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师范大学师到华东师范大学:插班生是献给青春的一份厚礼
张贻桐
距离插班生考试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回望过去一年起起伏伏的考插经历,我想说,插班生是献给青春的一份厚礼。
我是19年上师大考华师大的CBSer,女生,在这里,我想写点东西,用我的经验教训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启发。
和很多人一样,我是带着不甘心考到上师大的。放弃了一些211选择上师大,也主要是为了通过插班生来实现“第二次高考”“逆天改命”的愿望。
所以,我从去年暑假就开始早早准备了。
一开始,我是以复旦为目标进行备考的。八月初,我就来到上海开始英语的学习,同时对文综也有了一定的准备和了解。
对于全国卷考生来说,英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需要耗费比包邮区考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因此,我决定在第一学期专攻英语,第二学期解决文史哲。
一开始有着新鲜感,我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预习。学习难度很高,我自认为高中英语基础不算差,高考全国一卷,我考出了144分的高分——尽管这样,对于考插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因此,我的英语学习就相当吃力。所以,英语的学习是需要有老师进行引领和指导的,绝不是自己背背四六级单词就能解决问题的。
九月份的军训和大学的适应期,我逼着自己在课余时间积极备考。每天包括周末都要早起,去图书馆开始一整天的学习。我花两周时间啃掉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并且做了非常认真细致的笔记。这对我课内的学习也非常有帮助,两个学期的古代文学期末考试,我分别得了95分和97分的高分,当然,这是后话了——在这里我想说,不管结果如何,考插都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在你的专业课以及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都会从中获益。
接下来的半年,我的状态就在起起伏伏中度过。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位可以督促我学习的、比我年长十岁有余的朋友,能在我状态不佳时及时止损。
显然,这样自制力不够强的状态是不利于备考的。我逼着自己每周都去图书馆,强迫自己背单词、做题,在晚上困得不行的时候坐在床上再背几条名词解释……但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边的“插友”们,能坚持下来的真的是少数,只有那些心态平和且执着的少数人,才能笑到最后吧。
插班生要求考生在一年内学完大二的文史哲三科的内容,如果没有老师引导、辅助,是不可能完成的。要在大量的资料里挑出重点对于学生来说太困难了,也很容易消磨信心,打退堂鼓。
我想,我的基础是不错的。尤其是文史哲,我是文综成绩很好的文科生,一开始,在上课时老师所讲的内容我常常都能积极地互动。但最后,我出于对复旦的敬怕,选择了华东师大的社会工作专业。我利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啃完了厚厚一本《社会研究方法》,并且又做了大量的英语题目。
说实话,当时去参加考试,以及考完试后,还是对自己挺有信心的。英语虽然难,但也在正常范围之内。而阅读与写作是真的非常简单,我自认为答得很不错,能考到80+,但最终英语和语文都只得了六十多分。我去申请复查成绩,但也没什么结果。
成绩出来的那个下午我正在上英语课,我颤抖着手点开成绩查询页面,然后如坠冰窟。在考完试的那段时间,我一直怀着一种“马上就可以去华师大看漂亮小姐姐”的期盼度过的。看到成绩后我再也没有心情上课,跑到学校没人的地方大哭了一场,一年来的艰难坎坷就这样化为了泡影,这种滋味真的足够难过,让人非常痛苦。
虽然考插失败,但是通过考插的学习,拿了不错的基点,拿到了学校的奖励,以及奖学金,虽然这些都是副产品,但做也是我考插路上的快乐,同时也给了自己肯定,比起那些来了大学,放弃学业挂科的人,我依然佩服自己的选择。
考插真的是一件非常考验心态的长跑比赛。只有那些心志非常坚定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一点不假。
我想,如果能有小班化的教学,或者是有老师更细致地引领、更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学习安排,这场长跑比赛会容易得多吧。
虽然失败了,但我也确实在其中收获了许多,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这一年真的是人生的非常独特的体验,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把握住这次机会,拥有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