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阅读你的症状 下》
想象界:①自恋形式的力比多投注乃是想象界的本质,是自我的“原型”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的想象性关系得以构成的动力源。
②异化:精神分析或者说拉康语境下的异化是一种心理现实,它与社会的异化事实无关。拉康认为主体的异化是不可克服和无法消除的,它在主体认同之初就已经铭写到主体内部,并将终生伴随主体而发挥作用。
③侵凌性:1.在自我把异于自身的对象赢定为一个理想的形象加以认同的同时,也就把自我与他人的紧张关系引入了自身内部而形成为一种内在的张力,也就是说,自我对他人形象的想象性认同,在引入一种爱的结构的同时,也引入了一种敌对的结构,一当那爱的结构发生裂隙——且必定要发生裂隙——爱的能量就会转化为侵凌性的能量2.侵凌性是一种心理意向,并不能等同于直接的攻击性,攻击性是侵凌性的意向后果,但侵凌性不一定非要体现为直接的攻击性,所以从行为本身根本无法判断行为的本质,只有进入自我与对象的关系结构中,才能看到力比多经济学的运作3.侵凌性不一定表现为对他者的侵凌性,也可以表现为对自身的侵凌性,甚至对他者的侵凌性和对自身的侵凌性可以共生性地存在
象征界:①命名的本质不在于赋予物一个名称,而是物的在场的一种隐喻性替换,词语的在场是以物的不在场作为代价的,因而是对物之缺席的一种命名,是对物的谋杀。(这里的物我认为指的是原质,The thing)
②象征首先体现为对物的谋杀,而这种死亡导致了主体欲望永不止息的永恒化
③死亡驱力本质上是主体历史功能的限度的表现,这个限度就是死亡——不是作为个体生命可能的终局的死亡,也不是作为主体的经验确定性的死亡,而是如海德格尔所言,是作为“主体所内有的、无条件的、不可超越的、确定的并非因此不可决定的可能性”的死亡——在此主体应理解为是由其历史性规定的。
④象征界中最根本的大法为乱伦禁忌(包括作为他者的母亲的欲望);从能指的层面上说,象征界中能指的差异性法则以一种不为主体所知的方式主宰着象征界的运作,这一运作最终导致的将是能指对主体的缝合以及对主体的切割;从精神分析的层面上说,象征界还有着死亡驱力的机制(原文是指象征界既为死亡驱力,但我认为死亡驱力是象征界的一个机制,或者说象征界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并非是象征界本身,我认为象征界是能指的网络,而死亡驱力是让能指网络不断运动的一种力量),是主体对原初失落对象的不断返回,是主体对欲望对象的一种坚持或执着,这一坚持最终导致了欲望的转喻性运作,导致了欲望驱力朝向了能指之界限即死亡的飞蛾式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