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逻辑》本质论第二讲 映现(完)

映像论与《精神现象学》的自我意识阶段类似,对象都是作为总已经消失的直接性被给予的。费希特的非我接近映像的概念。
理智直观是反思所预设的,被抽象的直接性。
费希特1797年深化了反思法则,与黑格尔的区别在于,在他那里存在着非概念的根据。
是纯粹自反性构成了本质与映像的区别,这种区别本身不是直接的。本质既产生映像又扬弃映像。
没有现成的自身等同,一切自身等同都是自身差异化的活动。黑格尔作为差异哲学家。
有论的剩余作为映像不是真正的剩余,而是本质没有把自己把握为纯粹活动性,从而把这种活动把握为直接的,本质自己的直接性没有被本质理解。当本质被把握为自觉的自反性的运动(就是概念),本质的那种漠不相关性(这当然总已经被扬弃了)也就被彻底中介了。
反思的诸模式是对考察映像的几种方式的总结。
映像的反思运动又会造成一种本质性结构(反思规定),不是单纯的反本质主义。
映像作为常驻的虚无是转瞬即逝的,但这个逝去本身不会逝去(消逝的消逝,绝对的消逝),只要有自我意识,反思就会把握其中的构造。
本质不是一个静止的基底式的同一,而是本身就是一个纯粹的自身区分,这种区分没有预设任何同一。任何东西的自身性都是在自身构成的活动中被构成的——这就是绝对理念的人格性,人格性意味着纯粹的自我构成性(但这难道不就是时间吗?)
无法区分映像的直接性与本质的直接性,因为后者就是产生映像的活动(一个不断否定和设定的活动),本质的直接性就是否定性的活动。本质成为概念就是对绝对否定性作为绝对否定性的把握。
整个否定关系的结构:任何直接性都是否定性的自身关联活动建立起来的,但是这种直接性在被建立的同时又被排除到自身关联的否定性之外,而这个被排除的东西还要被再次发现为是被否定性的反思活动建立的东西,因此否定关系加倍了,中介发生了两次,一方面是自身关联的否定活动,一方面是自身关联的直接性——这两者当然是同一个活动,自身关联的直接性本身就是被自身关联的否定活动建立的,即进行规定的反思,这就是黑格尔的三种反思的区分,整个就是绝对反思的展开。说绝对否定性产生规定不是说产生诸多定在那样的规定,因为规定本身(比如一个映像,它自己作为一个自身关联的东西就具备诸多规定,这不是说一个主观的反思制造了作为映像的事物)就是自身关联的、返回自身的东西(换言之,反思自己规定自己,它自己就是这个规定,因此反思规定具有命题的构造)——这个思路也来自费希特,即受动不过是另一视角的活动,这进一步体现在实体论中,这种逻辑作为纯粹内在的形而上学与德勒兹的思路是接近的。也就是说,直接性作为一种在此,是对否定物的否定或否定物作为自身回归的直接性或规定性(比如自在之物作为对于作为否定物的显像的否定,它本身已经是一种活动,而这个活动就是绝对反思或否定性的自身关联的活动本身的直接性),它也是一个自身关联的活动,因此是对规定性的绝对扬弃。对比康德的先验统觉,统觉作为纯粹的自身关联不是外在地加工被给予的感性材料,毋宁说这些感性材料总已经消逝了,冰具有内在的反思结构,也就是说,自我意识作为一种自身关联与事物作为一种自身关联是同一个纯粹的自身关联活动的两面,这也是为什么黑格尔不是主观观念论者,因为这两种活动都具有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