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之城:被BIM改变的中国建筑
你好,这里是BIMBOX。
我们的上一本书《BIM大爆炸》已经陪伴大家三年了,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我们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合作的新书终于上线啦。这本书的名字叫《数据之城:被BIM改变的中国建筑》。

书分成七个大部分,从七个不同的视角,给你讲述我们五年来对建筑业、对BIM、对科技和数字化的观察与思考。
01思考关于BIM的是是非非
BIM是不是一个行业?尽管很多人说BIM只是一个工具,但十几年在中国发展下来,有太多人投身到这个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开发和培训中,当有那么一群人基于同一件事情谋生,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行业。这几年,我们看到关于这个行业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有人说它是未来的趋势,有人说它浪费时间,也有不同的人对不同技术方向发生争论。这一章我们就从自己的见闻、阅读和学习中,聊一聊面对这些争论我们自己的思考。

02
视野
那些实践的人如是说
众说纷纭的时代,我们该听哪些人说话?我们认为有两个标准:第一,他是干事的人,聊的也是他做过的真事;第二,他以至少几千字的规模阐述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有逻辑。这一章,我们整理了这两年见过、聊过的那些人,谈谈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做过的事、思考过的事情,比起网上或群里简短的几句概括性意见,我们认为,他们的思考更值得品味。

03
故事
一个时代的亲历者们
时代是由人构建的,人又反过来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BIM走到今天,每一个人都尽了一份力,也亲历了属于自己的悲欢离合。这一章,我们在千千万万的人里,选出了一些我们熟识的人,有打工人,也有创业者,和他们一起回溯人生,不希望歌功颂德,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他们的故事。

04
商业
软件公司和他们的主张
BIM离不开软件,也离不开使用软件的人。在我们的第一本书《BIM大爆炸》,介绍了Autodesk Revit、Bentley、ArchiCAD、Modelo、橄榄山、广联达BIM5D、鲁班BIM系列等软件,以及背后软件开发商的思路。在这本书中,我们又找来了新的软件开发者、新的思路,以及那些使用不同软件的工程师的思想。

05
深水
BIM的信息和编码
读这一章的人,需要一点勇气,因为大概率来说,它可能离很多人的工作比较远。但这些年我们的观察,所有能真正把BIM做大做强的企业,都逃不过数据信息应用这一道关,而要让计算机批量处理数据和信息,编码又是绝对躲不过的。这一章,我们尽量用浅显的语言,说一说BIM信息编码的来龙去脉,也谈谈国内外实际应用中,人们对信息、编码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06
连接
从宏观政策到新技术
在第一本书《BIM大爆炸》里,我们有一个扩展知识的章节,给你讲了VR、AR、MR技术、装配式技术和倾斜摄影技术。这本书我们也专门拿出一个章节,来谈谈那些和建筑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兴起,背后都指向国家的宏观政策:数字中国。这一章我们先谈谈政策的发展走向,再聊几项和建筑业相关的技术,希望能在多个视角帮你打开眼界。

07
总结
几份报告看行业变迁
在这个行业里,BIMBOX比起布道者,更像一个观察者。这本书中,我们讲述了很多人的见解和实践,希望在最后一章,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帮你做一个总结和梳理。本章内容包括两份调研报告,和两场演讲的内容收录。调研报告是从数据的维度来展现一些事实,演讲实录则是从观察的维度来呈现我们的观点。你可以跳出个人经验去看看一群人的想法,也可以和我们一起梳理思考。未来无法100%预测,但看得多了,我们也许能离真相更近一些。

新书的出版,要特别感谢那些曾经和我们对话,并且授权把他们的思考编写到这本书中的人,我们把他们的名字都留在了参编的小伙伴里。
此外,还特别感谢吕振、赵欣、刘思海三位老朋友帮忙写了序言,以及我们的朋友黄锰钢、王初翀、王起航、马继生、何宛余、胡林、罗锋、林标锋(排名不分先后)写下了书的推荐语。

最后,作为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感谢大家这几年对我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条赞誉、每一条批评、每一个点子、每一次讨论,都融入到我们的创作血液中,最终汇集到了这本书的50万字里。

如果你想收下这本2022年的热乎新书,购买链接给你放在这儿啦,扫码就能拿下它了。

有态度,有深度,BIMBOX,咱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