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论的“必然”
定义概念(范围限定): (叠甲:1.人与人讨论问题前其实常常会出现概念定义都不同的情况,所以我被迫作出可能与您的定义相悖的定义 2.我并非故意长篇大论,只是这些问题确实很复杂 3.我精力有限,纯属心血来潮,也为自己做个总结。不喜勿喷。部分专业名词,建议自行查询【如果有人看并看完的话orz】) 1.“独断论”可以粗浅地认为是“唯理论”那种“理性”能规范、认识一切的观点。 具体来说,比如黑格尔在《小逻辑》里提及的,以“实”为“真”或以“真”为“实”,给“存在”一个规定性(例:“物质的基本单位是粒子”);或者再早之前,休谟所提到的,把因果律和归纳法作为独断论,否认因果律和归纳法的实在性(例:火鸡科学家总结出农场主到来(因)就是来喂食(果)这一“规律”,但农场主有一天来杀了火鸡做圣诞大餐) 2.“先验实在”这一概念采用康德视角,是指否认“存在的事物”当中有人先验观念(形式)的参与。 人话就是:“先验实在”是指经验论或唯理派两派的认识论的共同处——即认为对于先于经验存在的外在事物,人能 直接 认识它。这个外在事物的“存在”与人无关,它先于人,早就在那。 “先验实在”的问题在于,你说你能“直接”认识,你怎么保证你认识到的就是实际的事物呢?中间的机制到底如何呢? 所以往往要么陷入怀疑论(这个怀疑在休谟那里到了极致),要么搬出上帝帮你维持这个“认识”的可能性(课本上的马哲也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说实践决定认识,你怎么保障这个认识一直在所谓地“螺旋式上升”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这个所谓的“存在”被认为“先”于人,人其实有被物化的风险。比如生物心理学,对基因演进的回溯和对生物本能的坚信,很容易造成基因决定论。基因决定论,很容易造成对自由意志的彻底否定 人甚至把这种思维带入到日常生活,比如经济领域,那种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仿佛逐渐让“物”进化的过程。大工业流水生产也可以渗入到人的日常上学和工作(工厂监控和填鸭式教育),人也必须“进化”,或者假装进化,变得“高级” 说白了,“先验实在”还是有强调强调人能规范、认识一切的倾向。只不过除了理性,有派别还认为可以通过经验的手段。甚至宗教也是一种手段。总之,就是有一种我认识世界,我就掌握真理的看法。其实这个源头早在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就开始了。 反驳这种看法很简单:“我们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可是我们还是活不好。” 或者说得再粗浅一点,“先验实在”是一种所谓“科学”的看法。例如这句话:“宇宙起源于质点,而我们能认识它” 实际上仔细想,这句话在哲学意义上非常空洞。按照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来看,它讨论的是“存在物”,而不是“存在”。不管你在认识论上坚持是理性还是经验,你都仅仅是认识了这个“物”。如果说实践是辩证的(运动发展的),而真理却是静止的“物”,岂不荒谬?静止的“物”,与神像何异? 显然,上面的定义显示出了“科学”与“哲学”的区别。“科学”在这里甚至略带贬义,因为显示了人对自身认知能力的狂妄(就像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觉得理性必将带来一个美好的时代)。所以“马主义是真正科学的哲学”这个说法,值得三思 3.“独断论”的反面是康德的“决定论”。“决定论”可以认为是反对对人的认知能力的夸大,但是主张人可以通过一个“不可知的终极实在”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决定论不是宿命论,而是粗略来讲:认为人通过“物自体”(不可知的实在)运用理性为自身立法的力量,人可以成为自己理性律法王国的主人(罗翔经常说这句)。在马哲这里,这个王国可以粗略类比为共产主义社会;而对马哲来说,那个“不可知的实在”,那个面向未来的基点,我个人认为是“劳动潜能”(不是费尔巴哈唯物论) (ps.举个例子,为什么人在做出成绩时多少会有一点无关功利的成就感?人的身体为什么会分泌出这种激素、有这样的结构来造成这种情形?这其实是不可知的。你用科学可以解析出这个过程的生化反应,但是科学无法回答这个过程为什么“就是这样”。所以,“成就感”就是那个“不可知的实在”的现象表现。不过虽然人无法认知它,不代表无法与它互动。人可以根据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了捍卫“劳动”权利而革命,出于劳动者的觉悟而对他人共情,等等。承认一定程度的“不可知”,是以退为进) 瓦解“独断论”的则是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分析论”(这个写不下了,自己查吧…简单理解为,用那个“不可知的实在”否认人对自己认知能力的过度自信)。 而马哲的根在对“人”(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直接对“社会”)的批判,它不可能接受彻底的怀疑论(不然直接自闭不用革命了),所以它找到了“劳动”这一主客体互相作用的切入点 另外辨析一下“不可知的实在”与“先验实在”的区别: 还是直接用存在主义来说。“不可知的实在”恰恰因为它不可知,便像是一种人的“潜能”或先于具体事物的存在(就像“道”在逻辑上先于万物,变化生成),它才可以被论证为面向未来的。这比较难解释,理解为“潜能”就好。总之,它是运动的。在马哲看来,这种潜能存在的证据在于,自然界提供了一个养育人去不断改进劳动要素的环境和资源(语言与意识的出现也与工具息息相关),而人同时也有一种单纯地想制造一些什么(劳动)的良性欲望。 这不是巧合,这是有某种“不可知的实在”在外化。而且,这种外化特别体现在人身上。假如没有人,自然界的一切也就没有意义了。但是后来,单纯的劳动愿望却被资本、商业、阶级、社会分工等等所遮蔽。 再说“先验实在”,这里还是用康德所批判的口径,即它特指具体存在物,一个个具体的科学对象,以及特别是认为这些对象的背后有“实在”(比如柏拉图的“理念”等等)。可以看到,这种观点下人的参与被弱化了。如果说“因果”背后有实在,“规律”背后有实在,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又在何处?(想起刘慈欣的《镜子》里的“弦理论”)“实在”,让人觉得安全、圆满,却是静止的 终于开始回答(定义概念的过程其实已经构成了一大部分的回答): 问题1回答:如上,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实现”是一种决定论。在逻辑上,人有“劳动本质”;在社会学上,有人在阶级社会未出现前就生产劳动审美产品的纪录,有人会有“劳动成就感”这一经验性证据。而比起康德,马哲还特别强调实然和应然的合一,它认为(或者说相信)“是什么”和“应该什么”最终是同一个答案,可以通过“劳动”来实现 但是必须说明,相信决定论还是相信独断论,相信哪种决定论或独断论,本质恐怕是一个信念问题而已(开除我左籍吧) 当然,如果要讨论马主义里比较的社会学、经济学的那些部分,其实它有生产力决定论的倾向(开除我左籍吧),对现今工业发展的形态,劳动效率的计算都不可能预测得到。在这个意义上,懂得都懂,没办法,理论落地都是这样的。这里只讨论哲学 当然我的话可能也会遭到反驳,就是说马哲说了,要辩证,所以这不只是一个信念问题,是认识不够深。但是,这不就是上文提到的“美德即知识”吗?我不否认认识对觉悟的重要性,但觉悟绝对不只来源于认识。人其实总是在“独断论”和“决定论”之间横跳。 另外,我自忖当然会选择马哲的这种决定论。但我绝不会觉得,我知道那个“不可知的部分”是什么。我甚至只想说,我就是觉得这样更符合我的情感需求才去选。不是因为我不想显得大义凛然,而是知识不允许我这么做。(当然,我也只是在这给自己加戏罢了) 问题2回答:同上,它不属于独断论,而是决定论。此外,它所阐释的“本原”并不是规定性(关于存在物)的,而是基于历史和社会研究所显示的“劳动主体性”(存在)(如果说马哲不像哲学,私以为也像某种夸赞),是开放的,随着研究会不断显现(这里我不用“发展”,是因为发展显得这种“潜能”是一点点长出来似的。其实应该理解成它一点点浮出水面)“显现”也强调着它坚持黑格尔辩证法,马哲无疑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那种“历史感” 问题3回答:按照上面的定义,“独断论”与否与“先验实在”没有强关联。只是,反而一般“独断论”常会单单强调“先验实在”,而忽视“不可知的存在”以及与之相关的“现象”。说白了就是没有意识到“人”参与其中的过程。 如上文,“不可知的存在”显示了人的“潜能”(“主体性”),而“现象”则显示了主客之间的相互作用(“劳动”)(或者说论及了人的非理性) 另外,“先验实在”有特定的含义,所以该问题有歧义。姑且按照我找到的定义,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先验实在”,而是“先验潜能”的外化和实现(尽管听起来有点唯心,但是马哲所作的工作就是把康德黑格尔的“先验观念”用生物学解释为“潜能”【这个过程中唯物论就是负责进一步否认观念的实存性】,用考古学和社会学描述“外化”)。但是这种“潜能”不但人有,而且自然也有,所以它没有落入机械论之类的窠臼。社会学、生物学和考古学,无疑深刻影响了那时的哲学。不同于近代理性主义时代是经典物理的影响为主,生物这种学科与人和自然同时相关,也带来了不同影响。 (回答完毕) 总结(题外话):马哲的核心在于“劳动”,而不是“物质”。革命的胜利,是指每一个个人的劳动主体性的复归(这就是马克思定义的“自由”),其表现是社会分工被消灭。按需分配不单是按需分配物资,更是按需劳动 说白了(粗浅的人话):马克思通过综合考古、哲学乃至各类学科研究认定了“人进行合适且喜好的劳动”是一种关键能力和自由(但说实话,这恐怕还是一个你相不相信的问题而已),劳动是人的本质。而阶级社会和社会分工阻碍了人实现本质,陷入“异化劳动”。 而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劳动甚至是一种审美和道德。所以会有劳动美学。以前有上山下乡之类,就是在规范“劳动”的形式,知青下乡前的所谓“脑力劳动”绝对不比田间地头的劳动高贵 (“劳动”这个概念太过重要,建议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但是再多说几句。许多人觉得“脑力劳动”不高贵,真的是出于“劳动审美”吗?不,中国向来有“重农”传统,田间地头的劳动早就被无数诗文讨论、描绘。 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或许很多时候,“误解”是不可避免的命运。人们并非无法从历史吸取教训,只是人们无法调用出能准确对应当前情况的教训。“共产主义社会”被描绘得像“大同社会”,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是一种妥协,但也提醒着人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如上文提到的。 正是因为思想是那样鱼龙混杂,才会有那场试图彻底改变思想却注定失败的运动。“主体性”看似是一个很积极的词,但是,儒家也有“道德主体性”。甚至儒家也要人“劳动”。“主体性”,如何与人的自由意志调和,如何辨析概念?这是一个难题,恐怕无解 另外,建议读马哲多读马克思自己写的(连恩格斯所作的一些总结都过于简略,容易被教条化) 以下是拾人牙慧所用的一些资料链接 先验实在: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613360?utm_id=0
独断论:
https://zhuanlan.zhihu.com/p/634978652?utm_id=0
康德的独断论和决定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7873811?utm_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