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半小时 期末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同质区域:在一种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地区组合在一起的区域。
功能区域:根据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而划分的区域。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其理论核心就是对运输劳动力及聚集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作为配置厂商的理想区位。
区位理论:又称空间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包括产业城市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及优化理论,
产业集群: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部门聚集在某些特定区域
产业聚集: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过程。
区际分工:区际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精华之一,也是较好解释区际贸易与竞争的基础理论,主要表现为一是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区级的分工与协作。
区际水平分工: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
区级垂直分工:相关区域,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阶段进行的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主导产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发展阶段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是那些产值占比较大增长速度快,技术水平高,并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具有较强关联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的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涉及经济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
1. 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
2. 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长的经济区域体系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质配合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
3. 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率规律
4. 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
简述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发展
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改变旧中国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弊端进行探索,逐渐形成特色的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共产党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历史性变化,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把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置于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借鉴西方理论基础继承前一代领导的探索成果,构建符合国情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3. 改革开放以后,区域经济从均衡发展模式向非均衡发展模式转变,东部沿海地区取得长足发展为扭转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中央提出四大板块战略,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协同发展理论。
4.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为依据,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统筹理论。
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分析长三角产业转移对安徽经济发展的影响
正面影响。
1. 政策机遇效应。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支持政策,改革试点,开放创新,项目布局将会更加聚焦。沪苏浙地区的产业更易于在安徽落地,新经济和未来技术更利于在安徽找到应用场景。
2. 区域辐射。长三角发达地区的环境容量,发展空间有限,必然向更广的空间拓展。通过不断的融合创新一体化其,将积极影响安徽的经济发展,质量社会,治理环境,创新发展水平和营商环境。安徽可以承接产业转移及消费转移,中后期将会进一步在精细化治理。
3. 同城效应。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交通网络的一体化和便利化程度提高,安徽城市与沪苏浙城市的同城效应,进一步加强高铁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时空距离,加速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4. 行政壁垒破除。长三角一体化着力减少消除行政壁垒,加快资本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这会带来经济增长,效率提高等红利,有利于安徽形成洼地效应。
负面效应。
1. 虹吸效应。从竞争开始,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展地区会吸引后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结果是后发展地区受到影响,形成虹吸现象,甚至是极化效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苏护浙发达城市的安徽人才的吸引力较大。
2. 发展的边缘化可能。长三角镇打造科创大走廊,安徽在分享苏沪浙创新资源,同时对自身的创新协同能力也提出挑战。如果不及时出现科学规划,可能在科创大走廊建设中处于边缘地位。
3. 国际规则冲击。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将会更多的遵循国际化和要求,国际规则将会更加规范化,法治化。这可能会在短期内对经济发展形成冲击。
运用所学区域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原因。
1. 区位优势。
自然条件。我国东临太平洋漫长海线,与多国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位于第三阶梯,海拔低,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降雨量丰富。
交通运输条件。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城市,是中国国内各种现代交通的要冲和生产要素聚集的枢纽。国际海运来看,东部沿海地区航运条件十分优越。如北部天津大连位于太平洋航运线路的中枢位置,中部地区的上海在往返北美西海岸和日本,中国,东南亚之间的世界黄海路线的交点。
2.基础优势。产业优势新中国成立前夕,70%以上的工业分布在沿海之后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虽然没有把握不同经济,但在改革开放后,市场因素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才优势。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带,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基础好,人才培育,环境优良。与外界交往频繁,成就观念较少,思想活跃,对新事物的发展反应较敏锐。
政策优势。非均衡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向东倾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从强调基于经济平衡发展,转向支持国民经济整体发展速度与宏观经济效益。
要素聚集优势。资本流动东部地区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远超中西部地区。
劳动力优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居民的人资市场,规模大也将吸引企业的聚集带来更好的就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