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万字杂谈】说说我为什么喜欢《Narcissu》(水仙)上
【gal万字杂谈】说说我为什么喜欢《Narcissu》(水仙)中
【gal万字杂谈】说说我为什么喜欢《Narcissu》(水仙)下
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妨假设一下,自己置身的世界不再是彩色,而是一个满是惨白的房间,衣服是白色的、床是白色的、桌椅是白色的......而唯一能看见外界的彩色世界的,除了同归那毫无生气的电视屏幕,便是那仅能拉开15cm缝隙的窗户.......而更无奈的是,即使面对如此的世界,我们的生命长度再也五十年、六十年,也不是二十年、十年,而只是一年,乃至仅有数个月......面对如此毫无希望的“无聊”世界,面对如此短暂的“剩余”生命,自己又将如何看待与面对这个心有不甘的世界以及所剩无几的时间呢?
实际上这种假设,又或者这种关于“临终生命”题材的作品也并不罕见。最简单的,在动画范畴里,便有《四月是你的谎言》以及《我想吃掉你的胰脏》,在轻小说范围里,有《你在月夜里闪耀光辉》(看的比较少),当然了《胰脏》的原作本身也就是轻小说,在gal的范围了有《生命的备件》,《eden*》,《星空列车与白的旅行》(应该也算吧)。而这些作品的质量,不用我说,接触过的都清楚。而在我看来,这种以遗留之人与将死之人为核心的作品,只要能够把故事讲述得清楚利落,大多数都不会俗套,毕竟这种谈及生死问题的,故事自然基本都比较深刻。
但直到我接触到《水仙》这部作品之后,却让本人对这一类题材的作品,有着更深一层、更为独特的思考与看法。而正因这种思考与看法,早在两个月前,在从头到尾推完了《水仙1》、《水仙2》、《水仙3》这三部系列gal后,我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从某种意义来说,《水仙》的小说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又或者是轻小说,只能说是从原作小说化的周边文学作品,然而,更严格意义上说,《水仙》这部作品甚至就没有小说化这种概念,毕竟原作本身就是视觉小说的存在,与小说的区别不过就是纸上和屏幕上罢了。《水仙》的纸质小说仅仅只是出了一部,篇幅相当于普通轻小说的一卷内容,内容便是把原作《水仙1》的故事完整地重新叙述出来。因此,结合上作者片冈智的后记,这部纸质小说化作品,或许暂时来看,也仅此一本了,续写的可能性并不大。不过本人倒是很希望至少片冈能出第二本小说乃至第三本,能够把原作《水仙2》的故事讲完.....毕竟《水仙》这个IP,个人认为要算上《水仙2》才算是完整。
从架构上去看,小说化作品的剧情排布基本与原作贴合,分篇章的标题也都与原作保持一致。而篇幅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长是因为其一本的长度能与现今普通的轻小说相当,甚至还要更长,倘若要取个对照物来说的话,那么估计《水仙》的长度就和《狼与香辛料》一卷的长度差不多;然而说它短也正如我之前所说,它仅此一卷,仅此一本。不过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毕竟原作的《水仙1》的故事,也就大概2-3个小时就能看完。
与原作一样,小说《水仙》的元素与设定在开篇就已经基本交代完毕。某个天主教会资助医院的7楼,被称为“安宁病房”的地方,那是患上绝症病人度过短暂余生的最后归处,没有一丝喧嚣,自然也没有色彩,处处都是毫无生机的惨白,唯一能够切身看到远方世界的,便只有那个只能拉开15cm的窗户。而作为故事的男主角阿东优,则在成为7楼居民不久,遇上了女主角濑津美。而濑津美则告诉了阿东优仅在7楼患者中流传的三条建议。
「如果你第三次被院方通知可以出院,那你就得做好心理准备了」
「 因为绝不会有第四次……第三次出院再住进来以后,你就再也回不了家了。」
「如果你想逃走,不要选择A车站,而是该往B车站去。」
「你若想结束这一切,那么绝食是最快的方法,也是带给家人负担最小的方法。」
因此,《水仙》的小说基本上和原作《水仙1》完全贴合,讲述的同样还是阿东优偷走了老爸的车,与濑津美一起逃离了医院,去往淡路岛的故事。非要说改动的话,那就是小说中还涉及到了《水仙2》与《水仙3》里的小部分设定与背景,譬如里面谈及了阿东优的父亲以及濑津美的母亲对于两人的出逃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将《水仙3》的分篇《死神的新娘》中的莳绘以及《水仙2》中的优花加入到其中,并且增加了莳绘与优花开车为出逃的阿东优与濑津美送药等情节。在呼应上《水仙2》与《水仙3》中一些细节与后续的补充的同时,自然也完善了《水仙1》中的设定。不过这些补充大部分都是一些暗示性的内容,倘若没有接触过原作的读者,或许还是需要去看看《水仙2》与《水仙3》后才能明白到小说中的不少细节。除此之外,作者片冈自己也对剧情做了一些拓展。譬如增加了两人遇上雪天,中途找到了一家民宅过夜的情节,以及增加了阿东优与濑津美两人之间原作中没有的对话等等。而在本人看来,或许是片冈想要加强对濑津美那傲娇腼腆的性格的塑造,又或者是想要加强两人之间情感的表现......总之给本人的感觉就是,在这些情节里阿东优与濑津美有点像一对小情侣般存在。而在这点上,这确实是触发了本人吃瓜心情的喜悦感,然而更多的,这也是本人对这部小说化作品唯独感到遗憾的地方......
在众多“临终生命”题材的作品,其故事的深刻程度很多时候都是借助男女之间的情感甚至更直白表述出来的爱情来体现的,就像《四谎》、《胰脏》,《生命的备件》那样。然而这样一来,很多时候制作方基本上都会“用力过猛”,使得作品的主题被喧宾夺主,“死亡与生命”的题材很多时候本人认为实际上是失去了其本身的色彩,因为此时此刻,观众/读者更多时候都会因男女之间那悲欢离合中感动得痛哭流涕,“死亡”成为了副题材,乃至是沦为了设定的一部分。当然,本人并不是说将爱情这种男女情感建立在生死离别的题材之上不好,而是很多时候,在作者把这一切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观众往往会因情感上的泪眼朦胧把思考放在了“爱情”而并非“生死”身上。当然了,倘若制作方的主题方向本来就是男女情爱,那.....就当我没说吧。
而对比起这些,《水仙》的原作则并非如此,故事塑造出来的阿东优与濑津美实际上就是一对彼此互不相知的男女。哪怕是两人彼此经历了15天的旅途,直到最后,阿东优对于濑津美的认识仅仅只是 「她的血型是O型,名字叫濑津美,22岁,女性塑料识别手环的颜色是白色,这就是属于她的一切......」。所以,《水仙》中根本就没有像其他同题材作品那些借助男女情感去讲述故事,甚至其对于亲情、友情的内容也并没有太多的强调。仅仅只是从作为人的最根本精神需求出发,去见证着濑津美如何在悲惨的生命尽头像水仙花那般绽放。《水仙》仅仅只是简单地将阿东优与濑津美的故事进行讲述,用着彼此视角不断变换的手法来交代彼此的背景,借助着那简约却又富有意味的文笔,读者能够感悟到什么,体会到什么,都是正确的。而这也便是片冈在原作中所想要对读者们呈现的。
而这便是一直以来本人十分喜爱《水仙》这部作品的其中一点。其实很多的剧情上,片冈智大可把阿东优与濑津美的故事表现得更加凄美、更加垂泪,甚至可以像《四谎》、《胰脏》那样让读者哭死在屏幕前,大口大口地喂观众吃刀子。但片冈却没有这么做,一些明明带有强烈讽刺意义的事实,却被他平缓地一笔带过;一些明明可以更加触动人心的剧情却只是云淡风轻的寥寥几笔,然后仅仅只是将故事最真实的原貌完整而又富有现实气息地放在玩家眼前。然后在最后的海滩上,借以阿东优的视角,以一个陌生人的心情,去看着濑津美一步一步地走向大海的深处。这种并非建立在各种各样情感上而是作为一个人对于自身思考所产生的震撼,直到如今本人依然是刻骨铭心。
因此,本人对于小说化作品中新加入的情节,虽然说片冈也并非有意地把两人情感变得暧昧,或许真就只是想增加对两人形象的塑造弥补原作在这方面的不足罢了。而小说作品的总体上也都并没有在感情主体方面偏离于原作,但尽管如此,本人依然还是认为片冈是画蛇添足了,而这些方面并没有影响整部作品的观感。
所以,《水仙》这部作品到底是想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身患绝症的濑津美,与阿东优一起逃离了医院,逃离了家庭,从东京去到了960公里之外的淡路岛。而到达目的地后,却不为了任何的目的,濑津美就这样走向深海,走向自己的死亡,而阿东优则是见证着这一切。
在片冈的后日谈里,他讲到自己制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有这么一些故事。因此,《水仙》的故事并非虚构,它取之于作者片冈智的身边人的经历,而濑津美的原型,便是那段经历的主角。而从本质上去讲,《水仙》本质上讲述的本就是一个凄惨到极致的故事,而故事的真正主角人物濑津美则是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因为比起作为旁观者的阿东优,自己所面临的死亡结局,更加不可避免。在小说中,与原作一样,片冈仅用短短几句话,就已经把濑津美绝望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有泳衣,也有地图,但我却没有未来。」
「我喜欢沿着地图,想像自己坐在车上,在延伸向日本列岛各个角落的国道1号线上,永无止境地奔跑着」
「 载着我开往如梦境中那般蔚蓝的天空下,载我抵达看得见美丽海洋的海岸边……」
「 我总会想象着自己坐在车上,行进在海峡沿岸圆弧形的车道上」
「 想象着自己随着坐车行驶过烈日映照的白砂湾……」
「只要我闭上眼睛,我便哪儿也到得了」
「只要我闭上眼睛,我便可以看见过去我从未见过的景致,踏上我这辈子绝不可能造访的城域……」
而这些话语,实质上所真正想要指向的,是跨越屏幕现实世界中如濑津美一样的临终病人。曾经高中上语文课的时候语文老师就对我们说过,死亡一共有三种,一是肉身之死,二是是入土之死,三是忘却之死,就是真正的死亡了。肉身之死恐怕所有人都明白,而忘却之死所指向的便是存在感的问题。而所谓的忘却之死,实质上就等于「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这句话的意思一样。对于大部分正常人来说,忘却之死基本上都是跟在肉身之死的后面。无论是寿终正寝,亦或是意外离世,很多时候,离开的人会被附上祷告,会被立上墓碑,然后被思念之人续上香火......直至自己的名字与存在被世间遗忘。
但是,对于身患绝症的临终病人而言,他们的忘却之死,似乎要比正常人要来得早得更多。就如同小说中阿东优所说的那样,自己入院的时候,刚开始还会有朋友来探望,而渐渐地就连自己的双亲都变得疏远与冷淡,不足一个月,仍在住院的自己,却不再有什么亲朋好友前来探望,而前来的父亲似乎也只把关注点放在了保险金之上......
无情的绝症将这一些人的生命提前定好了终点,为肉身之死的到来提前了日程。但是在此之前,肉身尚未死亡,而自己的存在却早已在渐渐地被淡忘,肉身仍在,但精神却在渐渐地死亡。入院一个月的阿东优是如此,而对于住院时间更长的濑津美而言或许更是如此。长达五年乃至十年的病痛折磨至如今,没有朋友、没有欲求、也没有未来,即使曾经有过念想,最终也会被残酷与苦痛的疾病将这一切逐渐消磨殆尽;而只剩下依然在为自己的存在而依然不肯放弃奔波操劳的父母亲,濑津美也早已因无法报答的愧疚之心而“精神自杀”,希望自己的父母亲能够安然地忘记自己,孤独地经受着自己的忘却之死.......
而这些内容,并非是本人过度解读,也并非作者片冈智的故事虚构,而是从现实真正发生过的事情中的映射。在《水仙3》的后日谈里片冈讲到,在作者前往东京打工担任某个公园的警备员职务时,发现附近某些奇怪的人群,都会来到公园里待上一整天。而这些人则正是附近某家医院的患者,他们一般都是在肉体与精神上有着各种各样不治之症的绝症患者,在家与医院中没有容身之处而走到公园里来消磨时间的。而这里的“没有容身之处”,并非是说这些病人在家与医院里待遇不好,而恰恰相反,他们因自己身患的疾病而对身边真正关心自己的人感到内疚。于是他们既不想待在家,又不想待在医院,公园便成为了他们唯一的归处。
而片冈与这些病人的交谈,成为了他那次打工的深刻经历,同时也成为了《水仙》这部作品的构成要素。这些绝症患者,没有依托、没有追求、也没有未来,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结局,无法选择自己的归处,甚至就连自己离开的方式也无法选择,作品中的濑津美就如同那些“公园居民”一样,「我不喜欢7楼,但同样也不喜欢家」。而基于这个矛盾点,阿东优带着濑津美逃离了医院,逃离了家庭,即使不知道目的地,也要赶在死亡的到来之前,向世界争取最后的选择权利。
所以《水仙》这部作品是在谈及对于临终病人关注度的社会公益问题?呼吁人们应该多多关注这一类人群不要让他们孤独地离去?或许是,又或许并不是。一方面在本人看来,从社会效益的角度上去说,临终病人无论怎样始终都是社会人群中的小部分人群,就如同艾滋病人一样,在呼吁人们关爱艾滋病人方面,在我记忆里,也就最多有那么一个《艾滋病人最需要爱》的广告;或许有如同渐冻症患者那样,也就最多有个“冰桶挑战”的社会活动。所以对于临终病人而言,《水仙》这部作品里确实包含了谈及关于临终病人的社会问题的思想在其中,但我认为不是最主要的,毕竟就如同我上述举例子所说的,片冈根本不需要在《水仙1》之后继续做出《水仙2》、《水仙3》、乃至《水仙 十周年版》,也没有必要《水仙》出版为如今的这部小说化作品……因此,也引出了另外一方面,《水仙》并非是一部卖惨的悲剧性作品,因为我认为片冈绝非在消费“临终病人”的这个概念,他也并没有利用这个话题去套以各种各样的情感去博取人们的眼球赢取他们的眼泪,甚至片冈也很少使用“墓志铭”式文学来刻意地让观众/读者去记住故事里的某一个角色……就如同他在后日谈所讲到的那样,他自己并不希望把《水仙》做成一部催泪作品,因为如果读者因故事里某些情节而痛哭流涕,这种感情本身就会影响个人判读,从而使人忽略了作品中某些真正需要深思的地方。对此我认为片冈似乎真的想要在这些人群、这个话题以及这部故事当中探究出某种时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