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不许人间见白头

2021-11-16 19:09 作者:Sernaxif  | 我要投稿

1974年,《教父2》上映。

在人们还沉浸在马龙白兰度“死去”的悲伤中时,科波拉启用了新科奥斯卡提名人罗伯特德尼罗来饰演前作中不可一世的维托柯里昂。而阿尔帕西诺则仍然出演成熟之后的麦克柯里昂。

这是德尼罗和帕西诺的首次同台,两个人没有任何的对话和交流,但是却在一部电影中相互映衬和致敬,奉献了影史上的伟大演出,而《教父2》至今仍然位列IMDB评分第3名,豆瓣Top100第56名。

《教父2》把已经摆脱青葱岁月、坐稳了教父之位的麦克和年轻时,为了统一黑帮而奔走的维托进行着跨时空的对比,用家族成员前后变化质问着时代的变迁:当你已然成为了教父、不可一世的黑帮贵族时,那些和你父亲一起拼搏打下江山的功臣们又是否会如之前一般忠心事主?和你一起长大的兄弟们赤裸裸地背叛你时,你还会选择维持父辈们“家族至上”的规则铁律吗?

黑帮的家族制度在维托死前就已经宣告了破产,他们既然选择了美国,那就要按照美国的准则行事,他们的后辈将会遗忘自己意大利人的身份,转头对着星条旗效忠,这不是维托和麦克能够改变的事情,他们预见了这股潮流,试图反抗这股潮流,但最终双双以失败告终,麦克只得看着一切行将远去,并且一去不复返。

《教父2》中科波拉拍出来神采奕奕的德尼罗和满目萧条的阿尔帕西诺,想要表达的也莫不如是。

2019年,两人再次同台出演的《爱尔兰人》在网飞上映,德尼罗74岁,帕西诺79岁。由于两者的年龄已显疲态,难以应对电影中的40-50岁的主角形象,老马丁不得不使用最新的去皱技术来使弗兰克和吉米在大荧幕上显得更有活力。

只是容貌易变,身体上的骨肉却永远无法变回小年轻的状况,帕西诺有一场戏是吉米霍法在电视机前怒骂肯尼迪,然后从沙发上起身走向厨房。第一次拍完后,工作人员小声告诉斯科塞斯,“帕西诺要演的是49岁时的霍法,而他站起身的动作太慢了。”

而帕西诺也曾在《教父》和《导火线》中突然暴起,用岩石一般的威严发出怒吼。

《爱尔兰人》这部电影的结尾悠长又寂寥,当弗兰克的朋友一个个逝去,自己却被困在养老院时,他仍然拒绝向警察和律师披露真相,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时代呢,还是仍然在用已经过时的规则保护着自己和亲人们呢——哪怕他现在已经孤身一人,亲人们也已逐渐飘零。

《爱尔兰人》是对已经逝去的时代的致敬,同时,悄无声息地,它本身也成为了黑帮片逝去的象征之一,时间和市场都选择了抹平艺术史上的这一处小小隆起,从上个世纪悄然升起,到《教父》、《好家伙》、《美国往事》等佳作的爆火,再到如今的半截身子入土,随着黑帮这个概念的逐渐远去,黑帮片本身的消亡,也只是随波逐流而已。

或许伟大的事物本就不多,更遑论能够不朽的东西,黄沙堆积的越厚,人们的叹息也就会随之延长。

那个时候,更多的是怀念一个概念,而非这个概念本身。正如如今我们在美术课、艺术课上所做的那样: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某某流派的代表作、某位画家的终笔…… 当我们怀念艺术的历史价值的时候,它们本身的艺术价值,也许反而会遭到轻视。

因此,我唯一的建议就是,如果你真的想感受某些艺术,请抓紧时间,不要让它真正地遁入黄沙之后,再去凭吊那已经不存在的尸体。

没有人能顶得住时间的侵蚀,伟大如劳勃和帕西诺也无能为力,在所有人的注目之下,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黄金时代正在逐步走向衰退。加上老马丁和乔佩西,他们四个人既是赶不上潮流的剧中人,也是在现实中老去的艺术家。黑帮片的最后一棒,也许到这里就迎来了真正的终结。

张佳玮之前说,马尔克斯虽然晚年已经不写东西了,但是他只要还活着,就给人一种时代还没有结束的感觉,金庸也是如此,而这正是我看完《爱尔兰人》之后想说的:在艺术家还活着的时候去感受他们的作品,心境是不同于其去世之后的。

尤其是你看着他们成长而又老去的时候:看完《教父》、《美国往事》、《导火线》,再来看《爱尔兰人》,顿生一股悲凉之感,但还庆幸,两位还都活着,彷佛一切还没有结束。

我最近读了很多蒋捷的词,选了一首很应景的,作为我想说的一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不许人间见白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