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笔记(33)——向先验辩证论过渡(2)

2023-08-04 19:52 作者:青芥芥芥芥  | 我要投稿

        先验幻相是如何从纯粹理性中产生出来的?接下来就是探讨理性的逻辑运用。这就要从形式逻辑谈起了。概念、判断属于狭义的知性,推理属于狭义的理性。在概念判断阶段,从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中康德引出了范畴表及十二条原理;在理性阶段,康德同样从形式逻辑的理性推理引出了先验逻辑的理性理念。形式逻辑中理性的逻辑运用主要包括推理与推论。

        知性可以进行推理,知性的推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式,例如,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是有理性的(结论)。此处的大前提不是推理而得的,而是需要证明的;小前提是经验事实,也不是推论而得的。

        但是知性的推理如果要达到形式逻辑的理性推理,那么其必定是不完善的。理性的要求就是完备性,换言之理性永远有追求完备的动力,在形式逻辑的范围内,知性的推理永远无法达到理性完备性的要求。知性推理的不完善性具体体现在,大多数三段论的大前提作为全称判断是未经证明的,如果要对形式逻辑的理性推理贯彻到底,那么大前提也需要推理,并且大前提要是另一个更高的推理的结论;但是另一个更高的推理的结论又是需要证明的。换言之,尽管个别判断要置于全称判断之上。但是一旦一个个别判断置于全称判断之上时,这一全称判断又变为了个别判断,它又要置于更高的全称判断之上。知性的推理被理性的完备性驱使着成为一个无限的链条,即形式逻辑的理性推理在形式逻辑的范围内永远是未完成的。

        形式逻辑的理性推理的无限性是理性的完备性要求导致的,这就使得形式逻辑推理的原理体现为为有条件者寻求无条件者。根据这样的要求,形式逻辑的推理提出了三种“三段式推理模式”:直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1)直言推理: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是有理性的(结论)。

(2)假言推理:如果一切人都是有理性的(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是有理性的(结论)。大前提不再是断言的了,对大前提留有余地。

(3)选言判断:要么神是有理性的,要么人是有理性的(大前提),由于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是有理性的(结论)。小前提包含在大前提的选言之一,所以可以推理。

        与三种推理对应的是关系判断中的直言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为什么推理与关系判断相对?因为在推理中量、质、模态都是不加考虑的。量与质都是构成性的,不是调节性的;模态判断提供的是可能性、现实性,这与推理要求的必然性不符。可能的称得上必然么?而现实的还用得着推理么?

        形式逻辑中的推理总是未完全的,推理追求着统一性与完备性,推理推动知性不断寻找经验材料以实现自身的完备性。理性的推理在是知性的运用中是起辅助作用的,理性无法施展自身,如果要完全体现理性本身的功能,就需要理性的纯粹运用

        理性的逻辑运用总是不纯粹的,因为知性推理的大前提来源于共识、传统、经验等后天因素中。理性的逻辑运用中追求的无条件者永远无法达到,所有的大前提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理性的纯粹运用中才能实现理性的本性(即完备性的追求)。从理性的纯粹运用中,我们提出了理念(idee)

        理念,idee,康德解释为理念为理性的纯粹概念,正如范畴是知性的纯粹概念。理念来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认为长久以来人们包括柏拉图自己都误解了理念论,柏拉图最初对理念解释为“万物都有自己的理念”,桌子、马、人、数字、缺乏都有其理念,柏拉图的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康德认为真正的理念是高级的纯粹理念,包括灵魂、宇宙、上帝这些先验的理念。其它的理念是理性的经验运用,不是理性的纯粹运用。这体现在具体的经验事物是无法达到“纯粹”的,正如没有100%的纯水,没有100%的纯金。经验的物的理念不是体现在存在之上的,因为纯粹的物不存在,而是体现在自然科学的标准上。自然科学的“纯净”是很有用的,唯有借助“纯水”、“纯氧”、“纯金”我们才能进行量化的计算。理念作为衡量经验事物的标准在自然科学中起了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

       先验的理念包括善、上帝、自由、灵魂、宇宙等。先验的理念都是从有条件者追求无条件者最后所达到的统一。形式逻辑的原理运用到先验逻辑中,作为一种理性的纯粹运用,就有条件为它找到一个理念来实现无条件的统一,这一无条件的统一就是理念。形式逻辑的理性推理追求到了先验的理念中就停下来了,尽管凡是先验的理念都是无限的概念,但是先验的理念也是确定的,比如说灵魂、宇宙、上帝。灵魂是从心理学角度考虑的。人的心理总是一环套一环的,这个因果链条最后追溯到的就是灵魂。所有的心理现象最后都归结于灵魂,所有主观中的有条件者在灵魂下得到了统一。与之相对的,客观的有条件者在宇宙整体这一理念中得到了客观统一。上帝就是主观与客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加起来的绝对的统一,个体获得的知识(小宇宙)与宇宙的知识(大宇宙)相比也不过是一点一滴。这三个理念表达了理性的纯粹运用中追求无条件者的统一模式。这种统一模式及其所包含的先验的理念在内在的运用方面是有用的,能够引导自然科学的知识最后达到统一。尽管这个“最后”在时间中是无法达到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对先验的理念的设立,自然科学在永不满足的动力下不断地向前发展(心理学追求灵魂统一,物理学追求宇宙统一)。灵魂、宇宙、上帝等理念对于心理学和物理学的知识都具有范导性的作用,毕竟失去了“绝对”就失去了标准,离开了“绝对”也就失去了相对,失去了相对也就失去了相对渴求达到绝对的动力。它们是知识的辅助,是知识的向导,但是它们本身并不是知识

        纯粹理念的作用还不仅于此。这些理念在自在之物、在超验之物领域才能施展其全部本领。理性的真正功能只能在自在之物中体现,那就不是认识论问题,那就是道德领域——实践理性了。道德伦理中的理念都是脱离经验对象的,所以又被称为超验的理念。我们不能把超验的理念当作知识本身,因为之前已多次强调知识必须要有经验材料支撑。

        先验的理念的作用就是范导性的作用,是调节性的而非构成性的;超验的理念就是对理念进行超验的运用,超验的理念应该运用于实践领域,但是人的自然倾向往往还是将它视作一种知识,这时就产生了幻相。“理性的理念”是作为先验的理念提出的(凡是带有“先验的”都具备认识论含义)。在认识论领域中,理性用于追求知识的完备性,但是这种追求只是理性功能的一部分。理性同样有超验作用——在伦理、道德领域发挥作用。先验的理念与超验的理念只是同样的理念的不同作用

        超验的理念是理性派的哲学家使用的,他们将灵魂、上帝、自由、灵魂等理念进行超验运用,并把它们当作可以离开经验独立形成知识的概念。这些理念是可以脱离经验而直接从“天赋”——形式逻辑的推理中推出的。将超验的理念变成理性的知识时就产生了先验的幻相,如果仅仅是将超验的理念置于超验的知识之上是不会产生幻相的,这种运用应该是行动的指导,应该是伦理道德的标准。

         由于对超验的理念的错误使用,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起了三个重要的伪科学:理性心理学(实体)、理性宇宙论(因果)、理性神学(协同)。这是理性派的形而上学最热衷讨论的问题,也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理性心理学就是从形式逻辑的合理性来建立灵魂学说,理性心理学运用的知性范畴就是实体性;理性宇宙论运用的范畴就是因果性;理性神学运用的范畴是协同性。它们都是运用关系范畴来建立伪科学(伪形而上学)的。实体性、因果性、协同性在知性领域中是范畴,在理性中就是辅助性的要素。这三种范畴构成了三种理念的类似之物:实体运用于自在之物上就是灵魂;因果就是凌驾于经验之上来规定宇宙整体;协同就是对上帝加以规定,是大宇宙与小宇宙之间的协同性。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单纯凭借理性推理、运用知性范畴建立起科学(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康德的批判也是留有余地的。他否定了这三者是科学知识,但是也肯定理性作为自然倾向是自然的,这三者在别处是有用武之处的,能帮助知识形成大一统(尽管统一无法达到)。


学习笔记(33)——向先验辩证论过渡(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