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学德职上:2022年文职专业技能岗-理论知识统考题
2022年军队文职专业技能岗-理论知识练习题

1.我国的兵役包括哪些。
A.现役
B.义务兵
C.志愿兵
D.预备役
E.民兵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兵役法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6条规定,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现役的称军人;预编到现役部队或者编入预备役部队服预备役的,称预备役人员。故本题选AD。因此,选择AD选项。
2.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范畴。关于权利和义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只有法律加以规定或保护的权利,才属于法律权利
B.债权属于绝对权利
C.民主法治社会强调义务本位
D.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履行均有其界限
E.义务有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之分
【答案】ADE
【解析】本题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识。
A项:权利具有关联性,往往与义务相关;只有法律加以规定或保护的权利,才属于法律权利范围,法律权利优先保护。A项当选。
D项:公民行使权利有界限。这个界限就是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根据《宪法》第五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履行义务,就是根据法律、协议或者合同规定,实行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D项当选。
E项:义务以行为方式为标准可分为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以作为的方式履行的义务为积极义务,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义务为消极义务。E项表述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ADE选项。
【拓展】B项:债权是相对权,是特定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对特定人的请求权,债权只是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建立的具有相对性的权利义务关系。B项排除。
C项:一般而言,在等级特权社会(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法律制度往往强调以义务为本位,权利处于次要的地位。而在民主法治社会,法律制度较为重视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此时,权利是第一性的,义务是第二性的,义务设定的目的是保障权利的实现。C项排除。
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抢劫罪加重处罚的情形有。
A.入户抢劫的
B.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C.抢劫金融机构的
D.冒充军警抢劫的
E.持枪抢劫的
【答案】ABCDE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分则知识。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七)持枪抢劫的;(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因此,选择ABCDE选项。
4.根据《民法典》规定,下列关于居住权的说法正确的有。
A.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
B.设立居住权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
C.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
D.居住权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注销登记
E.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
【答案】ABCDE
【解析】本题考查物权知识。
A项:根据《民法典》第三百六十七条第一款,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A项正确。
BE项:根据《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八条,居住权无偿设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设立居住权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BE项正确。
C项:根据《民法典》第三百六十九条,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C项正确。
D项:根据《民法典》第三百七十条,居住权期限届满或者居住权人死亡的,居住权消灭。居住权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注销登记。D项正确。
因此,选择ABCDE选项。
5.下列关于人格权的表述,正确的有。
A.人格权不得放弃、转让或者继承
B.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
C.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D.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体的姓名、名称、肖像、个人信息等,但应征得民事主体的同意
E.人格权可以放弃,但不得转让或者继承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人身权知识。
AE项:根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二条,人格权不得放弃、转让或者继承。A项正确,当选;E项错误,排除。
B项: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条,禁止以任何形式买卖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违反前款规定的买卖行为无效。B项正确,当选。
C项:根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C项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ABC选项。
【拓展】D项:根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九条,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体的姓名、名称、肖像、个人信息等;使用不合理侵害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知,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的,可以合理使用民事主体的姓名、名称、肖像、个人信息等,无须征得民事主体的同意。D项错误,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