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苏联,伟大的神(致不是说好别走114514,苏联的忠诚“粉丝”)

2022-07-14 20:34 作者:抹不掉的商  | 我要投稿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17年11月7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十一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消失。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仿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

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从而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T-34:T-34坦克(英文:T-34 Medium Tank ,俄文:T-34 ТАНК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苏联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设计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领导设计的中型坦克。

T-34坦克战斗全重32吨,发动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76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80千米,装备一门76.2毫米坦克炮,是一型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都很突出的坦克 。

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苏联一共生产了T-34系列坦克84070辆,其型号主要为两种:安装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装ZIS-5/85毫米防空炮的T-34/85坦克。T-34坦克带有倾斜装甲的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

2021年5月9日,俄罗斯红场阅兵,在接受检阅的地面装备方队中,打头阵的依然是被誉为"传奇坦克"的T-34坦克 。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12月26日,代表们象征性举了手,苏联最高苏维埃自行解散,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从现实和法律上正式结束其存在。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СССР)简称苏联(USSR),是一个由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国家,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5日解体。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占有东欧的大部分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蒙古、朝鲜、中国等国接壤。苏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与美国并列的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中文名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等

人口数量286,730,817(1991年估计)人口密度12.8人/平方公里(1991年)所属洲欧洲

主要民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等

人均GDP 2613美元(1991年)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

亚洲北部及中部。东西最远距离达10000多公里,南北约5,000公里。面积2,240.2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它濒临黑海、波罗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隔海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日本相望。陆上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和朝鲜相邻,其中同中国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等省区有7300多公里的边界线。苏联全境中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山地和高原分别占20%。叶尼塞河以西主要是俄罗斯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和图兰平原,以东主要是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80%地区属温带,16%属寒带,4%属亚热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长、严寒、干燥,夏季短促、温暖,春、秋季短,气温年较差较大。苏联地处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全国有58%的国土位于寒带,有20%的国土处于北温带,只有南部将近五分之一的国土位于中温带和暖温带,另有2%的国土属亚热带。气温从北向南逐渐增高,绝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和欧洲部分北极圈以内地区,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夏天。苏联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摩尔多瓦(旧称摩尔达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5个加盟共和国,巴什基尔、布里亚特等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10个自治区和129个边疆区或州。1936年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为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3个加盟共和国。1940-1956年,还存在过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这个时期的加盟共和国总数是16个。

列宁时期

列宁1917年3月,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出现了由市民阶级组织的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苏维埃(俄语意为“代表会议”)并存的局面。最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于1917年11月7日从临时政府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2]1922年12月30日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斯大林在会上作关于成立苏联的报告。列宁因病未出席大会,被推为大会的名誉主席。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南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4个加盟共和国。大会通过的联盟条约规定,联盟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联盟人民委员会为执行机关。条约还特别规定,每个加盟共和国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苏联进入斯大林时期。 

斯大林时期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并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这就是“斯大林模式”。但斯大林错误地发动了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1932年至1933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250万到480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乌克兰独立后,许多政治家和学者认为1932年-1933年大饥荒是苏联对乌克兰族的种族清洗和种族灭绝。 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并姑息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使得苏联觉得西方国家企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

苏联在多次提出和英法结盟建立欧洲共同防御体系而不果,英法却相继同德国发表了带有互不侵犯性质的《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与此相反,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却多次向苏联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此后,在1939年,苏联采取“祸水西推”的策略和德国结盟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二战爆发后,按照该条约划分的势力范围,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与德国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此举使得苏联在二战初期颇不得人心,同时也加速了其周边国家向法西斯轴心的靠拢。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苏军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在开始的头一周苏军就损失了九百架飞机、几千门火炮、一千多辆坦克与几十个正规师。之后,苏德战场成为欧洲大陆的主战场。

1941年9月30日,德国向苏联首都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妄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城郊开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击溃德军50多个师,击毙击伤德军80多万人,将敌军击退150公里至400公里,解除了对莫斯科的威胁,夺回了60多座城市。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彻底破产。[3]

1943年初,苏军经过顽强抵抗,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后,苏军才在战场上掌握了主动。

1944年10月,苏联强行吞并中国外蒙古西北部的唐努乌梁海地区。

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杀,纳粹投降,欧洲战事结束。(参考条目:苏德战争)为赢得卫国战争胜利,苏联人民付出了2700多万人(是战前人口的14%)牺牲的代价。[3]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关东军被击毙八万三千人,被俘五十九万四千人。

1945年,苏联与中华民国代表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次年,外蒙古独立。

1960年左右由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无脑和中国闹翻了然后想要占领式等入侵全中国(网络上的和家里老人告诉我的)后来就有了挖防空洞防核防化防生(核弹 化学武器 生物武器)

战后,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以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令苏联倍感威胁,也相应成立华沙公约组织。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赫鲁晓夫

斯大林逝世后,他主谋清除了贝利亚集团。1953年9月3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58年兼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他主持召开苏共20大,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组织了对过去某些案件的复查和平反工作。1961年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鼓吹“全民国家”、“全民党”,提出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在经济方面,他推行物质刺激原则,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义务交售制,改组机器拖拉机站,开垦荒地等。在对外关系上,赫鲁晓夫提出两个社会经济体系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原则。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苏联强大的军队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参考条目:加加林、东方1号)

勃列日涅夫

期。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中不适当的部分进行了更改,否定了赫鲁晓夫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行“主权有限论”,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还派兵进驻蒙古,甚至在珍宝岛与中国军队激战。他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过度批判,但是他的思想与政策过度僵化,导致矫枉过正,反而使苏联国家与社会丧失了改革与进步的活力。勃列日列夫统治中期,即1975年,苏联国力达到巅峰,国民生产总值由美国的23%上升至53%,核力量也由美国的六分之一上升至超过美国,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但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民经济因为苏联式福利政策和军费开支巨大而滑坡,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国库空虚,国力下降。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带关系,党内腐败愈演愈烈,高级干部成了特权阶层。 

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

 1982年11月10日,长期统治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去世,由原克格勃(KGB)主席安德罗波夫继任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安德罗波夫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在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但健康原因未允许他完成这一任务。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因慢性肾病逝世,终年69岁。安德罗波夫去世后,接替担任苏联领导人的是73岁的契尔年科。当时从契尔年科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威望来看,显然具有过渡性质。他执政仅13个月,虽然未能改善苏联国内外面临的困境,但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在他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首先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机制。指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

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后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及契尔年科皆在上任不到两年便病逝。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进入戈尔巴乔夫时期。

戈尔巴乔夫

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特别是停止了武力干预),他的发言人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纳屈主义”。这个政策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于1989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政治地震”。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受挫,进展缓慢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在国内实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但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所谓“开放性”政策的日益深入,最终导致了苏共党内和苏联社会的思想混乱。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苏联开始走向解体。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下令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在1991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2月21日,前苏联的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11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会晤,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12月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标志着苏联不再存在,苏联分成了15个主权国家。 


苏联红军,伟大的神
约瑟夫~斯大林演讲


苏联,伟大的神(致不是说好别走114514,苏联的忠诚“粉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