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读书目推荐(四):《资治通鉴》
这是我关于人生必读书目推荐系列的最后一本书,前期已经推荐过儒家的四书,道家的《庄子》,佛家的《心经》。如果只能再推荐一本,那应该是《资治通鉴》。诸君且听我慢慢道来,为什么必须要读史书?史书为什么要选《通鉴》?
为什么要读史书?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形成未来的参与者。读史可以让我们知道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可以理解今日之中国为什么是这样子,也可以理解今日的我们为什么是这样子。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无论是家国天下的,还是个人遭遇的,历史先辈都遇到过,都处理过,都有经验教训,读史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的社会,指导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写道,“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要吸取教训,避免以往所犯过的错误,至少要先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毛主席说,历史书籍要多读,多读一本,就多了一份调查研究。
史书为什么要选《资治通鉴》?我国的史书有两颗璀璨的明珠,《史记》和《资治通鉴》,《史记》拾遗补缺成一家之言,《通鉴》鉴古察今,明帝王得失。《史记》和《通鉴》都是历史的案例集,但是历史不仅仅是一个个故事的堆砌,更要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通鉴》写作的目的就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中找到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自成书以来便成为“皇帝教科书”。所谓皇帝教科书不是说读了这本书就能当皇帝,而是说皇帝必须要读这本书。清朝史学家王鸣盛称《通鉴》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毛主席爱读史书,为《二十四史》留下诸多批注,又尤其爱读《资治通鉴》,据说读了17遍,把书都读破了,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通鉴》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约三百多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错综复杂的历史,平均下来,每年也就两千多字,可见其文字之精要。它以杰出的史学成就,为我国史学树立了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文化珍贵的历史遗产之一。
《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宰相。他的一生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作为旧党领袖反对王安石变法,实行“元祐更化”,尽废新法;二是主编了《资治通鉴》,奠定了中国史学界“两司马”地位。在编撰《通鉴》期间,正遇上熙宁变法,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十分激烈。熙宁四年,司马光主动请退洛阳,不论政事,整日编书,这一写就是15年。不得不说,政治上的失意是司马光全身心投入编写《通鉴》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编书过程中,司马光受到过不少冷语谗言,他自己曾说在“十九年中,受了人多少语言陵藉”,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仍忍辱负重,坚持修书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通鉴》虽是必读,但也要注意方法。凡是历史,记录的皆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一方面,受限于史料和史据,真实的历史无从考证,成为悬案,比如唐太宗改史事件,到底改没改,又改了多少。另一方面,著书人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政治立场的影响,比如《通鉴》就多个历史事件来阐释反对变革的思想。毛主席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通鉴》绝对是一本关于兴衰、权谋、人性的伟大书籍。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读《通鉴》的目的在于了解历史,从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经营事业和人生的经验教训。
至此,推荐的四本人生必读书目已经分享完毕,诸君闲暇之余务必阅读原文,以增长智慧。后续,我也会继续分享所推之书的详细讲解,尽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