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贾平凹散文
贾平凹,一九五二年古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于陕西南部的丹凤县棣花村。一九七二年以偶然的机遇,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出版的主要作品:《浮躁》《废都》《白夜》《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带灯》《老生》《极花》等,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余种版本。曾获全国文学奖多次,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兰西文学艺术荣誉奖。2008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古炉》获得施耐庵长篇小说奖。2013年,获得法国大使馆颁发的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带灯》获评“2013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老生》获得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群文阅读】
河在峰头上流过
贾平凹
秦岭历来是隐者的去处,现在仍有千人在其中修行。我去拜访了一位,他已经在山洞里住了五年。对我的到来,他既不拒绝也不热情,无视着,犹如我是草丛里走过的小兽,或是风吹过来的一缕云彩。
他坐在洞口一动不动,眼看着远方,远方是错落无序的群峰。我说:“师父是看落日吗?”
他说:“不,我在看河。”
我说:“河在沟底呀,你在峰头上看?”
他说:“河就在峰头上流过。”
他的话让我大为吃惊,我回城后就画了一幅画。我每每写一部长篇小说,为了给自己鼓劲,就要在书房里挂上为新小说写的书画条幅。这次我画的是《过山河图》,水流不再在群山众沟间千回百转,而是无数的山头上有了一条汹涌的河。
还是在秦岭,我曾经去看望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是我一个熟人的亲戚,熟人给我多次介绍,这位老人是他们那条峪里六七个村寨中最有威望的,几十年来无论哪个村寨有红白事,他都被请去做执事。即便如今年事已高,腿脚不便,但谁家和邻居闹了矛盾,哪家兄弟们分家,还是用滑竿抬了他去主持。
我见到了老人,问他为何如此德高望重,他说:“我只是说些公道话而已。”
再问他怎样才能把话说得公道,他说:“没有私心、偏见,你即便错了,也错不到哪儿去。”
我认了这位老人为我的老师。
选自 2016年第2期《小品文选刊》
赏析
贾平凹这篇散文短小精悍,但言简义丰,耐人寻味。全文采用不动声色的叙述,白描勾勒的写作手法,叙述了两件事,写了两个人。其一是作者拜访一位隐者,他坐在洞口,眺望远方,出语不凡。隐者超凡脱俗,洞彻人生,宛如庄周,他所言的“河就在峰头上流过”,大有深意。峰头本无河,看似不符合常理,但秦岭山峰上风起云涌,气象万千,犹如大河奔涌。隐者看似观山,实则观云,此句可作此解。峰头见河流过,也可以理解为河本在隐者心底,它之所以从山峰流过,其实是从隐者的心头流过。总之,隐者所见,此象非彼象,此物非本物,直达事物的本质。作家从隐者的话中感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写作要有大气象,要有深刻的思想,要剔除浮华,直达生活的本真。其二是作者去拜访一位老者,他德高望重,受人尊敬。老者之所以受人爱戴,据他所讲,只不过是没有私心,说话公道而已。老者的话语朴素,但却令人深思。生活中我们往往以己度人,充满偏见,欠缺的是便是一份简单,一份真诚。作家从老者的话中也感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艺术创作要心静,要真诚,要严肃,不能戏谑或调侃,这样才不会走样。贾平凹这篇散文结构简单,但语言凝练,哲理味浓,蕴涵丰厚,意境悠远。这种遣词用句的习惯,这种表情达意的方式,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都与中国古典美文何其相似,读来令人沉醉不已。
我的大学
贾平凹
1972年4月28日,汽车将一个19岁的孩子拉进西大校内,这孩子和他的那只破绿皮箱就被搁置在了陌生的地方。
这是一个十分孱弱的生命,梦幻般的机遇并没有使他发狂,巨大的忧郁和孤独,使他只能小心地睁眼看世界。他数过,从宿舍到教室是524步,从教室到图书馆是303步。因为他老是低着头,他发现学校的蚂蚁很多。当眼前出现各类鞋子时,他就踽踽地走了。他走路的样子很滑稽,一个极大的书包,使他的一个肩膀低下去,一个肩膀高上来。他唯有一次上台参加过集体歌咏比赛,其实嘴张着并没有发声。所以,谁也未注意过他。这正合他的心意。他是一个没有上过高中的乡下人,学识上的自卑使他敬畏一切人。他悄无声息地坐在阅览室的一角,用一个指头敲老师的家门,默默地听同窗高谈阔论。但是,旁人的议论和嘲笑并没有使他惶恐和消沉。一次,政治考试分数过低,他将试卷贴于床头,让耻辱早晚盯着自己。
他当过宿舍的舍长,当然尽职尽责。遗憾的是他没有蚊帐,夏日的蚊子轮番向他进攻。烦躁到极致,他反倒冷静了,心想:小小的蚊子能吃了我吗?这蚊子或许叮过什么更有知识的人,那么,这蚊子也是知识化了的蚊子,它传染给我的也一定是知识吧。冬天,他的被子太薄,长长的夜里他的膝盖以下总是凉的,他一直蜷着睡。这虽然影响了他以后继续长高,却练就了他聚集内力的功夫。
他无意于将来成为一个作家,只是什么书都看,看了就做笔记,什么话也不讲。黄昏时,一个人独行于校内树林里,面对所有杨树上那长疤的地方,认定那是人之眼,是天地神灵之大眼,便充裕而坚定。他还喜欢长久仰望树上的云朵,总发现那云活活就是一群腾龙跃虎。
他的身体早先还好,虽然打篮球别人因他个子小不给传球而让他从此兴趣殆尽,虽然他跳不过鞍马,虽然打乒乓球尽败给女生,但是,自那次献血活动中被抽去300cc血、又将血费购买了书,不久他就患了一场大病,再未恢复过来。这下好,他却因此住上了单间,有了不上操、不按时熄灯的方便,创作活动由此开始。当今有人批评他的文章多少有病态意味,其实根源也正在此。
最不幸的是肚子常饥,一下课就去排长长的队买饭,叮叮当当敲自己的碗,然后将一块玉米面发糕和一大勺烩菜,不品滋味地胡乱吞下。他有他改善生活的日子。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发表,四角五分钱的收入,他可以去边家村食堂买一碗米饭和一碗鸡蛋汤。因为饭菜的诱惑,所以他那时写作极勤。但他的诗只能在班里的壁报上发表。
他忘不了教授过他知识的每一位老师,年长的,年轻的。他热爱每一个同学,男的,女的。他梦里还常梦到图书馆二楼阅览室的那把木椅,那树林中的一块怪模怪样的石头,那宿舍窗外的一棵粗桩和细枝组合的杨树,以及那树叶上一只裂背的仅剩了空壳的蝉。
整整15年后,他才敢说,他曾经撕过阅览室一张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而且是预谋了一个上午。他掏三倍价钱为图书馆赔偿的那本书,当时说丢了,那是谎言,其实现在还珍藏在他的书柜里。他曾在学校偷偷吸烟。他曾为远远看见的一个留辫子的女学生作了一首连他自己也吃惊的情诗。
1975年的9月,他毕业了。离开校门时,他依旧提着那只破绿皮箱,又走向了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赏析
大作家贾平凹的大学生活如何,是否如我们想象中的意气风发或是充满了风花雪月呢?情况并非如此,作者的三年西大生活竟然是这样艰辛。一个来自乡下人的青年,处处透着自卑,小心翼翼地生存着。散文采用旁观者的语气,白描式的手法,从多个角度进行勾勒,将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描摹得淋漓尽致。例如低头独数步,唱歌羞出声,阅览室默坐等细节描写真实生动,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但作家并未凄惶和消沉,小小的自卑中却包含着一颗孤傲不屈的心。分数考低努力发奋,戏谑蚊子叮咬,大量阅读书籍,病休开始创作,写作改善生活,作者在一片沉寂下顽强成长。清贫和孤独,让作者能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体验,对生活细致的嘴嚼,日后成为大作家奠定了基础。一个作家既是精神的工程师,又是很普通的一个俗人。文章不避讳,不隐恶,也写了自己大学期间的一些小毛病。这些经历历历在目,宛如佐料,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些许乐趣,读来令人莞尔。
《废都》的命运
贾平凹
《废都》1993年出版,2004年再版,头尾一隔十二个春秋。人是有命运的,书也有着命运。十二年对于一本书或许微不足道,对于一个人却是个大数目,我明显地在老了。
关于这本书,别人对它所说的话已经太多了!出版的那一年,我能见到的评论册有十几本,加起来厚度超过了它四五倍,以后的十年里,评论的文章依然不绝,字数也近百万。而我从未对它说过一句话,我挑着的是担鸡蛋,集市上的人群都挤着来买,鸡蛋就被挤破了,一地的蛋清蛋黄。
今月今日今时,《废都》再版了,消息告诉给我的时候,我没有笑,也没有哭,我把我的一碗饭吃完。书房的西墙上挂着“天再旦”条幅是我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晚上写的,现在看着,看了许久。然后我寻我的笔,在纸上写:向中国致敬!向十二年致敬!向对《废都》说过各种各样话的人们致敬,你们的话或许如热夏或许如冷冬,但都说得好,若冬不冷夏不热,连五谷都不结的!也向那些盗版者致敬,十二年里我差不多在热衷地收集每年的各种盗版本,书架上已放着五十个版本,他们使读者能持续地读了下来!
十二年前,《废都》脱稿的前后,我是独自借居在西北大学教工五号楼三单元五层的房间里,因为只有一张小桌和一个椅子,书稿就放在屋角的地板上。一天正洗衣服,突然停了水,恰好有人来紧急通知去开个会,竟然忘了关水龙头就走。三个小时后,搭一辆出租车回来,司机认出了我,坚决不收车费,并把我一直送到楼下,刚一下车,楼道里流成了河,四楼的老太太大喊:你家漏水啦,把我家都淹啦!我蓦地记起没关水龙头,扑上楼去开门,床边的拖鞋已漂浮在门口。
先去关水龙头,再抢救放在地板上的东西,纸盒里的挂面泡涨了,那把古琴水进了琴壳,我心想完了完了,书稿完了,跑到屋角,书稿却好好的,水是离书稿仅一指远竟没有淹到!我连叫着:爷呀,爷呀!那位司机也是跟了我来帮忙清理水灾的,他简直目瞪口呆,说:“水不淹书稿?”我说:“可能是屋角地势高吧。”司机说:“这是地板,再高能高到哪儿去?”事后,我也觉得惊奇,不久四川一家杂志的编辑来约稿,我说起这件事,她让我写成小文章,登在他们杂志上。但他们杂志在已排好了版后又抽下了,来信说怕犯错误,让我谅解。我怎能不谅解呢?也估计这个小文章永远发表不了,索性连原稿也没有要回。一年后,我从那间房子里搬走了,但那间房子时时就在我梦里,水不淹书稿的事记得真真切切。
昨天,我和女儿又去了一趟西北大学,路过了那座楼。楼是旧了,周围的环境也面目全非。问起三单元五层房间的主人,旁人说你走后住了一个教授,那个教授也已搬走了,现在住的是另一个教授。但楼前的三棵槐树还在,三棵槐树几乎没长,树上落着一只鸟,鸟在唱着。我说:“唱得好!”女儿说:“你能听懂?”我说:“我也听不懂,但听着好听。

赏析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饱受争议,毁誉参半,十二年再版,作者感慨良多。关于十二年前成书经历,有一件事让作者记忆犹新。当时家里漏水,水漫金山,水离书稿仅一指远竟没有淹到,真可谓奇迹。文章绘声绘色,描写细腻真实。老太太的叫喊,漂浮在门口的拖鞋,屋内杂七杂八的东西,作者的惊叫,出租车司机的无私帮助,都惟妙惟肖,如在眼前。难道上天有眼,天佑其书乎!灵活简短的句式,白描的勾勒手法,文章表达顺畅,生活味浓郁,画面感极强。文章结尾写听鸟叫声,烘托作者愉悦的心情,渲染天人合一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深意。散文自述经历,言简意赅,寥寥数语,道尽心声,这种写法,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都与中国传统文人一脉相承,读来令人咀嚼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