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汉武帝晚年宫廷政变的再认识
A 缘起与罪魁祸首:刘彻
B 投机的酷吏与受害者:江充
C 诅咒者与叛乱者:刘据、卫子夫
D 刘氏父子间的中立者:刘屈氂
E 最大赢家:尧母门下小皇子
F (代结语)不改前过与追悔前过:戾无罪,思有瑕!

A1缘起
很多主流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对于汉武帝晚期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发生的巫蛊之祸的理解跟史书中记载的真实历史是有很大出入的。他们无非持四个主要(当然我认为是错误的)观点:
江充是使太子刘据冤死的罪魁祸首
太子和皇后卫子夫是清白而且忠于皇上的
以刘屈氂李广利为首的“昌邑王集团”跟江充勾结起来谋害太子(卫氏)集团
汉武帝为了防止子少母壮,亲自下令杀死钩弋夫人,钩弋夫人以身死的代价换取了儿子刘弗陵的即位。
以上四个谣言分别对应本文的B、C、D、E四个部分,我相信我基本上把话说的很明白了,你要是不信,我也没办法。
这篇文章的结论与此恰恰相反,跟主流意见冲突严重,请大家不要着急,待我慢慢道来。

A2罪魁祸首:刘彻
我个人讨论巫蛊之祸,是以事实判断为主的。
稍微了解我价值取向和历史观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不喜欢那些大权独揽集权害民的暴君的,所以对汉武帝我从来没有什么好感,但是不妨碍我在事实判断上认为“没有证据证明刘彻曾有‘彘’也就是猪这个名字”。正史《史记》《汉书》都记载汉武帝就叫刘彻(按《汉书景帝纪》:立胶东王彻为皇太子),从来没有什么跟猪有关的记载(虽然古代人眼中的猪与今人印象不同,古人认为猪聪明而且有力)。
哪怕是以胡说八道著称,乱发明历史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没有说刘彻曾经叫过刘猪这个名字。“彘”说只不过源自南齐人王俭的《汉武故事》(景帝亦梦高祖谓己曰:王美人得子,可名为彘)而已,当然也不见得《汉武故事》非要贬低汉武帝,因为古汉语彻和彘可能同音,因此致讹也是可能的。
如果我用价值判断去修改事实判断,那么我完全可以认为刘彻就是猪,可是我没有。再比如,我不认为汉武帝心狠到杀害了钩弋夫人,论证见下文E篇。
说上面这些话,是为了说明我真的没有故意黑汉武帝的意思,同样的我也就没有必要故意黑或者吹本文的其他人物(虽然以我的价值判断当然希望汉武帝这个暴君被推翻)。希望大家能够相信,我是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话的,你可以怀疑我的学术水平,但是请不要怀疑我的目的。
《汉书-武五子传》里说的非常明白:“是时,上春秋高,意多所恶,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穷治其事。”由此可见,巫蛊之祸完全是汉武帝发动的自上而下的群体揭发检举行为,最大的罪过一定是要让他老人家承担的,江充苏文之流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

B 投机的酷吏与受害者:江充
那么,江充真的有栽赃陷害太子吗?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中记载了江充一生除了巫蛊之祸的其他事件,我将汉书原文全文摘录如下,借此分析一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江充字次倩,赵国邯郸人也。充本名齐,有女弟善鼓琴歌舞,嫁之赵太子丹。齐得幸于敬肃王,为上客。久之,太子疑齐以己阴私告王,与齐忤,使吏逐捕齐,不得,收系其父兄,按验,皆弃市。齐遂绝迹亡,西人关,更名充。诣阙告太子丹与同产姊及王后宫奸乱,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书奏,天子怒,遣使者诏郡发吏卒围赵王宫,收捕太子丹,移系魏郡诏狱,与廷尉杂治,法至死。
赵王彭祖,帝异母兄也,上书讼太子罪,言“充逋逃小臣,苟为奸讹,激怒圣朝,欲取必于万乘以复私怨。后虽亨醢,计犹不悔。臣愿选从赵国勇敢士,从军击匈奴,极尽死力,以赎丹罪。”上不许,竟败赵太子。
初,充召见犬台宫,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上许之。充衣纱縠禅衣,曲裾后垂交输,冠禅纚步摇冠,飞翮之缨。充为人魁岸,容貌甚壮。帝望见而异之,谓左右曰:“燕、赵固多奇士。”既至前,问以当世政事,上说之。充因自请,愿使匈奴。诏问其状,充对曰:“因变制宜,以敌为师,事不可豫图。”上以充为谒者使匈奴,还,拜为直指绣衣使者,督三辅盗贼,禁察逾侈。贵戚近臣多奢僣,充皆举劾,奏请没入车马,令身待北军击匈奴。奏可。充即移书光禄勋、中黄门,逮名近臣侍中诸当诣北军者,移劾门卫,禁止无令得出入宫殿。于是贵戚子弟惶恐,皆见上叩头求哀,愿得入钱赎罪。上许之,令各以秩次输钱北军,凡数千万。上以充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
充出,逢馆陶长公主行驰道中。充呵问之,公主曰:“有太后诏。”充曰:“独公主得行,车骑皆不得。”尽劾没入宫。
后充从上甘泉,逢太子家使乘车马行驰道中,充以属吏。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充不听,遂白奏。上曰:“人臣当如是矣。”大见信用,威震京师。迁为水衡都尉,宗族、知友多得其力者。久之,坐法免。
会阳陵朱安世告丞相公孙贺子太仆敬声为巫蛊事,连及阳石、诸邑公主,贺父子皆坐诛。语在《贺传》。后上幸甘泉,疾病,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充将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蛊及夜祠,视鬼,染污令有处,辄收捕验治,烧铁钳灼,强服之。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充,自临斩之。骂曰“赵虏!乱乃国王父子不足邪!乃复乱吾父子也!”太子繇是遂败。语在《戾园传》。后武帝知充有诈,夷充三族。
江充做的第一件事是扳倒赵太子,但是江充的举报句句属实,故没有问题。
江充做的第二件事是穿透视装勾引汉武帝,跟栽赃陷害依旧扯不上关系。
接下来,江充出使匈奴,整治不法大臣及王公贵族,并没有一个人喊冤,可见江充举报的都有理有据,大家只能自认倒霉。由此可见,江充不仅不善于栽赃陷害,反倒把“贪官污吏”们一抓一个准,而且汉武帝也夸奖他“忠直,奉法不阿,所言中意”。各位是不是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反倒是太子违反法律,走错了道,被江充发现,首先道歉求饶的正是太子,可见江充这次举报的又正确了。
至于江充在太子宫里找到了小人,究竟是江充怀恨在心,还是太子心虚?这不是很明白的事情吗?
至于最后一句的“充有诈”,指的恐怕是江充搞“扩大化”杀死的几万人,并不是指太子。
至于很多人怀疑江充是不是故意把小人藏在太子宫里陷害太子,我认为查无实据,疑罪从无。汉书里记的明明白白,一挖一个准,从来没说过什么“江充把小人偷偷塞进去”之类的话。
我相信现实生活中没人会喜欢江充这种人,他像极了学生时代班主任的狗腿子班长:只听班主任的话,到处打学生的小报告。你不能那他怎么办,因为你的确干了违反班规的事情,只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但是江充这个狗腿子无罪(指在太子宫里挖出小人),他确实是个投机的酷吏,但是他也是舆论谣言的受害者,不是吗?希望大家都能客观看待历史人物,既不要把“大人”吹上天,也没必要把一个“小人”黑到底。

C 诅咒者与叛乱者:刘据、卫子夫
当然了,我也不会因为自己喜欢汉文帝那样的开明君主,就闷头相信太子刘据就是这样的人——就像主流学者认为的那样,认为太子刘据是大善人老好人,走的是“修文路线”等等,以此来反衬出刘彻的暴虐。
因为正史《汉书》并没有说“太子走文治路线”、“刘彻不喜欢太子的文治路线”、“不类己”。再结合刘彻并没有明显废太子的行为来看,刘据的政治方针就算不像汉武帝那样暴虐,也绝对不会是什么善茬。
《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故多以异端进者”。这个“异端”是什么意思,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价值判断贬义的“异端邪说”,二是专有名词“非儒家学说的其他经典”。
如果是第一种的话,那么显而易见,刘据确实不是一个“老好人乖宝宝”,石锤了。如果是第二种的话,同样也可以说刘据身边也有非儒家的幕僚(史书不能证明刘据的幕僚都是守文主义者)或者非儒家的经典,这不也说明刘据不怎么安心看儒家经典吗?怎么能说他真的就“守文”了呢?
有人仅仅因为刘据看过《毂梁传》就认定刘据走的是文治路线,这未免太不通人情。一个人看什么书,跟他用什么方法做事是两回事,而且看了也不见得看懂。也就是说读懂了也未必照做,更何况有可能根本就读不懂,甚至只是拿来“束之高阁”装点书架呢?正如我后文所说的那样,学习上古儒家经典的晁错不也是走法家路线?同样那些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中小学生真的有“缚鸡之力”吗?现在那些张口保守主义闭口保守主义的知识分子真的信奉“英美保守主义”吗?后文会说到:如果从支持男同的角度看,我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西汉保守主义者”呢!
既然刘据不是个“善茬”,那他的确诅咒过汉武帝,又有什么难以置信的呢?
汉书说“充遂至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江充从太子宫里挖出了小人。这不是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吗?(至于是否是江充栽赃陷害太子,我在B篇已经详细论证过)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长安中扰乱,言太子反,以故众不附。说明了一切。
不仅刘据蠢蠢欲动,他的母亲——皇后卫子夫也不是什么和蔼可亲的乖乖女(实际上卫子夫绝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被汉武帝从头爱到尾,汉武帝实际上早就不爱她了,我会在其他文章里说明这点)。巫蛊之祸时,卫子夫积极配合刘据犯上作乱(按《汉书-外戚传》:太子...遂与皇后共诛充,又按《汉书-武五子传》:太子使舍人...具白皇后,发中厩车载射士,出武库兵,发长乐宫卫,告令百官日江充反。乃斩充以徇),可见卫子夫对他的丈夫也没什么感情了。
当然卫氏母子扎汉武帝的小人并且在事情败露后悍然造反,不仅因为汉武帝穷兵黩武不得人心(当然这不能证明刘据就真的爱民,他可一点不爱惜长安百姓的生命!),还跟汉武帝身体状况有关。巫蛊之祸时,汉武帝基本居住在渭河北岸甘泉山上的甘泉宫中,我猜想不仅仅是为了休养游玩,也有治病的缘故在,毕竟当时他已经是一个六十六岁的老头了,且因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多年服用含有铅汞等重金属的丹药,都会或多或少的恶化他的身体状况。
连立场偏向汉武帝或反太子(至少保持中立)的监北军使者任安和丞相刘屈氂此时都不知道汉武帝是生是死,因此都不敢彻底跟太子撕破脸。这样的话那么太子完全有可能也想到这一点,据此认为汉武帝已经病重甚至已经死亡,再加上已经露馅的巫蛊案件,就更加坚定了他犯上作乱的决心。
下文F篇中的谥号也表明,卫氏母子从来没有被汉朝官方平反过,这也算是本篇观点一个有力的佐证。

D 刘氏父子间的中立者:刘屈氂
很多人抱着对太子刘据的好感,因此发散出很多毫无根据的想法,误认为所有人都跟太子作对。于是跟太子叛军大战长安,又是太子死后请立昌邑王的最大受益人刘屈氂,就被大家认为是“丧心病狂的奸臣”、“一直想害死太子”。实际上正史史料完全不支持这一情绪化的观点。
《汉书-车千秋传》说“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也就是说什么都没查出来。如果刘屈氂“一直想害死太子”,这岂不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他一句话都没说,岂不证明刘屈氂根本就没这意思?
《汉书-刘屈氂传》说“太子...杀充,发兵入丞相府,屈氂挺身逃,亡其印绶。是时,上避暑在甘泉宫,丞相长史乘疾置以闻。上问:“丞相何为?”对曰:“丞相秘之,未敢发兵。”上怒曰:“事籍籍如此,何谓秘也?丞相无周公之风矣。周公不诛管、蔡乎?”乃赐丞相玺书曰:“捕斩反者,自有赏罚。以牛车为橹,毋接短兵,多杀伤士众。坚闭城门,毋令反者得出。”由此可见,刘屈氂看到太子造反,直接跑了,连丞相大印都不要了。如果刘屈氂想弄死太子,为什么既没有抵抗,也没有去找汉武帝告发太子谋反,而只是“秘之,未敢发兵”?
他只是胆小,而且想坐观成败而已。最后发兵,也是听从汉武帝的命令而已。
至于刘屈氂的亲家,昌邑王的舅舅李广利,汉书里没有提到一句“李广利参与巫蛊事件”之类的话。虽然李广利确实想拥护自己的外甥,但是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对抗太子。
巫蛊事件中,刘屈氂在受皇命前并没有任何反太子的行为。在太子死前,刘李二人并无谋立昌邑王的记载,只是在太子死后,他们才想过这招。
至于昌邑王事件的主人公刘髆,史书记载的特别少,只有十几个字。
昌邑哀王髆,天汉四年立,十一年薨,子贺嗣。
看不出他本人有反心,也看不出他有争太子位的想法,而且实际上他命太薄,死在了汉武帝前面(后元元年即公元前88年),实际上他也当不了皇帝。
由此可见,手里有这么一个平淡无奇不争气的王爷,再加上有一个稳坐太子位近三十年的刘据,刘屈氂李广利之前怎么可能有这个打算呢?

E 最大赢家:尧母门下小皇子
巫蛊事件的最大赢家,毫无疑问是时年仅三岁的刘弗陵,他就是后来的汉昭帝。当然,他不可能在妈妈肚子里十四个月才出生,因为这不符合生物科学(本文主题不在此故不细说),当然尧这个不知道存不存在的人也不可能十四个月才出生。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汉武帝在刘据活着的时候就想改立刘弗陵为太子,但是汉武帝很喜欢刘弗陵是板上钉钉的。《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言“钩弋子年五六岁,壮大多知,上常言‘类我’,又感其生与众异,甚奇爱之,心欲立焉”。由此可见,刘彻很喜欢他的这个小儿子。
但是刘彻到底有没有把钩弋夫人杀死呢?我认为没有证据证明这件事存在。《汉书-外戚传》云“钩弋婕妤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后上疾病,乃立钩弋子为皇太子。”
已经说的不能再清楚了:钩弋夫人是被汉武帝给吓死的。而且钩弋夫人被吓死以后,汉武帝因为病重,(极有可能是在排除了其他王子后)才立刘弗陵为太子。并没有强力证据证明“汉武帝因为杀了母亲所以才立儿子”——时间顺序是符合的,但是因果顺序不必然成立。
因此,钩弋夫人不是汉武帝杀死的,汉武帝也不一定真的想弄死未来皇上的母亲(虽然他的确担心过太后干政)。

F (代结语)不改前过与追悔前过:戾无罪,思有瑕!
刘据的孙子即后来的汉宣帝给他的爷爷和他的祖母、曾祖母上谥号时,用的就是“戾”和“思”这两个谥号(来自周公谥法)。所以刘据也叫戾太子,史良娣也叫戾后,卫子夫也叫卫思后。谥号是神圣的,不是汉宣帝这个做孙子的想怎么起就怎么起,否则所有皇帝岂不都是尧舜禹?
正因如此,谥号是客观属实的,这对我们后人判断历史人物功过起了极大的帮助。“戾”是不改前过的意思,“思”是追悔前过的意思。“过”是什么,还用问吗?
其实我并非不喜欢刘据,我认为就应该“不悔前过”!害民算民的汉武帝,早该滚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了,他这种败类战犯早下来一天是一天!
同样的大多数人的思是有瑕疵的,今后可千万不能凭着刻板印象造历史的谣哇!
这篇文章行将完结,回想这几千字真的是思绪万千。就以“戾无罪,思有瑕”这六个字结尾吧!

参考文献
【1】汉书,班固撰
【2】史事与史笔,辛德勇著
【3】制造汉武帝,辛德勇著
【4】海昏侯刘贺,辛德勇著
由于时间仓促,顺手参考了以上四本书写成这篇小文,如有错误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2021年5月14日初稿
2021年9月21日追记:这篇文章是几个月前写的,非常草率,只能算一篇读书笔记与个人感悟,跟学术没有任何关系,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另:这真是我写的,我不是只关心Kpop,音乐只是我几大爱好之一。我的第一大爱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