优,是指她会为很多歌做“幕后”的合成。基本上可以断言,如果乃木坂哪首歌的某些部分很好听,那就是以井上的声音为主要“素材”合成的。乃木坂早期有所谓的“金曲翻唱”,有兴趣的可以去听,记住每个成员的音色,以后就不会被误导而张冠李戴了。















--
歌词的A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实际上,上面几个全景是A部分之后的过渡音乐)
那么接下来是歌词的B部分?
错了,原曲录音室版的B部分的开头两句非常明显的是井上唱的
きっと愚かな諍いも
眠くなったらしないだろう
而在这个live版本里,直接跳过了B部分而来到了C部分。
原因,我想一方面是歌曲时长、舞台整体的安排,另一反面就是原曲实际上是从B段开始的,因为A段的生驹开头不过是在走表面的过场而已。真正意义上的“歌”的部分是从井上开始的;而live版本已经做到了一开始就是从井上开始,所以跳过B部分也不会影响含义,更何况接下来的C段的开头依然是井上。
---
在C段开始前,看看舞台的重新站位,由一字排开变成了一定结构的阵列。

看看上面这个镜头的最后一帧的位置在哪里


看看上面这张图究竟是怎么安排站位的,然后就能理解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角度的镜头去拍摄了。

从舞台的正面纵向来说,白石比井上更靠前半个脚掌,但她并非是整个阵型的突出部,这细微的突出并非是给正面看的,而且正面也看不出来这么细微的距离差异。
从舞台的正面横向来说,卫藤处于中心线上,井上和中田距离中心线等距且最近靠近中心线,白石比中田更靠外侧(偏离中心线)。所以白石肯定不是舞台中心,也不是舞台重心。视觉上的感受也是如此(人家pro设计的站位岂是白瞎的)。正面镜头特写也会证明这一点,放在这个阵型的分析后再看。
继续阵型分析,那么这个阵型的真实结构是什么样的呢?看下图

然后是这个全景阵型之后的舞台正面角度的成员特写,注意到上图的四个成员(井上、卫藤;白石、中田)相对位置,再来反推运用的是哪个位置的镜头。
四个镜头我先放在这里,然后再做分析,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推敲。




--
上面4个正面镜头的分析。
对应图1的镜头是舞台正面的主镜头,说是主镜头,因为它位于舞台前方的中心线上就是下图白线的角度。而且从高度上来看,它几乎和成员上半身等高,说明它无论是垂直高度上还是水平方位上都是最重要的。这个镜头很可能是靠近中央通道的机械臂架空的镜头,因为不可能吧镜头安置在舞台正面中央位置,要不然就是非常非常远距离的中心线上的镜头。
图1可以很好的看出卫藤处于井上的左侧这个相对站位。

而白石的镜头则是舞台中央通道右侧下方的镜头,因为中田比白石更靠近中心线(以中心线视角,中田在白石的左侧),但是在白石的镜头里,中田位于白石的右侧。


到这里非常清楚的知道了舞台的阵型站位的含义了。至于歌曲最后画面的镜头为什么给了白石,那就好比公司一楼对着大厅的是总经理还是大堂经理?
没错,我的意思就是:对于运营(董事会)来说,他们觉得一般饭群只配和公司的前台接待或者商场的收银打交道(饭人气)——既然他们喜欢,那就放给他们看好喽。运营自有运营自己的视角(镜头、记录、内涵)——这是乃木坂成为乃木坂的内在原因,或者正如我以前说的,这是来自pro的自我满足,也是前文《有感无感》中提到的秋元康的“拍些有意义(意思)的”才有必要——当然最终饭群是一样的,外衣包装口味可以不一样,但是添加剂只不过是从味精换成了谷氨酸钠而已。秋元康自有他自己的乐趣所在,肯定是和饭群不一样的,他们之间是买卖关系,而不是同一层面的共赏关系。
---
再回到歌词上来,上面图1(井上的正面特写,同框卫藤)就是对应的C段的第一句歌词,井上也是这句歌词的第一个特写镜头。无论是live还是原录音室版本,C段都是多人共唱的。做了上述变更后,对于井上而言只是把自己的B段部分换成了A段,并且把C段也给了井上个人特写。这首歌分析到这里已经足够全面透彻了。
如果你能看懂,那很好。如果你看不懂,那也很好。
什么叫双赢,这就叫双赢。肥秋(集团)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同时把多个层面的人按照各自的层次所需都给对应上了,所以他能不大卖吗?能不火爆吗?他确实是层次非常高的人,让我由衷的佩服。
#井上小百合
#Sayuri Ino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