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说来话长

今天我看了一部日剧《我的事说来话长》,男主角是一个没有正经工作的31岁男性,二十出头辍学攒钱开咖啡厅,创业失败后在家待业至今。
收入来源:啃老为主,偶尔打零工。单身,兴趣是做饭和躺在床上听广播节目。听起来是很凄惨的人设,可是伟大的编剧硬是妙笔生花,让观众和他的母亲一样,一边喜欢着他,一边无可奈何地摇头。
他不工作、啃老,比谁都理直气壮:当初想要开咖啡厅那种热切的心情,再也没有产生过。庸庸碌碌的工作,纯粹是消耗人生。我没有放弃人生,而是在寻找自己想做的事情。只不过,找了六年还没找到而已。
没有梦想,人和咸鱼有什么差别。现实中,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咸鱼。
就算难以洗脱啃老罪行,男主角的啃老力度也非常有限,不过是住家里、吃家里,偶尔替母亲办事私吞一两千日元。比如和母亲一起祭拜去世的父亲时,偷偷谎报加油费却被姐姐发现了自己的攒钱小秘密。
这个阶级固化的时代,谁人不啃老?“勤劳勇敢”富二代动辄拿几百万去创业,还要自称self-made,就是“自尊自立”上班族,也不免从家里借个几十万上百万来付首付。跟这些比起来,单身待业低欲望的男主角根本是超迷你型啃老。况且,他每天给早起的母亲冲泡美味咖啡,做简餐喂饱自己,还坚持运动、时不时读书,保持身心健康。不得不说,简直令人肃然起敬。
这位挺直腰板不工作插科打诨的啃老男,引发人思考一个严肃的哲学命题:倘若家里的财产足以支撑基本的生活开支(比如,在城市住着一套房子,还有一套收租金这种规模的迷你资本家),人到底为什么要工作?
这部剧非常写实,也非常生活化。如此投入,多半是因为看到了自己。我刚过28岁,目前没有工作,有一点小存款,偶尔向父母要钱。每天睡八九个小时,不太爱运动,也没有什么集中的兴趣。和男主角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为了暂且告别上班生涯选择去换个环境读书,说的好听叫求学,实际我知道,我完全可以退学去工作,只是为了不想上班。本质上我和男主角没有分别。
刚毕业的时候,我可不是这样。自信满满,充满热情。工作从来不会疲惫,也能够完全沉浸式的投入。每过一年都有质的成长。到了第三年我就已经做经理了。大概确实也有了一些收获,也认识到上班其实毫无前程,又到了一定高度时候,不仅是能力的问题,有很多时候机会和幸运同等重要,甚至要更胜一筹。
我为什么有这样的转折?一切要从19年说起,那会我很想去做投资。我认识到上班无法给我带来同等价值上的回报,也没法让我物质上得到丰富的回馈。更有甚者,我还要忍受一些人对我的指挥。我想,与其这样苟延残喘,不如来玩一次大的,赚一笔快钱,从此告别上班生涯。说做就做,我开始找学校去申请,等我拿到了offer还没等到办签证的时候,来了疫情,事与愿违,我只能边走边看其他路子。
所以,人到底为什么要工作?或者说,为什么要努力工作?最简单的答案:为了吃饱喝足,为了更好的生活。再正当不过的理由。如果家里揭不开锅,当然得工作,工地上的工人,公园里的保姆,没有余裕去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没有不工作这个选项。能问出这个问题的我们,多半是吃喝不愁、且喜欢胡思乱想的小资知识青年。也大概就是我爸我妈经常说的:心比天高,人比猪懒。
什么是好生活?欲望是无底洞的,买了小公寓还想要大别墅,孩子上了私立学校也要上国际学校吧,几万块的羊绒大衣貂皮大衣真好看。当下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焦虑没什么特别的,这是资本主义的魔咒,叫穷人富人都不可松懈,永远拼命工作,永远追逐更贵、更新、更大的欲望。
这样看来,读一老子庄子挺受益的,个人生活是清贫了一点,但可以在宏观上搞批判呀。小时候我想做白领,过了若干年,我真的做了以后,一天只能睡五六小时,天天在加班出差的路上,这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好的生活。甚至,和小时候看电视的感受完全不一样,他们那会可不用这么加班和快节奏的活着。如果没有过份的物质要求,那就更没有理由工作了。只要想得够开,就能快乐躺平。这好像是我父亲经常给我说的话:物质不求过份富裕,知足常乐。所以我大概才能不想上班不上班也能相对自由一点,知足常乐是很好的。
成功学鸡汤经常说:为了梦想,为了成就自我,要努力!这个理由比较难反驳。厚脸皮如啃老男,都难逃梦想的说辞,想要做内心充满热情的工作,想要做只有我才能做成的事情。可世界上,这样的工作到底有多少呢?除了各个行业顶端极少数创作性或是高技术的工作,绝大部分人都在做着辛苦、消耗的重复劳动。外卖小哥、餐馆服务员、各种各样的办公室文员、行政岗位,就算是看似鼓励创造的学术界,也充斥着对个人体力和脑力的剥削与压榨。我甚至怀疑,梦想不过是成功者的马后炮,因为获得了世俗的成功,回过头在自传里编造一个痴情追梦人的形象。尤其是看到电视上罗振宇这种占了便宜的中年油腻精英鼓吹996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命,只想大骂:去你的!不过现实中,有梦想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如果不和钱挂钩,那更是伟大至极了。可是很多人很多时候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梦想也没有能力去实现梦想!有希望当然是好的,虽然没有赚很多钱,但一想到这个,也确实感到小小喜悦,也许能实现也未可知。
最后一集,男主角穿上西装去面试了,一个家人推荐的当地政客秘书的岗位。他终于脱掉运动服,迈出家门,在笔记本上用粗体写下:やれ(干吧)。走在去往面试的路上,音乐响起,家人朋友在远处为他应援:加油啊,不要输给自己啊,挺起胸膛,自信地向前走!男主角一边走着一边忍住泪水。那个眼泪成分太复杂,有挫伤的骄傲,重新开始的勇气,还有迷茫和自我怀疑。再怎么特立独行、骄傲自负,这些年也积攒了许多默默承受下来的委屈与心酸。甚至,待业六年又三个月后,他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一个折中之举——干吧。他没有正儿八经的工作,却有家人支持他,喜爱他,无条件的,这大概也是容易让观众动容的地方之一。
日剧没有描绘“通过工作实现梦想”这样的理想图景,更多的是扒开血淋淋现实告诉你,就是这样的残酷。也没有韩剧那种,给你制造很多浪漫可以沉浸在那个氛围里,嘻嘻哈哈看完就忘。倒数第二集,男主角在工作日的街上看着工作的人们,搬家公司的工人,店里的伙计,大家都在勤勤恳恳地做着平凡的工作,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男主角流着泪向社会迈出的这一步,大概也是一种充满无奈的成长吧。
工作只是工作,如此而已。就算不能实现梦想,也可以养活自己,让母亲放心,让姐姐开心。下班之后,可以更心安理得地回到家,和家人一起享受美味的食物,讲着好笑的废话,如同扫地机器人回到充电桩一样。不是为了无尽的物质欲望,也不是为了梦想的空洞说辞,更不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是想要作为一个社会人得到亲人朋友的认可。工作既不是原子化个体的残酷丛林竞争,也不是为了某个抽象集体的伟大献身,而是为了周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硬着头皮做出一些努力。这个温情中带一点丧气的答案更打动我。说到底,人还是活在具体的关系中。
前几天和一个以前的室友聊天,她说去年一年多没有上班,不上班就很焦虑,没有收入,自己虽然也想去换环境但是奈何不如意十之八九。HD的同事也在为抉择而烦恼,十字路口怎么选择,去哪里也成了当下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不管怎么样,不管在哪里,是上学还是上班,虽然也有迷茫,但是这就是人生常态,要不断接受时不时的变化,才是不变的。
加油啊,挺起胸膛,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