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柏麟帝君
我是一个比较佛系的人,不会为了剧中的纸片人去浪费口舌,也不想去争,因为有一些人的整个价值观是歪的,我心里觉得只要我自己明白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就可以。
但生平第一次,我也试图用过辩证的角度去看待那些激进的粉丝们所谓正义的立场,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剧中罗喉计都、禹司凤、天帝、褚璇玑的言行举止是否合理,但是我还是无法释怀,为柏麟帝君最后的结局鸣不平。第一次有这么个角色让我铭记于心,甚至第一次写了这篇文章,来排遣一下内心的郁气。
柏麟帝君的魅力就在于他完美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精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古代劳动人民生活艰苦,所以他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美好祈愿都寄托在了像道教的三清四御五方五老六司、佛教华严三圣四大金刚等诸位菩萨和诸佛身上。那么生于人心,在影视中化为人形,神立于神龛,享万世供奉烟火,便要承担起护佑苍生的职责,到了情和道义最终的抉择时刻,舍身成仁便也成了他们唯一的归宿,只为了成全心中的道义。柏麟帝君为三界痴狂,并非无情,相反为神为仙,若真的无情,怎能体味世间疾苦?怎能解决世间生灵的祈愿?
有情在柏麟帝君身上,不知是福是祸。
说福,是因为他认识了罗喉计都,虽然是他最痛恨的修罗族,但慕强的本能让他将罗睺引为“三界众生中唯一的朋友”,三界之大,知己难逢,万年孤寂的神生中,他第一次有了可以倾吐心绪的人。罗睺呢,虽生于修罗,但内心慕雅,也让他在与柏麟帝君相处过程中无比谨慎小心,生怕露出一点苗头让柏麟疏远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剧中后来罗睺恢复记忆觉醒、杀上天界后,柏麟有句台词“看来修罗一族嗜杀的本性果然改无可改”,说明他本来在罗喉计都身上还是寄托了一些美好的愿望,但很明显,罗睺辜负了他。也许会有人说,罗睺后来杀上天界是因为千年前遭受的残忍对待,但是,这个操作的前提是,罗睺违反朋友之义担任妖魔联军的带兵将领,难道不是吗?他们两个人的友谊在罗喉带领妖魔联军杀上天界的时候,就注定是一场死局。这也是柏麟留情的悲剧与招致祸端的命门所在。
我磕原著罗候计都与白帝的感情,是因为在我原则底线的基础之上,人物的所作所为符合我的是非判断。但很可惜,剧里面不管罗喉计都还是褚璇玑,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也是我对最后白帝的结局最愤怒的一点。
太太【糖甜到忧伤】的剪辑中有几句话,我觉得说的非常对:为君者,坐拥天下,理应为黎民、为社稷;为臣者,上达天意,下察民情;为将者,护黎民、守家国,寸土必争;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友者,志趣相投,肝胆相照;为敌者,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只可惜,柏麟帝君为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却因此养了一堆废物属下;为臣,鞠躬尽瘁,却落得个身死魂消的下场;为将,褚璇玑即使是由罗喉计都而来,但仙魔大战天界十万将士陨落,他们的命便不是命嘛?什么叫“这天界我守得,也杀得”?罗喉计都觉醒后,更是复活修罗界十万大军,这冥界效率不行啊!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更别说帝君这等光风霁月、视天下大义、三界生灵高于自己性命之人,又岂会教出腾蛇这般背信弃义之徒?屡次违背天界中人的信条,与妖交好,甚至被禹司凤几顿饭收买,往帝君心上戳窟窿,只在帝君身死时留下几滴鳄鱼的眼泪,说实话,比草都轻贱。还有人间的昊辰教导下的褚璇玑,无论如何教导四年,转身却连同门之谊、袍泽之情、帮忙引荐恒阳的知遇之恩抛之脑后,只为和禹司凤在一起,忽略亲人朋友的性命、少阳派立派的初衷,带外人擅闯秘境,最后甚至为救禹司凤弃天下大义于不顾,逼得昊辰和柏麟伤根动本,为后面的强弩之末埋下隐患;为友,始终未曾做出出格之事,就连唯一的、最被妖魔党唾骂的剖心换面,也是在罗喉计都首先违背朋友之义的前提下做出来的,况且这剧里还没明说他自己千年过程中心里的煎熬;最痛恨的,却也是帝君复杂且悲剧的一生的根源,是作为敌人,明知修罗野心膨胀,难以度化,却仍手下留情,遭致千年之祸,自己大道的劫。我只能感慨,所幸帝君那荒唐的一生中,还有司命陪伴左右,虽人微言轻,却聊胜于无,插科打诨。
刘学义饰演的其他人物不是说没有魅力,北荒小公主,仙风道骨和满级暖男大师兄,俊美出尘的天帝,人间的暴躁草原王子和官宦世家公子,位高权重却真心错付的真神只能说没有柏麟帝君身上的那种神性,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偏爱柏麟的原因。或许都有他们各自的闪光点,但是柏麟帝君的神性永远无法替代。我想,柏麟应该也是我永远的白月光吧!!!