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imgradeone lab / f01 - “弧”光与“破局”

2022-08-24 16:12 作者:imgradeone  | 我要投稿

“同质化”时代下的“另类”产物,不管风评如何,它的存在,或多或少也是一种乐趣。

如今我们似乎活在充斥着“同质化”的世界:随便刷几条抖音,一看字幕,99% 黄字黑边,80% “新青年体”;随便搜点东西,点开却是“时间刺客”营销号,甚至营销号的内容模板都十分类似;Apple 一出新品,就有许多厂商争相效仿;大 App 也是在“互鉴”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似乎没有“短视频”功能就活不下去了一样。

最后,越来越多的“同质化”积累起来,生活也就变成了在各种“同质化”中游荡的故事。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同质化”的世界,于是,就有了“破局者”。谁也不知道“破局者”入局后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是“不将就”还是“不讲究”——但是,至少我们能看见新的可能。

一道“弧”光,重构想象

在这一切可能之中,有这样一道“弧”光 —— 它试图改变传统的浏览器体验,用“另类”的哲学去诠释未来(可能有)的浏览交互。它不拘泥于一般的浏览器体验,甚至,还把那些传统的一切(近乎)完全推翻。它,更在尝试成为你“独享的 moment”。

这个“破局者”就是 Arc Browser,一款由 The Browser Company(你可以直接叫它“浏览器公司”,或者 BCNY)开发的全新“非主流”浏览器。

目前 Arc Browser 已经在 macOS 上推出,而 Windows 版本也已在计划当中。当然,由于我手上没有任何 macOS 设备,我目前暂时无法体验这款“大不一样”的浏览器,不过 PlatyHsu 发布了一篇极为详细的体验(兼拔草)报告;而我会基于目前我所了解的东西,来发表一些毫无依据的主观评价。

Arc Browser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抛弃传统浏览器观念 —— “关闭标签”不是“关闭”,而是“归档”,“归档区”的存在也代替了传统的“历史记录”;标签在不被固定的情况下变成了“可被遗忘的记忆”,只要标签被闲置 12 小时(或者,最长 7 天),就会自动被“归档”;“窗口”只是“空间”的显示载体,而不再代表一个“会话”;“空间”已经相当于存放“标签”的一个容器,因此“书签”这种产物也不复存在;“新标签”永远出现在首位,侧边的标签栏变成了“时间轴”的故事;“标签”甚至可以放进“文件夹”里,还能形成“层级结构”;外部打开的链接只会在类似于“临时介质”的 Little Arc 中出现……

这些“颠覆性的哲学”,在我能够上手 Arc 之前,我也只有一个想法:“我真的用得来这玩意吗?”

而 Arc Browser 的“小功能”也很有趣味,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 Easel(目前我更喜欢把它叫做“剪藏板”),也是 Arc Browser 在宣传视频里着重描述的,以及 Arc Browser 官方网站 里所暗示的功能。你可以随心把网页的某一部分“剪裁”下来,放在一块“白板”上,并且通过文字、图形、笔画来“点缀属于你的互联网(Paint the Internet)” —— 重点在于,剪裁的页面是 动态更新 的。我在 Twitter 上已经看到有人借助 Easel 功能创造了可以一览多平台创作数据的动态看板,甚至还做了个“小教程”

和许多浏览器一样,Arc Browser 使用了 Chromium 内核,但从它那迷人(到能让显卡燃烧)的、充满未来感(和 NFT 感)的启动画面来看,在资源占用这方面,Arc Browser 是不可能那么省心了 —— PlatyHsu 的文章里已经表明这款浏览器有“动辄近 10 GB 的内存占用”;而像“归档区”,还有 Easel 这种能够动态显示网页“剪贴部分”的功能……嘶,资源占用这方面我反正不指望了(我甚至觉得 Vivaldi 占用 1 GB RAM 已经很多了)。虽然我大部分时间并不在乎电池续航这件事(至少我的笔电目前是 24 小时插电的状态)。

小注:在我写手写稿的时候,我还是太乐观了,以为这玩意占掉 2-3 GB RAM 就够本了(我这里的 Vivaldi 日常占去 1.2 GB),结果……10 GB RAM?

不过,总体来看,我还是对 Arc Browser 保持偏乐观的态度,因为 Arc Browser 同样也有个性鲜明、“赛博朋克”的定制化选项,为你的“空间”增添一抹炫酷的“未来感”,同时保持各个“空间”之间的区分度 —— 虽然不像 Vivaldi 那样“啥都可以改”(不开玩笑),但是,定制化,我反正很喜欢。

还是那句话,我目前还无法亲自上手体验 Arc Browser,因此我也没法给出客观、详尽的评价;真要问我的话,Arc Browser 还是很值得体验,但如果实在用不来,那还不如和我一起用 Vivaldi,或者老老实实用 Edge、Firefox、Safari 之类的其他浏览器。

新奇的浏览器,也不占少数,像我之前尝试过的 Stack(旧版本,不是充满 NFT 味的“下一个破局者” NEXT 版)就尝试使用“多维度”的、类似于 TweetDeck 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一览无余”的并排式浏览体验,更适合资讯、信息流阅读、消息和任务管理;Sidekick 尝试引入“应用”这一维度,将“应用”与“标签”区分,并通过更方便的“会话切换”来让你保持高效;SigmaOS 以“工作区”和更清晰的“标签”+“分屏”来释放你的创造力潜能……但是这些新奇的浏览器里面,只有 Arc Browser 敢于直接挑战传统浏览器观念,虽然还是不够成熟。

在此之前,不如给 The Browser Company 多一点时间打磨吧 —— 他们还需要按照用户需求对浏览器进行改动,最起码,把学习成本降下来。

无论最终成败,至少 Arc Browser 敢于实现前所未有的全新浏览器概念,这一点就足够了。

以“象形之光”陈述“从无到有”的故事

说完 Arc Browser,也该说下手机中的另一个“交互感受破局者” Nothing Phone (1) 了。

如果从配置来看,Nothing Phone (1) 倒算不上出色,很多人也吐槽骁龙 778G+(有加号,Nothing 和高通有深度合作),包括 TESTV 也感受到用它运行国内应用的 卡顿感

有些人认为,Nothing Phone (1) 能拿来吹的,只有被我称作“象形之光”的 Glyph Interface(Glyph 界面)。但是,Nothing 确实是一个新得不能再新的公司,如果没点特色,又怎么杀出一条路呢?

然而这个特色确实就是 Glyph 界面。

虽然是个只有 3 分钟热度的产物,但 Glyph 界面确实在尝试构造一种“不太一样”的人机感受方式。别具一格的“花式闪烁”通知提示,充电时摇晃看电量,甚至能够充当相机柔光灯 —— 因为 Glyph 界面真的很亮,阳光下都可以看清灯效。

手机背面的潜力,许多手机厂商都有探索过。有的厂商选择“背面轻触响应”,有的厂商选择“把背面改成一整个屏幕”,有的厂商尝试“一面彩屏,一面墨水屏”,有的则是在背部放了一块“小窗”。而 Nothing 在“方向不对”的地方,给出了 Glyph 界面这种以简单光效为载体的答卷。

但,以目前来看,Glyph 界面若要发挥更多潜能,它还需要再等等。通知灯效不支持针对单一应用自定义,提示效率较低(当然就算真开放了自定义,来了通知你也不一定能直接区分出来);最低亮度仍然偏高;光效定制也不够灵活。此外,由于 Glyph 界面含有强光频闪,因此对于光敏性癫痫患者反而是个“危险品” —— Nothing Phone (1)  的系统设置里也有相关提示。当然你也可以直接禁用 Glyph 界面,虽然就没意思了。

即便也是“不完成品”,Nothing 也已经“破局”成功了一半。

虽然 Nothing Phone (1) 没堆料,也不适合国内大环境,但“象形之光” Glyph 界面终会留予后来者以启示。

不过我也买不到这手机。

消息小推送

  • 微博之前尝试为年费会员推出了“改名卡”,可在超过正常改昵称次数限制(5 次/年)后购买,但定价为 118 元/张,相当于一年的微博会员。目前“改名卡”暂时下架,微博也为已购买“改名卡”的用户保留改名次数,并补偿一年会员。(这比 QID 改名卡贵多了,甚至比 QQ 炫舞的改名卡还贵。)

  • Discord 在英国分批测试 Nitro Basic 订阅方案,仅售 US$2.99/月,但特权相比 Nitro Classic 却被大幅削弱:不支持服务器助力 7 折、高画质直播,不支持包年订阅,文件大小上限 20 MB;但是可以使用动画表情,可以在许多服务器里使用自定义表情等。

  • 《原神》3.0 版本“千朵玫瑰带来的黎明”(将)于 8 月 24 日正式推出,全新区域“须弥”开放。

篇末:送给 Windows “Mojave”

这期所述的“破局者”,都在当下。而在本期“篇末”,我决定对我所留念的、过去的“破局者”致以敬意。

Windows “Mojave”并不是一个“操作系统”,而是微软的一次“社会实验”性质的广告(但是确实很硬核)。

当年 Windows Vista 由于步子迈得太大、太过超前而备受指责。微软为了挽回声誉,在 2008 年 6 月随机挑选了 120 位从未真实使用过 Vista 的用户,这些用户无一例外,给 Vista 打了极低的评分。之后,微软把他们的“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Mojave”,展示给这些用户,并让他们实际体验 10 分钟。意外的是,(在排除其本身广告性质,以及固定配置、公司利益的情况下,)许多参与者对这款 Windows “Mojave”有着不错的评价,也很愿意实际上手。直到微软终于告诉他们“这其实就是 Windows Vista”时,参与者都感到十分惊讶。

我之前在 B 站 翻译了由 Michael MJD 制作的关于 Windows Vista 历史的视频,里面也提到了这次“Mojave 实验”;包括 Linus Tech Tips 也对这次“实验” 有所提及

微软也算是尽了力,想把 Windows Vista 这一“失败的破局者”捞回来 —— 然而 Vista 所带来的 NT6 内核和大量功能特性,在十余年后的 Windows 里仍在发光发热。

虽然如今我对 Windows Vista 的执念已经不深,但我仍旧铭记着它,因为 Vista 曾经也是我童年的“快乐源泉”(即便我对 Windows 7 的印象会比 Vista 深)。那个年代,我还没上小学,但已经很喜欢用电脑了;甚至这么说吧,我当时十分害怕 Windows XP 的开关机音乐,虽然它很有艺术感。那时还是 Windows XP 大行其道的时代,而我在亲戚家里第一次碰到了 Windows Vista,它从开机开始,就充满了与 Windows XP 不同的新鲜感 —— 发光的 Windows 徽标,诱人的 Aero 效果,优雅的动画,当然还有电脑里的游戏。当年我在那台电脑上玩过的第三方游戏已经不记得了,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自带的 Purble Place。Windows Vista 于我而言,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可惜,它真的就是“桃源”般的存在。就算到今天,也只有极少数人用过,甚至知道 Windows Vista。

我之前也在老电脑上安装了 Windows Vista,还做了 视频,标题则为“致纯粹的快乐”。虽然童年不再,但,也许 10 年以后,若能再与 Vista 重逢,我也许还能说出那声“Wow”。

为每个创造不凡的“破局者”送上敬意。

imgradeone lab / f01 - “弧”光与“破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