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短的文字分享力量训练原理这本书,帮助你快速摆脱小白了解健身!(一)
这本书能帮你,深入理解训练,根据自身调整训练计划,构建自身训练目标的计划
第1章 重要术语
了解重要术语,方便扫除以后的疑惑 对了解的术语可以快速阅读 强度:指训练时需要对抗的阻力的大小与次数 相对强度:一组训练中,向心阶段接近力竭的程度 容量:一次推举、一组动作、每次或每周训练的总机械功。简化容量计算公式为:容量≈组数×次数×重量 频率:一段时间内的训练次数,通常指一周练几次 动作选择:每次训练计划选择的动作 训练单元:单次训练内所有动作的总和。训练单元通常包括热身,正式训练和收尾,可能还会有冷身 轻训单元:设计成没有超负荷(第4章会讲解超负荷)的训练。轻训目的是促进恢复,同时缓解技术退步,肌肉损失和力量降低 休息日:没有训练的日子 小循环:重复一个训练单元中所有动作类型的时间单位。通常指一周
连续几周都采取表中类似的训练,只改变负重、组数和次数,那么这就是一个小循环 累进期:一系列小循环组成,训练难度逐渐增加 减载期:一系列轻训组成的小循环,目的是减轻疲劳 中循环:一系列小循环组成一个中循环,目的是实现特定的训练适应。一般由累进期和减载期两个阶段组成,累进期通常为3~5周,减载期通常为1周。中循环通常一个月 进减比:指中循环内,累进期与减载期所用时间的比例。通常为3:1,4:1(常用于增肌期)和3:2(常用于冲刺期和缓冲期) 训练模块:通常为1~3个中循环,其中中循环训练目的相同 大循环:由一系列训练模块按特定顺序组成,目的是提高运动表现。通常安排在比赛前,用于提高比赛成绩。一般由增肌模块、增力模块、冲刺模块、比赛日组成。大循环后一般会主动休息,再进入下一个循环 增重:饮食与训练相互配合提高训练者的肌肉量,在此阶段一般会进行高容量训练和热量盈余(热量盈余指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通常1~3月 维持:通过调整饮食来保持体重不变。此时可进行任意阶段的训练,通常进行力量期和冲刺期的训练。至少维持一个月,没有调整肌肉量和体重的需求,可以一直维持下去 减重:饮食和训练相互配合,降低训练者的脂肪量的同时尽可能保持肌肉量,通常会进行高容量训练,需要有热量赤字(热量赤字指释放的热量大于摄入的热量)通常1~3月 力量:生成力的能力 专项力量:特定动作中的极限力量 增肌模块:提高肌肉量(增肌期)或预防肌肉损失的训练(减脂期),需进行高容量训练强度不能低于60%1rm(1rm指完成一次特定动作所能负荷的最大重量)每组6~10次 基础力量模块:提高力量输出能力,训练强度不低于75%1rm,组数和次数均为3~6次 冲刺模块:使训练者在比赛中发挥最大专项力量,会进行约90%1rm强度的累进期训练,然后进入较长时间的减载期,有利于减轻疲劳,保持力量,强化竞技状态 主动休息:降低疲劳,为下一次大循环做准备。由一系列减载期组成 稳态:系统内部环境不受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保持稳定的状态。生命具有维持稳态的能力,只有打破训练者的身体稳态才能达到新的训练适应 周期:按照特定逻辑安排的训练变量组合。让训练者适应训练,降低受伤概率和提高特定时间的竞技状态 活动度:特定动作中肌肉、单个或多个关节协作的活动范围 技术:以适合的顺序和动作形式来移动重量的能力(没有相同的技术,但有共同性与相似点),提高训练效率,降低风险 机动性:综合运用技术、力量和活动的能力 技术不足,无法安全高效的完成动作 活动度不足,无法在特定行程内完成技术 力量不足,无法在特定行程内维持技术
第2章 训练原理简介
以下训练原理按重要性由上到下排列 1专项性 子原理一:训练模式的兼容性 子原理二:定向适应 2超负荷 3疲劳管理 4刺激—恢复—适应 5变式 6 阶段增益 7个体差异
第3章 原理1:专项性
专项性原理是力量训练里最重要的原理 力量举领域的专项性定义是指能够提高力量举成绩的训练 肌肉体积这个大分支可以分成不同的小分支,比如力量举分支和健美分支,但它们仍然具有力量举或健美共有的专项性。但是耐力却是另一个分支 耐力和健美、力量举训练并不在同一个分支上,如果你耐力训练越多,你就离力量举和健美越远
从图可以看出,力量举和健美训练者都可以从增肌训练中受益。专项性是一个范围的概念,有各种各样的分支训练,有些对力量举的专项性很低,只能对成绩起一点点作用或没用。比如每周做好几次柔韧性训练不会影响力量举训练,但也没太大好处。有些训练甚至会起反作用,比如耐力训练。 可以按专项性原理来设一个系统 1能根据专项特点针对性的提高力量举的训练(大重量三项训练) 2大体上能提高力量举的训练(增肌与增力训练) 3与提高力量举沾边的训练(活动度训练) 4无关甚至损害力量举成绩的训练(耐力训练)
子原理一:训练模式的兼容性
有的训练模式能够相互兼容。某种模式的训练可以帮助训练者达到多种训练目标。比如通过举重训练可以让他在游泳时更有力。不兼容的训练也会损害特定的运动表现,比如让马拉松运动员增肌太多就会降低他们的力量与体重比,导致跑得更慢 力量训练与其他训练之间兼容性由高到低如下 1基础力量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 2力量训练与增肌训练 3 力量训练与爆发力训练 4力量训练与活动度训练 5力量训练与耐力训练
力量训练与耐力训练
为提高耐力而进行的刻苦训练会干扰许多与力量之相关的生理系统
肌肉流失:
耐力训练会分解肌肉组织,如果长期进行高强度的耐力训练会极大增加肌肉流失的风险。肌肉量下降会导致产生力量的收缩性组织减少,续而影响训练者的力量输出
疲劳:
所有训练都会累积疲劳。只累积疲劳却无法提高运动表现的训练是有害的,疲劳会影响训练者的恢复和之后的运动状态。耐力训练通常是高容量训练,累积的疲劳会非常多
肌纤维类型改变:
人体骨骼肌纤维包含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快肌纤维出力速度更快,每个单位横截面积的力量更大。一般人快肌纤维含量更高,在大重量训练下增长速度更快。所以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提高快肌纤维的含量从而提高力量举成绩 慢肌纤维在收到神经信号后,收缩速度更慢,单位横截面积力量更小,一般人慢肌纤维含量也很低,肌肥大(肌肉增长)潜力也很小 相比其他训练,耐力训练时肌纤的快、慢肌比例改变能力是最强的。耐力训练不会改变肌纤维的类型,但介于两种肌纤维类型之间的中间纤维(有些会同时具有两种肌纤维的特性)会表现的更像慢肌纤维,耐力训练会降低人体内会肌纤维的储量,从而影响力量举的表现
神经系统改变:
运动单位指运动神经与其所支配的肌肉细胞的合称。肌纤维性质的改变会使运动单位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运动神经也会为了肌纤维性质改变而作出调整和优化。耐力训练不仅会影响局部运动神经,其范围还会延伸到脊柱,甚至是大脑。这种改变让人更加擅长低强度持续的活动,更加不擅长高强度爆发力的活动
因为会导致疲劳积累、肌肉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改变,耐力训练对力量局来说基本是百害而无一利
力量训练与活动度训练
活动度是指单个或多个关节的活动范围
肌肉活动度
:肌腹长度、肌肉在安全范围内的延展性。肌肉活动度受到肌肉组织以及神经系统的限制
结缔组织活动度
:筋膜和连接肌腹、肌腱、韧带的结缔组织在安全范围内的延展性
关节活动度
: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或转动角度。关节组织的位置和形状(如股骨头形状,膝盖半月板的厚度)在某种情况下决定了关节的活动度
邻近组织的影响
:肢体会接触到身体相邻的部位从而限制其活动度 力量举中需要的活动度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训练 1.进行力量举常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比如深蹲卧推硬拉等 2.进行力量举超常规关节活动度训练,比如高杠早安式,水牛杆深蹲,超程硬拉等 3.进行专门增加活动度的拉伸训练 前两种方法对力量举训练没有负面影响,经常性高强度的拉伸训练会累积平衡,干扰力量适应。如果活动度较差,使你无法完全发挥实力或产生安全隐患,可以专门增加活动度拉伸训练。但如果你的活动度超过力量举常规动作形成所需要的程度,反而可能干扰你的最佳适应程度 超出需求的活动度会导致两个问题 1.极端的活动度会影响关节安全。超灵活以及欠缺灵活度的关节受伤概率更高。极端的活动度会降低动作底部时的组织紧张程度(比如深蹲底部的反弹)从而影响伸展-收缩循环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训练者的力量表现 2.活动度训练会暂时降低力量和爆发力的输出(短期影响大概几分钟到几小时)活动度训练后进行力量举训练,训练一定会大受影响。建议完成力量训练后再进行活动度训练或相隔时间长一些
因此总结出以下几种活动度训练方案
1.保质保量的完成规范的力量举训练动作
2.定期进行超常规关节活动的训练,尤其是当你感觉活动度有问题时
3.如果前两者不够,就安排一些活动度拉伸训练
4.保证必需的基础活动度就行,力量不会因活动度而额外增加
力量训练与爆发力训练
力量指的是输出力的能力。爆发力指的是短时间做出最大功的能力。 爆发力训练比上面两种兼容性更好,但爆发力训练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将时间和精力放在更有利于力量举训练的事情上,比如安排更多力量训练、恢复时间和增肌训练等。爆发力对力量举的帮助也不大,在大重量力量举训练中,动作完成速度是很慢的,爆发力对其基本没有影响,力量输出才是决定性因素。爆发力专项训练重量通常在30%1rm左右,这在力量举中使用的重量要低的多,所以对力量举专项性很低 爆发力输出受疲劳影响非常大,相对低容量的训练更容易输出爆发力。即使轻微增加容量也会导致肌纤维的类型向慢机转化,同时还会造成神经疲劳,从而降低爆发力输出。而力量训练要中等容量,增肌训练需要高容量。因此爆发利益,采取的训练容量对提升力量效果并不好,长期进行爆发力还会影响增肌
力量训练与爆发力训练会互相影响
力量训练与增肌训练
增加肌肉量可以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从而直接增强力量输出,但是增肌训练依然会影响(微小的程度)力量举成绩 增肌效果好的训练容量会很高,这会导致惊人的疲劳积累,让肌纤维类型转变,干扰神经系统功能,最终让训练者疲于应对超负荷训练从而影响力量的成绩。增肌训练对力量举帮助很大,但效果有一定延迟性。增肌训练结束后,训练者通常会降低容量在低疲劳的情况下进行力量训练,此时增肌训练的优点才会显现。 过度训练与力量举专项无关的肌肉会干扰力量举训练。二头肌、内侧三角肌和小腿对力量举很有帮助,但过度训练会积累大量疲劳,反而得不偿失。过度训练与力量举无关的肌肉,不会助于力量举,而会积累疲劳,浪费训练和恢复时间 力量举训练者可以力型兼备,保持主要肌群的平衡预防损伤。但在增力和冲刺阶段进行增肌训练,会影响最终成绩。如果训练周期较长,在增力和冲刺阶段进行增肌训练的坏处就没有那么大,但依旧会影响你的最佳表现
基础力量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
基础力量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是目前来说干扰最小的两种训练模式。基础力量指的是使用身体肌肉组织来发力的基础能力,而专项力量指的是单次特定动作输出力量的能力 最好说明两者区别的例子就是超大重量哑铃卧推与竞赛卧推 通常这里会涉及一些技术问题。好的技术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而不当的技术会严重阻碍训练者的运动表现。所以基础力量水平很高,但技术很差的也无法在专项动作中发挥出良好的专项力量 训练者在低容量、低疲劳的状态下,才能输出自己最大的专项力量,而力量训练最好采用中等容量 下期专栏会分享
专项性 子原理二:定向适应
第一次做专栏,如果觉得有用,麻烦点个赞 想看后面内容可以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