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

制作不易,如果您觉得不错,请您点个赞和关注让更多的人能够看见,up主在此谢谢各位读者老爷了
正文
经过将近20年的摸索,奥匈终于大致摸清了近代巡洋舰的技术特点,打造出了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Kaiser Franz Joseph I)级防护巡洋舰。
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英文:S.M.S. Kaiserin Elisabeth )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茜茜公主)的名字命名,全称“凯瑟林·伊丽莎白号”(Kaiserin Elisabeth,伊丽莎白皇后)防护巡洋舰,是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级(Kaiser Franz Joseph I)的2号舰。1890年9月25日在奥匈帝国亚得里亚海的普拉港建成下水。1892年11月24日服役。

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英文:S.M.S. Kaiserin Elisabeth ),是19世纪80年代末期奥匈帝国建造的一艘装甲巡洋舰。该舰于1888年7月开工建造,于1890年9月25日下水,于1892年11月24日交付服役,于1914年在中国青岛海域凿沉 。
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是19世纪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妻子的名字命名(伊丽莎白皇后就是人们熟知的茜茜公主),全称“凯瑟林·伊丽莎白皇后号”装甲巡洋舰。1890年9月25日在奥匈帝国亚得里亚海的普拉港建成下水,当时算是十分先进的战舰。一战爆发后,它主要协助德国驻军巩固青岛的海上防务。1914年为防止军备资敌,阻塞青岛港口主航道,“伊丽莎白皇后号”打开海底阀门,自沉。
排水量:4030吨
动力装置:燃煤锅炉
航速:20节
武器装备:8门150毫米舰炮、2门70毫米副炮、14门47毫米速射炮及1门47毫米礼炮
舰员编制:424人
1892年后,“伊丽莎白皇后号”主要任务是保护奥匈帝国在世界各国的商业利益及从事外事活动等。 1900年加入进西方列强的东征行列中。
1913年8月19日,“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再次远航来到中国,作为奥匈帝国在远东海军力量的象征长期驻扎在天津大沽口外海 。
1914年的日德之战,使得青岛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亚洲战场 。
1914年8月23日中午时分,日本政府对德国宣战,青岛保卫战打响。奥匈帝国作为德国的盟友,派“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支援德军陆上炮台的火力,将舰上4门150毫米舰炮和2门70毫米副炮及部分50毫米速射炮拆下,分别安装于德军中央堡垒后侧的仲家洼西侧高地(位于今海信立交桥北)及大鲍岛山(今观象山),部分官兵也随之登岸加入地炮作战。
该舰依然利用所剩的火炮对抗日军,在战争期间始终活跃在胶州湾水域,与德军炮舰一道不断北上配合德军陆上炮台向日军阵地发炮轰击,迟滞日军推进 。
1914年11月1日,最后一枚炮弹从奥地利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上发射了出去。为了防止军备资敌,为了阻塞航道,1914年11月2日凌晨3时,巡洋舰的海底阀门被缓缓打开,这艘庞然大物自沉于青岛港口的主航道水域 (位于于团岛和黄岛之间的主航道水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