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墓碑三不立,立后家人弃”,是哪三不立?立墓碑有啥讲究
华夏文明史中有很多的礼仪一直延续了下来,很多的礼仪直到今天,都是被当成一种传统执行了下来。

尤其是丧葬文化在传承中不断的延续到了今天,而且丧葬文化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一些新的改变,这些改变相比较于古时候的丧葬文化有了更为科学的解读和发展,被认为是中华礼仪的传承和发展。
古代的丧葬流程中,是先有了墓之后才有了坟。最开始是没有坟堆这一说法的,但是平地的墓穴很容易让人忘记祖先的墓穴位置,因此在发展中就采用了坟头这一个具有记忆性的形式。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加入了墓碑,但是立墓碑却是有很多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立碑,那么立碑有哪些讲究呢?都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新坟三年不立碑
为什么说新坟三年之内不能立碑呢?古代的墓碑通常都是以重量和面积来衬托对墓主人的尊敬的,所以即使是普通人家的墓碑,也都是一米上下的高度和半米上下的宽度的石碑。

石碑的重量轻则数百公斤,重则上千公斤,所以如果高大的石碑立在新建的坟堆前,会因为新鲜土石的凹陷而造成倾斜。
如果墓地出现了倾斜的墓碑,会被很多的人议论,尤其是墓碑倾斜存在很多离奇的说法,墓碑出斜,家中有邪;墓碑倒地,家道中落。
当然,类似于这种的口头禅和顺口溜是很多的,但这些口头禅听起来非常的难听,自然也不是个吉利的事情。

这样看来古人对于新坟三年不立碑的说法,不仅具备一定的科学道理,还有避免不吉利的说法。
因此立碑要在三年之外,后人是确实是经过一定的科学分析的。在坟墓建成三年之后,经历过三个夏季的雨水之后,松动的新坟土会随着大量的雨水和雪水变得夯实。
在经历过三年之后,新坟也就变成了老坟,可以外开坚实的地基埋入硕大的墓碑,这样才能保证墓碑牢固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