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养生“6大禁忌”不要碰!科学养生消暑指南分享!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中国已经进入三伏天了!所谓的三伏(天)就是一年夏天当中最闷热 潮湿的一段时间,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1日到8月19日,时间长达40天!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感觉到暑气相逼、闷热难耐?然而很多朋友可能还不知道,我们刚刚过去的6月份,就已经被世界气象组织发文称之为“最热6月”:而7月3日起4天内,“全球最热一天”已经连续每天都在破记录。

显而易见,今年夏天会是一个酷热难耐的漫长的季节。所以,今天原祖山分享一下三伏养生的注意事项,希望大家都能精神饱满、身体健康地度过这个热气的夏天!

三伏天养生注意事项
1、避免中暑、热辐射病
头伏首天,中国气象已经发布头伏中暑指数的地图了。在“容易中暑”地区的朋友一定要做好防晒、防中暑的措施。
建议出门打伞,穿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以减少吸热,方便排汗及散热。不可长时间在户外逗留或工作,多喝水或温茶,预防中暑或热辐射病。
若出现头晕、头痛、恶心、气促、神志不清等症状应立刻休息,适当补充水分或淡盐水,如有必要请尽快就医。

2、忌长期吹空调
夏天一热,很多朋友喜欢对着空调吹,觉得非常解暑消热,但是这种行为容易导致颈椎肌肉酸痛罢工,更是导致自身患上“空调病”的元凶。
空调病,即“因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身体出现发热、畏冷不适、疲乏无力、身体紧缩感、麻木感、头晕、头痛、皮肤发干发紧、皮肤过敏等症状的统称”,多发于老人小孩与体质虚弱的人群。三伏天养生避暑,一定要注意合理使用空调,不吹空调时要多开窗通风,避免长时间对着空调风口吹等事项。

3、忌只吃果蔬
三伏天天气闷热,不少人会天天只吃素,觉得这种方法很健康养生且减肥,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健康,每天只注重吃蔬菜水果,是难以满足人体碳水化合物、矿物质、蛋白质等多种基本营养需求。
夏季气温高,人体代谢速度加快,蛋白质消耗量大增。如不及时补充蛋白质,将对人体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不利影响,你可能陷入越吃越没有胃口,越吃越乏力、越吃肠胃越不舒服、越吃免疫力越低的“怪境”。

4、忌过度锻炼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让很多人以为三九天和三伏天都适宜锻炼身体,其实这句谚语真正的意思应该是:形容人勤奋刻苦,长年坚持锻炼身体(或磨练技艺),日日风雨无阻。
炎热的三伏天,绝不是什么锻炼身体的最好时机,切忌锻炼过度、用力过猛,出汗过多更容易导致血液粘稠,容易引起心脏病和脑梗。

5、忌盲目晒背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网上掀起一股“晒背风”,部分网友认为这是“不要钱的‘天灸’”,可以祛寒湿、养阳、排毒减肥等。
根据中医专家描述,晒背需要选择早晨或下午晒,以太阳晒到后背微微发热发暖为宜。三伏天晒背,容易晒伤后背,还可能导致出现日光性皮炎。
这种养生保健法,很可能还不如拔个火罐、做个桑拿来得见效快、效果明显。

6、忌伏天洗冷水
在闷热的夏天洗冷水确实很舒服,让身体非常凉快。但是极端冷热交替的刺激,会导致身体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精神紧张等,严重还可能让人进医院。
三伏天洗澡水温通常以35”C-40C为宜,且时间不宜过久。

三伏天饮食养生建议
1、养气宜饮:西洋参茶
西洋参也称为花旗参能补气养阴、清热生津。适合出汗过多,易感疲惫心慌的人群补气,但气虚夹寒证的人群不适合饮用。用法:西洋参切成薄片,用温水浸泡数片半小时即可饮用。

2、养脾宜饮:陈皮茶
陈皮茶具有理气开胃、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暑天肚子胀气、消化不好,或者吃饭没胃口时饮用。用法:取陈皮10克、冰糖适量,用开水浸泡后代茶饮。

3、祛湿宜饮:西瓜翠衣汤
西瓜皮也叫西瓜翠衣,是西瓜的外层果皮。其味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渴、利湿通淋的作用。用法:切净后可加水煎煮半小时,加入适量冰糖后饮用。
4、解暑宜饮:豆蔻
豆蔻性温,有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法:将豆蔻和冰糖一起熬汁,煮好的豆蔻水清香甘甜,是一款清凉解暑又不损伤脾胃的饮品。

4、清火宜饮:莲子心茶
莲子心,就是莲子中间的绿芯,能清热去心火,改善心烦、失眠、口疮。
用法:莲子心20个,再加些许绿茶,用开水冲泡后饮用。莲子心性寒,脾胃虚寒者不适合服用。

5、安眠宜吃:酸枣仁粥
酸枣仁粥适合夏天睡眠浅、睡不踏实,甚至出现心烦心悸的人群。
做法:将酸枣仁干置炒锅,用文火炒至外皮鼓起并呈浅暗的青褐或微黄色,取出置凉,碎后与生地慢煎,去残渣,取汁过滤待用。淘净粳米,再加清水适量,煮至粥稠时,加入药汁,水沸后3分钟~5分钟即可食用。温热服用为宜。

6、日常必备:高山有机绿茶
夏日宜饮绿茶,绿茶中又以高山有机绿茶为上品,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提神醒脑、清心除烦、降火明目、利尿解乏等作用。
用法:750毫升的85度开水,投入5克茶叶,浸泡2~3分钟即可饮用(不可闷泡),如果是100度沸水冲泡,建议在15秒内出汤,避免茶叶短时间内浸出太多内含物,让鲜爽回甘的滋味转为厚重的苦涩感。

今日话题:进入三伏天,你是怎么避暑养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