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思考
为什么我青春期曾对自己的女性身份不认同?为什么我曾经讨厌做一个女孩子? 小时候对女性的印象主要就来自身边的人,但没有给我很正面的反馈。开始对自己身为女生产生厌恶。 刚上初中就剪了短发。大大咧咧,黑白分明,横冲直撞。 那时候为了中考加分上了对口的初中,很烂。身边的一些现象:男生在大庭广众下揪女生的胸罩带,带有性意味的动作,言语上的性骚扰。同龄中稍微漂亮点或者身材好点的女生对于男生的态度都很顺从甚至迎合和乐在其中,导致我对自己的想法更加怀疑。 不合群,孤僻,一意孤行,过于理想化。 可能是一种保护姿态。 高中三年是至暗时间,就大致挑一些有关的说。上了重点高中,周围大都是很优秀的同学。不管男生女生,大家都更倾向于思想上的碰撞,而且交往都是大大方方的,不管是友谊还是爱情的萌芽都很单纯,让我产生了对环境的认同感。但是这个时候的酷更像是一种维系自己的形态,根本无暇去考虑性别的问题。 成年后遇到了很多可爱的女孩子,她们热爱生活,有着很纯粹的特质。还知道有不同于我保护姿态的真正由人的特质散发出来的帅气的姐姐存在,我才开始产生对于女性角色的渴慕。去模仿,去学习,拒绝的同时又在接受,不断摸索。 确定了自己的想法:不在乎性别的区分。反正个体的差异本来就已经很大了,为什么非要去纠结男生该怎样女生该怎样。但是因为身边的环境我一直刻意去强调自己的想法,反倒有些不正常了。导致自己的行为一度很两极分化,要么彻底中性风,很酷的打扮,要么穿着比较暴露或风格特别的衣服来强调自己可以以女性的身份坦然面对目光。但是被恶意窥探的时候还是害怕了(地铁上被一个男的盯着🐻看了一路,被室友挡住提醒才发现)。 确实会为了喜欢的人去穿自己不习惯穿的连衣裙,愿意戒懒去花时间打扮,但是这只是给我提供了一种变得更好(美)的动力,是我觉得舒服且愿意去做的,而不是我最终的目的。且变美也不只是外表上的,还有变得更积极,更自信,会更注意他人的想法。我也曾穿着休闲装去见他,甚至素颜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要在意自己的感受。虽然做不了抗争的先驱者,我只能坚定自己的想法,保持那种过于理想化的对美好的期待,但是我也不为自己有的幸运而沾沾自喜。我知道置身事外的态度会让人变得冷漠,甚至软弱。所以我还是很感谢那些勇于反抗对于女性不公正的事情并做意识上的呼唤觉醒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