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博藏珍 | 埙:特征




“埙”,乃形声字,从土,员声。;
从土,意即与土或陶土有关;
而“员”则是“圆”的本字。
所谓“员”“土”为“埙”,指的就是圆形的陶土制品。

按照周代的“八音”分类法,埙属土类乐器。实际上,埙最初多用石头和骨头制作而成,后来才发展为陶制。埙的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其形状包括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梨形等多种样式。它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陶、石、玉、木、象牙等,其中以陶最为常见。
在形制方面,埙的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原始时期的埙形态多样,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掘的椭圆形陶埙,仅有吹孔,无音孔。埙在商代有了较大发展,以陶制居多,形体多为平底卵形。战国时期,陶埙以平底卵形为主,兼有其他形状。秦汉以后,埙主要应用于宫廷音乐的祭祀活动。在宫廷音乐当中,埙分为颂埙和雅埙两种类型,其中颂埙较小,模样似鸡蛋,音响略高;雅埙形体稍大,音响浑厚低沉,常配合篪进行演奏。从最初的一个音孔,到之后的三个、五个乃至八九个音孔,埙这件古老的乐器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变化、发展。

根据《岭南古代音乐研究》一书,陶埙应是岭南地区目前所发现的最为古老的乐器,而这指的就是梅县鱼埙。梅县鱼埙,1983年采集于禽江坳峰,现藏于梅县博物馆(全称“梅州市梅县区博物馆”),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器物。该鱼埙乃陶制,鱼头为吹口,通体饰复线菱形且为阴刻,腰部圆鼓,握感丰满结实。可惜受损严重,吹口一面缺裂,按音孔面约一半残缺,难以试奏发音。这件梅县鱼埙,是我国出土的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同时亦是岭南文明的象征。
参考资料:
[1]李土生:《土生说字 第1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04-305页。
[2]应有勤、孙克仁编著:《中国乐器大词典》,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434页。
[3]王秀萍:《中国民族乐器简编》,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年,第103-104页。
[4]孔义龙、曾美英:《岭南古代音乐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9-20页。
[5]王子初总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 2 广东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6]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出品: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承办:音博文化传播项目团队
负责人:郑敏执
行负责人:王晓青/李灵漫
总监制:郑敏/王晓青
内容总监:郑敏/李灵漫
视觉总监:王晓青/麦晓琳
视觉设计:李嘉/戚文怡
项目秘书:陈颖君/黄凤仪/黄嘉嘉
文献翻译:朱正一执行:音博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撰文丨音乐学系2021级唐海雯,传播助理丨艺管系2021级刘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