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来访者急于要方法/要到方法也不满意时,咨询师可以做些什么?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有时候可能会感受到,我们和来访者的咨访关系会遇到不少挑战。
比如,来访者自己的情况和目标都还没说清楚,就直接向咨询师要方法,咨询师该如何应对呢?
比如,来访者一直要方法,咨询师也给了方法,
▼▼▼▼▼
但是来访者却不一定会赞同,反而会找到各种理由,觉得咨询师的方法是不行的,不适合他的,
不太愿意按照我们的方法来,或者不愿意完成我们布置的家庭作业(某些流派会涉及到家庭作业的部分),
或者表达说确实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可能会让我们感觉这给来访者目标的实现造成了阻碍,感觉又累又无奈。
比如,我们可能会在咨询中感受到来访者经常性的对抗,在谈及我们需要去做点什么事情的时候,虽然来访者不会直接拒绝或者单说不做,
但是会要求咨询师努力说服才愿意去做,容易让咨询进入停滞、僵持的状态。
这些或多或少地会给咨询师带来一些困扰和情绪,不利于咨询的进行和来访者目标的实现。
同时,来访者在咨访关系里呈现出来的这些部分,往往也会在来访者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呈现,不利于来访者关系的经营和个人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和来访者之间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咨访关系,更加顺畅的沟通,能够帮助来访者实现目标呢?
小编整理了以下几个思路,期望能解答你在咨询中类似的疑惑~
01
从“多给方法”到“明确目标”
咨询师给的方法,来访者不一定用,也不一定同意,用了不一定说有效,那么咨询师其实可以尽量不给方法,而是和来访者明确目标:“你想要什么?”
这其实和目标澄清技术和提问技术相关,具体的内容在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班第三阶《家庭治疗流程与演练》中会详细提及,小编就简单用案例进行说明。
在澄清咨询目标的时候,我们要明确,咨询目标指的是来访者的目标,而不是咨询师的目标。
▼▼▼▼▼
同时,我们需要承接来访者所有的需求和愿望。
也就是说,来访者带着任何心愿和目标到我们这边来,他们的愿望和目标本身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重要之处在于,来访者来我们这里咨询,我们不能大包大揽,打包票说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这些愿望和目标有可能是合理的,有可能是不合理的,有可能是实现不了的,但是我们不会在一开始就完全否定掉来访者的目标。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来访者的目标否定掉了,来访者可能会想“那我还到你这来干什么呢?”
但是,能不能实现目标,如何实现目标,这个是问题。
这需要我们一步步去澄清这个目标,来访者到我们这里来,所有的需求都是要一条一条澄清的,我们慢慢地让目标符合咨询目标的5个特征:
① 心理学范畴的。
(不同于经济投资、教育等范畴)
② 健康的。
(不同于“平衡好外遇与婚姻”这种不健康的目标)
③ 具体和可量化的。
(反面例子:睡眠好一点/上网有节制。正面例子:一夜能睡6个小时/每天上网几次,每次上网多长时间。)
④ 现实的。
(反面例子:我要回到过去。正面例子:想回到过去哪个时候的什么状态,想要回到过去的什么方面,想回到什么程度)
⑤ 有时限性的。
同样,我们也需要探索怎么做才能实现来访者想要的部分。
“你的做法如果和过去一样,恐怕就要不到你想要的目标,那我们现在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把问题提给来访者。

02
目标澄清案例
在目标澄清方面,我们以一个改编模拟的案例为例。
案例主题是:有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
首先,咨询师可以问来访者:“你今天来咨询,是想要谈哪方面的话题呢?/想聊哪方面的事情呢?/想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呢?”
来访者:“我想聊一下人际关系的问题。在学校里面,因为我……,然后同学们就……”
咨询师:“好的,停一下,你刚才说想聊一下人际关系是吧?”(咨询师可以在这里暂停一下,因为如果来访者这样展开下去,可能就把控不住时间了)
来访者:“嗯。”
咨询师:“那你想要通过咨询,实现什么结果呢?”(不仅要聊来访者想谈什么,还要聊来访者想要什么结果)
来访者:“我就想知道怎么能跟同学好好相处,让他们不讨厌我。”
咨询师:“想让同学不讨厌你是吗?一般我们说,‘不’不是目标,如果你把它转变成‘想要’的,不是‘不要’的,你会怎么表达这个部分呢?”
来访者:“我可以在学校开心一点,和有好朋友,跟他们相处起来比较舒服吧。”
咨询师:“你刚才说,是不讨厌你是吧?那么,不讨厌你的反面是什么呢?”
来访者:“喜欢。”
咨询师:“对,实际上你想要同学怎么才能喜欢你是吗?”
来访者:“嗯。”
咨询师:“好的,除了你觉得想聊人际关系,还有其他想聊的吗?”
(我们还得持续问:“还有吗?”来访者到我们这里来,所有的需求都是要一条一条澄清的,
我们要去探索困扰来访者的所有方面,所以我们要问到来访者回应没有为止)
来访者:“学习压力也比较大。”
咨询师:“Ok,还有学习压力,那么学习压力方面,你想要什么结果呢?”

来访者:“想要……我不想说 ⌈不要压力那么大⌋ ,我是想要让自己轻松点。”
(如果咨询师在来访者第一次说明咨询目标时,就纠正了,那么,来访者在第二次表达咨询目标的时候,往往就会尝试自动把“不要”纠正成为“要”。
所以,在这个时候,来访者就从我们这里学到了,如何去看待他想要的东西。
看似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干预,但是对来访者来说,这份影响力已经植入到他心中了。
来访者常常是被“不要”困住,看不到“想要”。所以,如果咨询师能带领来访者看到“想要”,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扰动了)
咨询师:“还有吗?”
来访者:“差不多了。”
咨询师:“好的,我记住了。
我听到你有三个想要解决的目标,因为我们的咨询时间有限,今天你最想先讨论哪一个目标?”
来访者:“那我还是想先说同学的事情。”
咨询师:“好,那你可以具体说说跟同学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你会想要这样的一个目标?”
来访者:“……”
(如果提及创伤经历,咨询师需要通过共情、BASK等技术进行回应和创伤处理)
咨询师:“那么你最想改善的是和谁的关系?”
来访者:“A君吧。”
咨询师:“你对目前这段关系中,比较不满意的部分有哪些?”
来访者:“……”
咨询师:“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才算是达到了你期望的关系状态呢?”
(接下来咨询师可以围绕这个部分,来继续细化咨询目标,并探索如何达成这个目标)
03
来访者自主探索方法的案例
在如何实现来访者目标,引导来访者主动思考,提高配合的积极性方面,我们以一个改编模拟的案例为例。
案例主题是:想要维持关系的女孩。
首先,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目标不要产生抵触,不要随意否定和改变来访者的目标,我们要看如何才能帮助到来访者,这个才是重点。
咨询师:“你想把这个关系留住。好的,那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看看我们怎么做才能留住这个男人?”
很显然,来访者现在的做法是留不住这个男人的,留得住的话,来访者往往也没有必要来找咨询师了。
换句话说,我们就要和来访者探讨,现在你想实现这个目标,是没关系的,你就要改变你的做法,如果和过去一样,你恐怕就难以实现和男友继续往前走的目标。
现在我们就要讨论,怎么做才能和这个男人维持关系?怎么才能实现与这个男人继续往前走的目标?把这个问题提给来访者。
来访者可能会回答,也可能答不上来,甚至反驳,“我要是知道,或者我能做到,那我还来找你干嘛?”
那么咨询师就可以引导来访者思考:至少你要做让伴侣满意的事情,如果你做了很多让他反感的事,其实这等于是在推开他。
我们就要去讨论,现在你做的这些事情,哪个是让他满意的,哪个是让他反感的,再把这些列出来。
我们可以先让来访者列出让伴侣反感的事情,如果来访者不断做反感的事,还想把这个关系留住,那么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会很低,如何是好呢?

首先,我们要把反感的事停掉,做一些让伴侣满意的事。我们就顺其自然地和来访者讨论满意的事。
来访者可能就直接列出了1……2……3……,也可能会产生抗拒和疑惑:我怎么知道他对我做的哪些事情是反感的,对哪些事情是满意的呢?
对于第一个部分,如果来访者一下子列不出来,怎么办呢?
• 一方面,如果伴侣之前有过恋爱和婚姻,我们可以看伴侣是怎么离婚/分手的。
离婚/分手是有原因的,平时伴侣可能有提及他反感前伴侣的哪些部分,这些可能就是来访者要注意的部分。
或者,来访者在和伴侣交往的时候,或许可以问伴侣,你对你的前任哪一部分是反感的呢?
这些部分伴侣说出来了之后,如果想要留住伴侣,那么这些行为就不要做了。
•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去探索,伴侣对前任满意的地方是哪些?伴侣希望从前任那里要到,但是前任没给的部分是什么?
同理,如果来访者之前有过恋爱和婚姻,我们同样也可以问,来访者的前任对来访者的哪些方面是反感的?哪些方面是前任想要,但是却没有要到的?哪些是前任满意的?
我们把探索的内容列下来,梳理清楚,来访者就会更清晰,来访者的伴侣对来访者做的哪些事情是反感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在破坏关系,来访者就不要做。
来访者的伴侣对哪些事情是满意的,这些行为就多给到伴侣,来访者的关系经营思路就可以很明了。
咨询师不需要给来访者方法,也不需要告诉来访者怎么做,这样讨论完以后,来访者自己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接下来就是来访者的事情了。
我们要注意,我们在咨询当中尽量少指导,尽量少给方法。
如果我们能用非指导,不给方法的方式,就能把来访者的问题解决掉,反而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方法。

如果从咨询效果考虑,就像前文中提到的,我们给的方法来访者不一定用,也不一定同意,用了来访者也不一定说有效。
同时,这样可能也会增加来访者的依赖感,不利于激发来访者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所以我们尽量不给指导和方法。
如果从咨询师的耗竭感考虑,一直绞尽脑汁给来访者方法,说服来访者采用方法,天天替来访者解决问题,咨询师自己也会很疲惫,很心累,甚者可能会过度背负来访者的目标。
如果你常常有类似的困扰,也可以点击阅读文章《为什么做咨询总是觉得很累?可能是你模糊了与来访的边界》
当然,有时候即使来访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方法,却不一定能用好这些方法,
这个部分可能就涉及到来访者潜意识、创伤、原生家庭动力等部分,就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慢慢地去探索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