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雌激素性垂体瘤动物模型【疾病动物模型】

2022-04-22 15:17 作者:吉田bio  | 我要投稿

雌激素性垂体瘤动物模型【疾病动物模型】

【造模机制】雌激素可以诱发垂体瘤,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的原因有:雌激索域弱或消除了下丘脑结节漏斗束多巴胺能神经元对泌乳素(PRL)分泌的抑制作用雌激素直接作用于腺垂体腺组织的雌激素受体;雌激素通过调控雄激素应答基因(PTTG),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在泌乳素腺瘤发生的早期分子机制中起作用。

【造模方法】

1.动物和菌液选用 Wistar 大鼠,体重(90士10)g。己烯雌酚(DES,Sigma 公司)。

2.模型制备 按 5mg/kg 的剂量于大鼠腹腔内每周 2 次注射已烯雌酚,连续给药时间12 周。分别于用药后 2 周、4 周、8 周和12 周处死动物,采眼眶动静脉血制备血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泌乳素水平。

3.观察指标 显微镜下取出垂体,垂体位于视交叉后下方的蝶鞍内,表面有脑膜覆盖。两侧为三叉神经:称取垂体重量,观察垂体有无出血,坏死,剔除神经垂体(位于垂体中央,有包膜,易与腺垂体分离);将腺垂体用 4%多聚甲醛固定,制备大鼠垂体组织常规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

【模型特点】

1.雌性大鼠自第 2 周、雄性大鼠自第 4 周开始垂体重量逐渐增加,直至实验结束,最终垂体重量可达正常大鼠的 4~8 倍。

2.雌性大鼠血清泌乳素自第 2 周开始持续显著升高,至第 8 周达到高峰;雄性大鼠血清泌乳素自第 4 周开始持续显著升高,直至实验结束。

3.第 2 周至第 4 周,垂体标本肉眼可见体积增大,颜色呈灰白色,与正常垂体颜色基本相同;光镜下垂体组织腺体排列结构尚存,细胞体积增大,数目增多,胞核大小基本一致,核质染色不均匀,无核异型性,呈增生性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泌乳素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胞浆内泌乳素含量增多。雌性 8 周至 12 周和雄性 12 周大鼠垂体体积增大更明显,呈暗红色,组织较软,易碎,切面可见出血;光镜下垂体组织的正常血窦间隙消失,腺体排列结构破坏,细胞数目增多更明显,细胞呈圆形或多角形,细胞间可见新生血管;胞浆带增宽,核大小不一,深染,有核异型性,呈肿瘤性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泌乳素阳性细胞充满视野,着色较深。

【应用范围】本模型建立的垂体瘤在内分泌和免疫组织化学上和人类泌乳素瘤相似,适用于人类泌乳素瘤的发生机制、治疗和预防措施的研究。

【注意事项】

1. DES必须连续给药(如 12 周),因 DES 造模具有雌激素依赖性,随着雌激素的持续应用,垂体由增生性改变到肿瘤性改变,如停用则瘤体逐渐缩小以至完全消失。

2.不同性别 Wistar 大鼠均可诱发出垂体瘤,但雌鼠需要时间较短,这可能与雌激素受体的表达高低有关。

3.诱发瘤的发生率具有种属差异性。某些种系诱发率很高,如 F344 大鼠的诱发率为100%,而另一些却很低,如 Holtzman 大鼠的诱发率为 2%~6%。

【模型评估】雌激素诱发性垂体瘤动物模型制作简单,可致腺垂体泌乳素细胞增生,泌乳素大量分泌,以及泌乳素腺瘤形成,与人类泌乳素瘤相似,在垂体瘤的基础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在发生发展中存在雌激素依赖性是本模型的不足之处。

目前,建立垂体瘤动物模型的方法很多,如自发性垂体瘤动物模型、雌激素诱发性垂体瘤动物模型、可移植性垂体瘤动物模型和转基因垂体瘤动物模型。但各种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其不足之处,且很多局限于垂体泌乳素瘤,真正能完全模拟人类垂体瘤的动物模型还未建立。自发性垂体瘤动物模型因其耗时长、花费较大、垂体瘤体积小、不易观察等原因,应用受到限制;但动物自发性垂体瘤在形态学、组织学、内分泌以及药物敏感性方面均与人类泌乳素瘤相似,且具有可移植性,这种自发性可移植性垂体瘤动物模型在垂体瘤(主要是泌乳素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上有很大的价值。可移植性垂体瘤动物模型因其可采用的瘤株种类多,移植途径可变(皮下移植,肾囊内移植和颅内移植),可控程度高,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其表现与人类垂体瘤差异较大,适于治疗药物筛选方面的研究;而转基因垂体瘤动物模型的相继建立为多种类型垂体瘤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文章转载于北京吉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可承接各种动物实验


雌激素性垂体瘤动物模型【疾病动物模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